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59489906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88
- 出版时间:2025-01-01
- 条形码:9787559489906 ; 978-7-5594-8990-6
本书特色
◎ 潜心构思十多年,浪漫主义文豪雨果的封笔之作。
“爱就是行动。”
1885年5月22日,雨果在法国逝世,并留下*后的笔记:“爱就是行动。”雨果的一生处在民主革命与封建制度解体的激烈交锋之中,他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并通过小说、戏剧、诗歌、音乐、绘画,以及政治活动,带着艺术家的热情与秉持的“人道”之心,矢志不渝、毫不动摇地投身于生活的巨浪之中,以热忱观察、探索、记录着社会的深渊。
雨果的小说创作一直承载着某种社会使命感:《巴黎圣母院》讨论了哥特式建筑,并推动了巴黎圣母院的复兴;《悲惨世界》关注妓女、劳工等各类底层人的生活,直接将各类保障议题推到了议会里;《笑面人》则着重批判性地描写了贵族阶层,反映了政治和社会的问题。可以说,雨果的创作就是他“行动”的方式,他的作品跨越了国别、语言和时间的界限,以共通的人性,在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人心中唤起相通的情感,形成了人道的共鸣与交融。
“《九三年》就是这样一座大山!”
雨果的创作始终围绕着现实社会,以浪漫主义的笔法挥洒着人文的理想,而这一切的前提——法国大革命,一直是回荡在雨果心中的重要议题。早年创作中他回避着政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渐衰,他愈发感到自己必须去写这样一部历史小说,将多年以来经历的革命与战争,以及其中之人的矛盾与抉择铭刻下来。1862年末至1863年初,雨果的心中就明确了以旺代战争为主题进行创作的想法。
十多年的时间里,他阅读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选取了斗争*为激烈的一年作为故事的背景,创作《九三年》这部历史小说。他给友人写信道:“天主会给我生命和力量,完成我的敌人称之为庞大得出奇的巨大计划吗?我年迈了一点,不能移动这些大山,而且是多么高耸的大山啊!《九三年》就是这样一座大山!”显然,《九三年》在雨果心中有举足轻重的分量,它是雨果*后一部小说,给雨果丰饶又厚重的小说创作历程画上了伟岸的句点。
◎ 掀开战争的一角,穿透世界历史的动荡。
“九三年,这可怕的一刻震古烁今,比这个世纪的其他时刻都更加伟大。”◎ 潜心构思十多年,浪漫主义文豪雨果的封笔之作。“爱就是行动。”1885年5月22日,雨果在法国逝世,并留下*后的笔记:“爱就是行动。”雨果的一生处在民主革命与封建制度解体的激烈交锋之中,他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并通过小说、戏剧、诗歌、音乐、绘画,以及政治活动,带着艺术家的热情与秉持的“人道”之心,矢志不渝、毫不动摇地投身于生活的巨浪之中,以热忱观察、探索、记录着社会的深渊。
雨果的小说创作一直承载着某种社会使命感:《巴黎圣母院》讨论了哥特式建筑,并推动了巴黎圣母院的复兴;《悲惨世界》关注妓女、劳工等各类底层人的生活,直接将各类保障议题推到了议会里;《笑面人》则着重批判性地描写了贵族阶层,反映了政治和社会的问题。可以说,雨果的创作就是他“行动”的方式,他的作品跨越了国别、语言和时间的界限,以共通的人性,在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人心中唤起相通的情感,形成了人道的共鸣与交融。“《九三年》就是这样一座大山!”雨果的创作始终围绕着现实社会,以浪漫主义的笔法挥洒着人文的理想,而这一切的前提——法国大革命,一直是回荡在雨果心中的重要议题。早年创作中他回避着政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渐衰,他愈发感到自己必须去写这样一部历史小说,将多年以来经历的革命与战争,以及其中之人的矛盾与抉择铭刻下来。1862年末至1863年初,雨果的心中就明确了以旺代战争为主题进行创作的想法。
