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5549040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90
- 出版时间:2024-07-01
- 条形码:9787805549040 ; 978-7-80554-904-0
本书特色
?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授多年研究心得汇聚成书,填补汉代文人研究之空白。
?以汉代文人群体而非某个人为研究对象的一部学术性著作。
?综合视角,多层次描述,为汉代文人群体画像。
依据丰富,资料翔实,分条缕析,深入探讨文人和文人文学的演变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以综合性视角多层次地描述汉代文人状貌,力图确立“文人”概念和“文学”范畴的著作。该书依据丰富、翔实的文献资料,剖析了汉代文人复合的社会身份和角色,论述了他们的人生形态和群体特性,别开生面地探讨了文人们在汉代的文学追求、尝试和经验。
目录
引言:文人、文学与不确定的边界
**章 “文人”的概念与“文”
一、“文人”在周代的含义
二、“文”的多重意义
三、“文”的性质
四、文以言志
五、“文”的辩证法
六、诗人
七、战国的文辩之士
八、西汉以来“文人”日趋书面写作
九、东汉“文人”向优美辞藻偏侧的趋势
第二章 立言与文言
一、立言不朽
二、“立言”的例证
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四、由记言到广立言论
五、秦文字的统一
六、战国以来文字的变革奠定了文化书面化的基础
七、文言,社会单一的书面语言系统
八、语言作为社会身份的表征
九、文言,精雅的书面语系统
第三章 “文人”的复合性
一、文人是士阶层中分化出的一个人物集群
二、文人与士人、士大夫的界限并不分明
三、士阶层价值的综合性
四、士大夫社会身份的复合性
五、仕士政能上的融通
六、文人在仕事上的普遍不得意
七、文人与官方文化机构
八、士大夫写作能力普遍增强的趋势
九、仕宦之为文人写作的现实生活背景
第四章 汉大赋的写作与观念
一、“讽谏”观念构成了汉代诗学理论的重心之一
二、汉代士大夫的政治讽谏艺术
三、“诗谏”的式微
四、赋的发达和写作的赋化
五、为新兴的赋体文学赋予意义
六、讽谏逐步成为汉赋明确的评价标准
七、赋的多层次性
八、有关汉赋的不同社会意识
九、扬雄以赋作讽谏皇帝的政教化努力
十、赋的体式特点与政教功用的矛盾性
十一、班固、张衡对大赋政教化效果的修正
十二、汉大赋政教化失败的文学意义
第五章 东汉后期士阶层文化及生活的新变
一、士阶层的扩大与不仕者的增多
二、出处进退之为人生互补性的两大分野
三、士的阶层优越和社会排斥
四、士阶层文化的发展与闲逸生活趣味
五、阅读与琴书自娱
六、宴乐
七、对山水自然的态度
八、游观
九、书艺与鸿都门学
十、士大夫对艺术的矛盾态度
第六章 汉代文人对文学的选择和探索
一、主动选择以文章成名
二、写作是一项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的专门活动
三、汉赋所体现的帝国美学
四、尝试触摸到语言表现力的边际
五、汉赋所体现的文学尝试
六、写作的学习与模仿的意义
七、文学个人性的增强
八、写作的日常化和题材的扩大
九、文学之趋向写实性
十、诗歌成为重要的自我表达方式
第七章 “文人”集群的成型与特点
一、东汉写作者及作品增多
二、文人交流的增盛
三、政权势力对文人和文学的奖助
四、“文人”这一人物集群的成型
五、“文人”特性:德行、事功之少有树立
六、“文人”特性:知识的博通
七、文人与文学标准的矛盾性
第八章 文学的概念、范畴与矛盾性
一、文学与文章
二、“文”:文体的集合
三、文学,以富于修饰性的书面语写成的短篇诗文
四、著作是比文章更高的写作范畴
五、文学的有用与无用
主要参考、征引书目
后记
**章 “文人”的概念与“文”
一、“文人”在周代的含义
二、“文”的多重意义
三、“文”的性质
四、文以言志
五、“文”的辩证法
六、诗人
七、战国的文辩之士
八、西汉以来“文人”日趋书面写作
九、东汉“文人”向优美辞藻偏侧的趋势
第二章 立言与文言
一、立言不朽
二、“立言”的例证
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四、由记言到广立言论
