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8190436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36
  • 出版时间:2024-12-01
  • 条形码:9787208190436 ; 978-7-208-19043-6

本书特色

“中国伦理思想千百年来对于个人和全民族的教育的功绩是伟大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有这样一个建筑在伦理思想之上的文化与中国相匹敌。” ○ “施韦泽研究系列”之七,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恳切探索“敬畏生命”理论的重要来源——中国古典哲学
○ 施韦泽——一位被著名汉学家罗哲海称为“启蒙运动以来*认真对待中国思想的人”——在战火中捧读《道德经》、为儒家正名,刻画中西方伦理文化交流的新图景
○ 两位哲学家历经40年编辑,梳理海量文本变体、延伸边注,*终呈现两份手稿,令读者大可抽丝剥茧般地比较,领略施韦泽对中国思想的研究渐进
○ 上海师范大学陈泽环教授作万字文,阐发施韦泽伦理学的深刻性

内容简介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泽因提出“敬畏生命”的概念而享誉哲学和伦理学界。本书是施韦泽从“敬畏生命”这一独特视角解读中国思想史的专著,由两份关于中国思想史的手稿组成(分别完成于1937年和1939年、1940年之交),经过两位施韦泽研究者的精心整理,于1999年首次出版。在书中,施韦泽从印度思想与中国思想的亲缘关系、印度思想发展史等方面逐步过渡到中国思想史,探讨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佛教、基督教等各派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中的作用和地位,以独特的视角解读几千年的中国思想发展历程,丰富了中国思想史的宝库。通过比较两份手稿中不同的观点表达和颇有深意的页边笔记,我们得以充分了解施韦泽对中国思想之认识的创见和演变,从而肯定其在汉学界的地位。施韦泽是文化交流互鉴的代表,他试图将儒家思想中世界公民性的伦理观推广至全世界,在当今“文化冲突”的背景下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阿尔贝特·施韦泽,1875年生于法国上阿尔萨斯,青年时代多才多艺,不仅是神学博士和哲学博士,而且还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的研究家。38岁时获医学博士,取得医生执照,1913年携妻子一起前往非洲的兰巴雷内(现在属于加蓬),在那里创建了自己的诊所,义务为当地居民治病,六十年如一日,历尽艰辛,直到1965年逝世。1952年获诺贝尔和平奖。译者简介常晅,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教师,博士。译有《资本的内部》《购买时间》《海德格尔与妻书》《魏玛共和国的兴亡》等,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