十多年的时间里,他阅读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选取了斗争*为激烈的一年作为故事的背景,创作《九三年》这部历史小说。他给友人写信道:“天主会给我生命和力量,完成我的敌人称之为庞大得出奇的巨大计划吗?我年迈了一点,不能移动这些大山,而且是多么高耸的大山啊!《九三年》就是这样一座大山!”显然,《九三年》在雨果心中有举足轻重的分量,它是雨果*后一部小说,给雨果丰饶又厚重的小说创作历程画上了伟岸的句点。
◎ 掀开战争的一角,穿透世界历史的动荡。“九三年,这可怕的一刻震古烁今,比这个世纪的其他时刻都更加伟大。”1793年是关乎法国大革命生死存亡的一年。当时,巴黎革命的影响扩散,激起了各地保王派的反叛,雅各宾派取代吉伦特派掌权,以断头台进行恐怖统治,又进一步激起保王派的残酷。革命者与反对革命者,贵族与平民,教士与学者……思想的交锋外化为暴力对抗,所有人都被卷入新与旧轮转对峙的战火之中。
从时间上看,雨果选取了“九三年”这一个特殊的时间点作为故事的背景,并直接以此为名,用“九三年”这一角凝聚起法国大革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民主革命)的核心冲突与矛盾。“革命是内在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现象从各方面压迫我们,我们管它叫‘必然’。”“八年的恐怖,十四个省遭到蹂躏,田地荒芜,庄稼毁于一旦,村庄焚烧净尽,城市化成废墟,房屋劫掠一空,妇幼惨遭杀戮,茅屋付之一炬,利剑直插心脏,文明惊悸万分……”
故事的每一个人都在被革命和战争“压迫”,凭着信仰、意志、理性和无法解释的冲动生存着。雨果从战争的群像之中,选取了三个冲突激烈的角色,来表达这种复杂的必然。
年轻的将军、子爵郭文有“预言家的严峻目光,孩子的笑容”,某种意义上,他是雨果本人的化身,一个坚定的人道主义者,打仗时机敏灵活,但内心纯善,待人温柔。他作战的对象是他的叔祖、他唯一的亲人朗特纳克侯爵,攻打的地方是自己长大家族堡垒,但这些并没有让他太过困扰,因为他相信革命将会带来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然而,在*关键的时刻,为了拯救三个无辜的孩子,朗特纳克放弃了逃跑的机会,同时舍弃了自由、生命和自己坚定的事业。这件事给让郭文陷入了巨大的矛盾之中,他发现自己所追求的人道在敌人身上同样存在,而他将要且必须要处死自己的亲人、这位刚刚以善行震撼了所有人的老人。
朗特纳克是一名贵族,从骨血到灵魂都是,他坚守着自己的修养与道德,并秉持着众人的期待,成为一名铁血无情的领袖——为了对抗革命者,这种残酷被认为是必须的。他下令烧死整个村子的革命军,其中的妇女、无辜的村民都没有放过。然而,“他对自己感到厌恶。母亲的叫喊在他心中唤醒了人类古老的怜悯心,这是一种普世的积淀,存在于所有人的心灵里,甚至在*冷酷无情的心灵里。听到这喊声,他又返回。他从踅入的黑暗中又回到光明。”为了救三个孩子,他放弃了逃走和东山再起的机会,甘愿成为革命者的阶下囚。
西穆尔登曾是一名教士,当时他也是郭文的家庭教师。后来,他加入了革命团体,成为丹东、罗伯斯庇尔和马拉共同选中的特派员,前往旺代监督“前贵族”郭文是否会徇私。他心情雀跃又恐慌——郭文简直是他精神上的孩子,且性格温厚。如果郭文犯错,他不知道自己要如何面对。*终这个“可怕的默默无闻者”确实被逼到了唯一一点“自私”和信念之间的死局。“它在文明身上切开一个很深的口子,从中产生人类的健康。”“你痛苦吗?无疑痛苦。这要持续多久?手术所需要的时间。然后你就能活下去。革命给世界开刀,所以就有九三年这场大出血。”
