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780553825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140
  • 出版时间:1999-12-01
  • 条形码:9787805538259 ; 978-7-80553-825-9

本书特色

本书目录简介:**章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第二章希腊的贡献;第三章希腊化和罗马的世界;第四章基督教世界的音乐;

内容简介

在西方知识文化界(特别是英语世界),“牛津”代表着某种值得信赖的公认权威。仅在音乐学术界,以“牛津”命名的权威著作就有享有盛誉的《牛津简明音乐词典》(国内已出中译本)、《新编牛津音乐指南》和多达十卷的《新编牛津音乐史》等等。这部《简明牛津音乐史》是即这个音乐中的“牛津”系列中的一种,正是西方音乐史学中的上乘之作。
本书的特点在于:
  1、历史的连续感不仅体现为主流的沿革檀变,而且还隐伏在支流、暗流、甚至对流的相互交织中。亚伯拉罕在此书中所力图展现的正是这样一幅幅多彩、复杂、有时恐怕还显得有些混乱的音乐历史图景。他所竭力追求的是,将伟大人物和伟大作品重新放回到他(它)们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去。
  2、全书的脚注多达两千余条之巨(!),谱例三百多个,图片近七十幅。这些脚注(以及正文)不仅常常以权威口吻点明资料的出处以及课题研究的现状,而且还以侦探般的嗅觉指出前人的事实错误。这种类似“钱钟书式”的旁征博引和对各种语言的自如驾驭,非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所不能。尽管对于普通读者,注意这些资料出处也许只会妨碍阅读的流畅,但对于专业学者和音乐学子,这种周匝细密的治学精神和严肃态度不仅具有示范作用,而且这些资料出处还可以成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向导。
  3、亚伯拉罕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中所长期从事的乐评实践滋养了他另一个出众的学术-艺术素质:生动的音乐感受与锋利的文字表达。与较为客观的历史性研究不同,对音乐的点评和估价必须充分展示现时的、个人的艺术洞见。这也许正是艺术史不同于普通历史*显著的特征。亚伯拉罕在这本书中所采取的是“低调”处理,着墨不多,点到为止。作为一位资深乐评家,他对音乐风格、音乐家以及个别作品的审美判断和艺术评说非常准确到位,但作为一个历史学者,他又注意控制自己的笔端,注重音乐本体的形式构造,从不炫耀文字中的过分花哨,更排斥情绪上的过度煽情。

目录

**部分 西亚音乐和地中海音乐的起源

引言
**章 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
第二章 希腊的贡献
第三章 希腊化和罗马的世界
第四章 基督教世界的音乐

第二部分 西欧中心

引言
第五章 复调音乐的起源
第六章 前文艺复兴的音乐
第七章 14世纪的“新艺术”
第八章 欧洲音乐的综合
第九章 文艺复兴的影响
插曲
第十章 伊斯兰教世界中的音乐

第三部分 意大利中心

引言
第十一章 宗教改革时代的音乐
第十二章 反宗教改革时期的音乐
第十三章 世俗歌曲和器乐作品(约1560—约1610)
第十四章 世俗歌曲(约1610—1660)
第十五章 歌剧的早期发展(约1610—1660)
第十六章 器乐作品(约1610—1660)
第十七章 宗教音乐(约1610—1660)
第十八章 歌剧的传播(约1660—约1725)
第十九章 世俗声乐作品(约1660—约1725)
第二十章 宗教音乐(约1660—约1725)
第二十一章 器乐作品(约1660—约1725)
第二十二章 歌剧的变化(约1725—1790)
第二十三章 管弦乐和室内乐(约1725—1790)
第二十四章 键盘音乐(约1725—1790)
第二十五章 宗教音乐(约1725—1790)
插曲
第二十六章 印度音乐
第二十七章 东亚的音乐

第四部分 德国中心

引言
第二十八章 歌剧(1790—1830)
第二十九章 管弦乐(1790—1830)
第三十章 室内乐(1790—1830)
第三十一章 钢琴音乐(1790—1830)
第三十二章 独唱歌曲(1790—1830)
第三十三章 合唱音乐(1790—1830)
弟三十四章 管弦乐(830—1893)
第三十五章 歌剧(1830—1893)
第三十六章 合唱音乐(1830—1893)
第三十七章 钢琴的统治地位(1830—1893)
第三十八章 浪漫主义的衰亡(1893—1918)
插曲
第三十九章 黑非洲和美洲的音乐