五、秦文字的统一
六、战国以来文字的变革奠定了文化书面化的基础
七、文言,社会单一的书面语言系统
八、语言作为社会身份的表征
九、文言,精雅的书面语系统
第三章 “文人”的复合性
一、文人是士阶层中分化出的一个人物集群
二、文人与士人、士大夫的界限并不分明
三、士阶层价值的综合性
四、士大夫社会身份的复合性
五、仕士政能上的融通
六、文人在仕事上的普遍不得意
七、文人与官方文化机构
八、士大夫写作能力普遍增强的趋势
九、仕宦之为文人写作的现实生活背景
第四章 汉大赋的写作与观念
一、“讽谏”观念构成了汉代诗学理论的重心之一
二、汉代士大夫的政治讽谏艺术
三、“诗谏”的式微
四、赋的发达和写作的赋化
五、为新兴的赋体文学赋予意义
六、讽谏逐步成为汉赋明确的评价标准
七、赋的多层次性
八、有关汉赋的不同社会意识
九、扬雄以赋作讽谏皇帝的政教化努力
十、赋的体式特点与政教功用的矛盾性
十一、班固、张衡对大赋政教化效果的修正
十二、汉大赋政教化失败的文学意义
第五章 东汉后期士阶层文化及生活的新变
一、士阶层的扩大与不仕者的增多
二、出处进退之为人生互补性的两大分野
三、士的阶层优越和社会排斥
四、士阶层文化的发展与闲逸生活趣味
五、阅读与琴书自娱
六、宴乐
七、对山水自然的态度
八、游观
九、书艺与鸿都门学
十、士大夫对艺术的矛盾态度
第六章 汉代文人对文学的选择和探索
一、主动选择以文章成名
二、写作是一项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的专门活动
三、汉赋所体现的帝国美学
四、尝试触摸到语言表现力的边际
五、汉赋所体现的文学尝试
六、写作的学习与模仿的意义
七、文学个人性的增强
八、写作的日常化和题材的扩大
九、文学之趋向写实性
十、诗歌成为重要的自我表达方式
第七章 “文人”集群的成型与特点
一、东汉写作者及作品增多
二、文人交流的增盛
三、政权势力对文人和文学的奖助
四、“文人”这一人物集群的成型
五、“文人”特性:德行、事功之少有树立
六、“文人”特性:知识的博通
七、文人与文学标准的矛盾性
第八章 文学的概念、范畴与矛盾性
一、文学与文章
二、“文”:文体的集合
三、文学,以富于修饰性的书面语写成的短篇诗文
四、著作是比文章更高的写作范畴
五、文学的有用与无用
主要参考、征引书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于迎春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古代文学专业先秦秦汉方向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奖学金获得者。专著包括《秦汉士史》《汉代文人与文学观念的演进》等。
本类五星书
本类畅销
-
两张图读懂两宋
¥16.0¥76.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24.0¥49.0 -
清朝穿越指南
¥14.4¥45.0 -
人类酷刑简史
¥20.1¥59.0 -
万历十五年
¥16.3¥25.0 -
唐潮:唐朝人的家常与流行
¥23.1¥68.0 -
两晋其实很有趣
¥9.2¥35.0 -
朱元璋传
¥14.0¥3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9.7¥38.0 -
从三十项发明阅读世界史
¥11.7¥39.0 -
胡同里的姑奶奶
¥27.8¥78.0 -
至道无餘蕴矣:梁漱溟访谈录
¥24.1¥68.0 -
创造圣经的城市
¥19.7¥58.0 -
中国近代史
¥6.0¥20.0 -
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
¥16.0¥45.8 -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第七部
¥8.9¥29.8 -
中国近代史
¥12.7¥39.8 -
中国通史
¥18.5¥45.0 -
硬核原始人
¥21.0¥65.0 -
谁是剽窃者: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战争
¥15.8¥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