郭文在彷徨中对于革命、希望和自我进行了复杂的思考,以自省和对话的形式展现出来,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身处革命之中的人究竟在感受、面对和思考着什么。
“郭文刚刚感到一阵头昏目眩。在社会战争的全盛时期,在各种敌意和复仇的全面冲突中,在动乱*黑暗和*狂热的时刻,在罪恶点燃了熊熊大火、仇恨导致重重黑暗的时刻,在斗争使一切都变成炮弹的时刻,在混战打得如此昏天黑地,以致分不清正义何在、公正何在、真理何在的时刻,揭示心灵奥秘的未知,让永恒的巨大光芒超越光明与黑暗,猝然大放异彩。在谬误和相对正确打得难解难分之上,真理的面孔突然出现在深凹处。”
“自由,平等,博爱,这些是和平与和谐的信条。为什么要给它们恐怖的面目呢?我们要的是什么?给各国人民普世的共和国。那么,不应该使他们害怕。恐吓有什么用呢?人民和鸟儿一样,不会被稻草人吸引。不需要为了做好事而做坏事。推翻王位不是为了竖起断头台。处死国王们,给各民族生路。掀翻王冠,留下脑袋。革命是和谐,而不是恐怖。温和的思想很难为无情的人所接受。对我来说,赦免是人类语言中*美好的字眼。我只在自己有危险时才愿意流血。再说,我只知打仗,只不过是一个士兵。如果不能宽恕,那么就不值得取胜。但愿在战斗中我们是敌人之敌,而在胜利后是他们的兄弟。”“在革命之上存在真理与正义,有如暴风雨之上是繁星满天。”“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同意在人类的暴戾恣睢面前收回它的鲜花、它的音乐、它的芬芳和它的阳光;它以神圣的美反衬社会的恶,责难人类;它不以一只蝴蝶的羽翼,也不以一只鸟儿的啁啾来宽恕人类;人必须在大屠杀、血腥复仇和暴行中正视神圣事物;人不能免除世间的温馨的无尽谴责,不能免除蓝天无情的晴朗照射。必须让人类法律的丑陋在永恒的光辉中显出原形。人在破坏和摧残,人在消灭,人在杀戮,但是夏天仍然是夏天,百合花仍然是百合花,星辰仍然是星辰。”
“我的想法是:始终向前。如果天主想让人后退,他就会让人在后脑勺上长只眼睛。始终望着曙光、花开、诞生那边。倒下的东西激励上升的东西。老树的爆裂声是对小树的召唤。每个世纪都有它的作品,今天是公民的,明天是人道的。”
◎著名翻译家郑克鲁经典译文,语言凝练,气势雄浑,震撼人心,并撰写长篇序言。
本版译文使用著名法语文学翻译家、傅雷翻译出版奖得主郑克鲁的经典译本,用中文再现浪漫主义文豪雨果澎湃的笔力与激昂的情感,如:
“物质进入了自由状态,好像永恒的奴隶在复仇;仿佛我们称之为无生命的物体中的恶意逃逸出来,骤然爆发;它像是失去了耐心,在暗暗地进行一场奇怪的报复;没有什么比无生命的东西愤怒起来更加毫不留情。这狂暴的庞然大物像豹子一样跳跃,像大象一样沉重,像老鼠一样灵活,像斧头一样不屈不挠,像波涛一样出其不意,像闪电一样猛击,像坟墓一样没有听觉。它重一万斤,像孩子的球一样弹跳。它在旋转中突然直角拐弯。怎么办呢?怎样让它停下来?让一场风暴停息,一场飓风过去,一阵狂风降落,替换一根折断的桅杆,将进水窟窿堵住,将一场火灾扑灭;但同这个青铜的庞然大物打交道会变得怎样?……”
“我喜欢翻译,译书的过程中,我觉得是一种享受;如有自认为译得不错的地方时,便感到一种快乐;译完一本书,我觉得了却自己的一个心愿,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使命,所以乐此不疲。”郑克鲁一生精研法国文学,在靠笔尖案头工作的年代,翻译字数达1700万,人们赞颂他把一半的法国文学都“扛”到了中国。他对雨果更是研究颇深,从《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笑面人》《海上劳工》到《九三年》,他几乎完成了雨果全部小说的翻译工作。他看重雨果,也在翻译过程中愈发理解雨果,可以说是字字斟酌、句句沉吟,力图再现原文风貌。为了让读者对小说的背景有所认知,从而能够更深地领会小说的意涵与美感,他还撰写了近万字的长篇序言,介绍《九三年》的创作背景与人物特色。
