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缝隙中的航道:20世纪中国画家的主体际遇

缝隙中的航道:20世纪中国画家的主体际遇

1星价 ¥55.2 (6.2折)
2星价¥55.2 定价¥8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627685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6cm
  • 页数:227页
  • 出版时间:2024-08-01
  • 条形码:9787536276857 ; 978-7-5362-7685-7

本书特色

《缝隙中的航道:20 世纪中国画家的主体际遇》是作者近年来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力作,全文运用新材料,新方法和新观点,使之论述的“20世纪中国画家的主体际遇”具有独特的史学视角,通过“'文本'的再阅读,精英主义的困顿,文本背后的日常,传统与现代的纠缠”等多种历史线索来构建出20世纪中国画家的主体际遇。全书资料翔实,逻辑严谨,观点鲜明,行文流畅。本书也展示出作者考证功力深厚,兼用场域理论、语言学等理论工具加强了论证,较好阐发了时代背景下艺术家形象及其境遇的多义性和复杂性,几个个案研究都是非常精彩的。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四个部分来分析20世纪中国画家的主体际遇:**幕:遗民的逻辑断裂,本片段以清宗室画家溥心畬的“归城”事件为起点,考证、梳理了晚清遗民群体的心理变迁。第二幕:精英主义的困顿,本片段以北京艺术大会引发的“艺术与社会”之命题为线索,将林风眠置于政治语境、文艺理论以及人际交往的历史网络中,以期在整体史的视角下检讨“写实——现代”框架的局限性,进而揭示艺术政治一体化的时代脉络中,持现代精英主义立场的现代艺术所面对的“现实困境”。第三幕:文本背后的日常,本片段以齐白石之公共形象的塑造为起点,围绕其卖画的市场原则,考证、辨析了有关彼时之齐白石的各种文本所塑造出的“历史形象”,及其背后隐藏的日常逻辑。第四幕:传统与现代的纠缠,本片段从“双重身份”的后世文本入手,通过辨析早年、晚年关于现代、传统的转折句式,认为现代、传统在关良的认知结构中并非不兼容。相反,通过形式语言为着眼点的认知方式、简繁关系为基础的判断逻辑,传统、现代在兼容状态中获得了“知识的折叠”。

目录

序幕:“文本”的再阅读 **幕:遗民的逻辑断裂 第1场:旧王孙的出世与入世 第2场:国的想象与表达 第二幕:精英主义的困顿 第1场:艺术与社会的时代命题 第2场:走向民众——精英主义的历史挑战 第3场:民族主义方向下的政治场域 第三幕:文本背后的日常 第1场:文本中的公共形象 第2场:沦陷区的日常 第3场:消失的人之“真实” 第四幕:传统与现代的纠缠 第1场:身份的“陷阱” 第2场:文化误读与知识折叠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杭春晓,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史博士,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博士生导师,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先后发表论文 30 余篇,出版专著《渐进式文化改良――以民初北京地区传统派画家为中心的考察》(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方法论与美术史个案叙事》等;先后主持 3 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丛书主编:张晴,沈揆一 张晴,中国美术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曾任上海美术馆副馆长兼上海双年展办公室主任。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万人计划”哲学与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 沈揆一,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美术史论与批评专业教授, 主要著述有《世纪的危机: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中的传统与现代性》《现代中国艺术》等,曾策划纽约和西班牙比尔堡古根海姆博物馆主办的“中华五千年”展。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