◎ 法国插画名家埃米尔·巴亚尔、古斯塔夫·布里翁精心绘制130余幅插图,将人物、场景还原为画面,让阅读更具层次感与深度。
1863年左右,雨果开始着手创作《九三年》;1874年,《九三年》在法国出版,并由埃米尔·巴亚尔、古斯塔夫·布里翁等著名插画师为重要的场景、人物绘制了130余幅插图,穿插在文本各处。
本版完整再现了初版的全部插图,让艺术家精湛的插画技艺,赋予这部宏大壮阔的小说更生动的触感与温度。
◎ 封面结合了《攻占巴士底狱》和《人权宣言》,书名、原书名烫印漆片,封底印刻雨果签名。插图精装珍藏版,附赠精美藏书票。
本版封面设计以法国大革命的两个标志性事件——攻占巴士底狱和颁布《人权宣言》为灵感,主画面使用了让-皮埃尔·乌埃尔绘制的《攻占巴士底狱》,这幅画将战火、巴士底狱和各色人群集合在被时间晕染的血色中,也将你我卷入法国大革命硝烟遍布的年代。
书脊使用平滑耐磨的高阶丽琦印刷《人权宣言》,包裹住革命的的血色与烟尘,将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凝铸成思想的纪念碑,在漆黑之中闪烁光彩。
腰封和扉页使用了故事的核心人物、*令人共情的郭文抱臂回望沉思的形象,某种意义上,也象征着正在阅读这本书的我们——回看历史,思索当下,做出对于下一刻生与死、对与错的抉择。
藏书票用水纹纸印刷书中的精彩插图:曾搭载朗特纳克的保王派船只克伦威尔号即将沉没,船员高呼“国王万岁!”,同时,海中传来革命军的声音——“共和国万岁!”阵营的名字很简单,只有白军或蓝军、保王派或长裤汉,但承载争斗的则是一个个为信念与分不清的恩义舍生忘死又如同你我的普通人。
环衬使用专色印刷,结尾处重申雨果借郭文之口言说的希望:
“永远负重,不是人类的法则。不,不,不,不要再有贱民,不要再有苦役犯,不要再有罪人!我希望人类的每一种品质都是文明的象征和进步的楷模;我希望思想自由、观念平等、心灵博爱。不!不要再有枷锁!人生来不是要拖着锁链,而是要展开翅膀。不要再有爬行的人。我希望幼虫变成彩蝶;我希望蚯蚓变成活生生的花朵,会飞起来。我希望……”
内容简介
1793年是关乎法国大革命生死存亡的一年。当时,巴黎起义的影响扩散,激起了各地保王派的反叛,雅各宾派取代吉伦特派掌权,以断头台进行恐怖统治,又进一步激起保王派的残酷。革命者与反对革命者,贵族与平民,教士与学者…思想的交锋外化为暴力对抗,所有人都被卷入新与旧轮转对峙的战火之中。这场法国攻打巴黎、欧洲攻打法国的战争,在漫长的时间里无尽的鲜血与哀嚎中日渐面目模糊。革命者主张“绝不宽大”,保王派报以“绝不饶恕”,血腥与暴力并行,无数无辜者惨死。但人道的曙光仍在,于是纷争转化为每一个人内心的自我拷问:孩童何辜?敌人的善行是否应该被认可?正义无法被标准框定,每一个人都需要做自己的选择。大革命过去了,但人性的疑问、抉择与其中隐含的希望,始终在时间里回响着。
目录
相关资料
你可能会读到许多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更“现实”的描述,但雨果的描述会让你铭记于心。他不是瞬息万变的记者,而是投射本质和根源的艺术家。他不是一个琐事缠身的统计学家,而是一个将生活“可能是和应该是的样子”展现出来的浪漫主义者。他是人类伟大的赞颂者和杰出的描绘者。——安·兰德 如何理解法国大革命?对于这个与法国大革命同时出现的问题,雨果困扰了很久,*终给出了一个相当晚的回答,一个相当文学化的回答。在1870年的失败和1871年的公社之后,雨果感到自己终于可以通过想象回溯革命的源头。——皮埃尔·康皮翁
作者简介
作者: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法国著名文学家、浪漫主义运动领袖。一生创作众多诗歌、小说、剧本、散文和文艺评论,长篇小说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诗集代表作有《沉思集》《历代传说》,戏剧代表作有《克伦威尔》《爱尔那尼》。他的作品对音乐领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启发了歌剧《弄臣》、音乐剧《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的诞生。此外,他还创作了数千幅画作,并为废除死刑和奴隶制奔走各界。他的作品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和艺术潮流,被法国尊为民族英雄。1885年雨果逝世时,法国在巴黎先贤祠为他举行了国葬,有超过200万人参加葬礼。绘者:埃米尔·巴亚尔(Émile Bayard,1837—1891),法国画家、装饰家、设计师,曾为雨果的《悲惨世界》、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等著名小说绘制插图。他在处理人物姿势与面部表情方面能力卓著,人物插画极具表现力。作者: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法国著名文学家、浪漫主义运动领袖。一生创作众多诗歌、小说、剧本、散文和文艺评论,长篇小说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诗集代表作有《沉思集》《历代传说》,戏剧代表作有《克伦威尔》《爱尔那尼》。他的作品对音乐领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启发了歌剧《弄臣》、音乐剧《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的诞生。此外,他还创作了数千幅画作,并为废除死刑和奴隶制奔走各界。他的作品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和艺术潮流,被法国尊为民族英雄。1885年雨果逝世时,法国在巴黎先贤祠为他举行了国葬,有超过200万人参加葬礼。 绘者: 埃米尔·巴亚尔(Émile Bayard,1837—1891),法国画家、装饰家、设计师,曾为雨果的《悲惨世界》、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等著名小说绘制插图。他在处理人物姿势与面部表情方面能力卓著,人物插画极具表现力。 古斯塔夫·布里翁(Gustave Brion,1824—1877),法国插画家,1847年在巴黎的沙龙首次亮相,作品受到广泛关注,被米卢斯美术馆、南特美术馆、斯特拉斯堡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译者简介 郑克鲁(1939—2020),法语文学翻译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在近60年的翻译生涯中,一共完成1700万字的文学翻译,被誉为“以一己之力,把半个法兰西文学‘扛’到了中国”。代表译作有《悲惨世界》《九三年》《基督山伯爵》等。
-
长安的荔枝
¥36.5¥45.0 -
生死场
¥7.6¥36.0 -
莫言的奇奇怪怪故事集
¥20.4¥59.9 -
外婆的道歉信
¥17.2¥42.0 -
最后的斯坦菲尔德
¥16.4¥46.8 -
地下室手记
¥26.9¥48.0 -
炖马靴-短篇小说30年精选
¥27.4¥49.8 -
月亮与六便士
¥9.0¥36.0 -
神秘列车之旅
¥15.7¥38.8 -
倒悬的地平线
¥12.6¥42.0 -
(精)苦妓回忆录(八品)
¥11.2¥35.0 -
告白
¥11.0¥36.8 -
第六病室:契诃夫短篇小说集
¥18.3¥46.0 -
那些我们没谈过的事
¥12.6¥36.0 -
烟与镜
¥15.9¥48.0 -
面纱
¥21.2¥45.0 -
局外人-亲近文学大师.阅读世界经典
¥4.2¥12.0 -
老人与海
¥5.0¥15.0 -
月亮与六便士
¥10.0¥38.0 -
若非此时,何时?
¥1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