第五部分 传统的解体

引言
第四十章 两次大战之间的音乐(1919—1945)
第四十一章 1945年以后的潮流

展开全部

节选

Untitled Document   1850年代的巴黎,老作曲家奥柏和阿莱维继续他们的创作,但没有重复以往的辉煌;迈耶贝尔的《北极星》(1854)明显失败了,它是十年前的柏林歌唱剧《西里西亚的一个军营》经部分改写的产物;亚当销声匿迹约十年后重振旗鼓,创作了三部成功的喜歌剧:《吉拉尔达》(1850)、《纽伦堡的玩偶》和《我若为王》(都作于1852)。*早引起注意的青年天才的作品有安布鲁瓦兹·托马(1811—1896)的《头头》(1849)、路易·马亚尔(1817—1871)的《维拉尔之龙》(1856)和古诺(参见上一章“1871年后在法国的复兴”一节)(帕埃尔、阿莱维和勒絮尔的学生)的《萨福》(1851)。其中*有才华的是古诺,他不久就将法国正歌剧引上全新的道路。在(屈打成医》(1858)这部有趣的喜歌剧之后,他写了一部技巧上是喜剧性,但实际上是悲剧性的歌剧,并很快用上了取代说白的宣叙调。《浮士德》(1859)这部歌剧如以歌德的标准衡量确属次品。这一评价和多年来的流行程度,掩盖了它作为同类中的杰作的事实——这类新的法国歌剧接受了阿莱维和迈耶贝尔的大多数音乐传统手法,但却应用于较不壮观、较少感情起伏的题材。这种歌剧较少戏剧效果,但有更大范围的抒情旋律。甚至教堂场景和终场的神化场景目的上也是纯宗教性的,而不仅是实际的,因为古诺首先是一位虔诚的教徒。这是一部杰作,不足的是有时过于粗俗和平庸,但它*出色的部分,如花园场景中玛格丽特出现在窗前时的音乐就十分优美。如果说浮士德的**首咏叙调中有些意大利风格的陈词滥调,瓦格纳则在《女武神》中借用了主导动机,也借用了同样的俗套。露天集市场景的许多音乐可能来自奥柏的一部喜歌剧、但却被玛格丽特在手纺车边的梦幻神奇地打断,浮士德后来在这段音乐伴奏下唱道:“啊,爱情的夜晚!阳光灿烂的天空”。还有一些微妙的不凡之处:纯古诺风格的西贝尔美妙的“花之歌”被转给后一场景的管弦乐队,并随歌词“一个吻就向他道出全部”而达到真正的高潮。
  法国歌剧的复兴才刚刚起步。与此同时,即1850年代,意大利和德国的两位杰出作曲家正忙于其他事务。威尔第正在创作他成熟的第二阶段的一些人们熟知的作品,包括《弄臣》(1851)、《游吟诗人》和《茶花女》(都作于1853)、《西西里晚祷》(他的**部大歌剧)(1855)、《西蒙·波卡涅拉》(1857)、《假面舞会》(185)、《命运的力量》(为圣彼得堡而作)(1862)。除《茶花女》在初演的夜场惨败外,其他作品都很快获得成功;《弄臣》和《游吟诗人》享有的世界知名度仅次于《浮士德》。瓦格纳当时的大部分时间被政治流放于苏黎世,写了许多散文作品(*重要的是《歌剧与戏剧》(1851》、庞大的四联套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诗文(185)、四联套剧前两部《莱茵的黄金》(1854)和《女武神》(1856)的音乐、第三部《齐格弗里德》(1857)**幕和第二幕的“作曲草槁”以及另一部完整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1859)。这些新作品均未公演;关于前几部作品,《黎恩济》和《荷兰人》暂时没有演出;《汤豪舍》在整个德国获得成功,但仅此而已;《罗恩格林》1862年前没有迈出过德国边境,除文化上从属于德国的里加外。1861年3月13日,瓦格纳在巴黎用法语演出他的《汤豪舍》,并在风格上作了些不协调的“改进”和添加,这使他真正开始在欧洲出名。从此以后,“瓦格纳风格”成了歌剧或一般音乐中“先进”或非传统的同义词;当《浮士德》于同年演于达姆施塔特时,古诺被认为“采纳了瓦格纳的原则”。
  威尔第和瓦格纳都在锤炼他们的艺术。瓦格纳做得更快、更彻底些,以至《罗恩格郴与《特里斯坦》之间的差别比《弄臣》与《假面舞会》之间大许多。威尔第也作了些发展、《弄臣》中回音乐质量和人物差别著称的四重唱在音乐和戏剧上都被《假面舞会》**幕中的四重唱超过;个别人物在除去奇怪的波士顿伪装后表现了与过去舞台形象大不相同的真实生命。威尔第《游吟诗人》中的人物是情节剧式的木偶(他们的存在主要为了唱出令人难忘的曲调),而同时创作的《茶花女》却是活生生的人。威尔第的发展很缓慢,但很稳定,尽管潮流的运动方向可能与他相反。《弄臣》开始的二重唱对歌词的处理前进了一大步;在终场二重唱中树立了他迄今*出色的悲剧性结尾。《游吟诗人》是*后的“浪漫主义恐怖”歌剧之一,有不少旧的庸俗化的贝利尼成分,也许还有一些首次来自巴黎歌剧院的迈耶贝尔的影响。《茶花女》在技巧和感情的细微上更进了一步,如第二幕中维奥莱塔与热尔芒的二重唱和玩扑克的场景;在第三幕中,**幕阿尔弗雷多的“这爱情如同宇宙的心跳”在维奥莱塔阅读父亲来信时再现于两把独奏小提琴上(pp),这是19世纪歌剧中少有的动人段落。
  根据斯克里布台本写的《西西里晚祷》是一部纯大歌剧,它本身是失败之作,但却影响了其他杰出的作品,**部是《西蒙·波卡涅拉》,但也并非(就其初始形式,因为威尔第于1881年作了大量修改)*优秀的。《命运的力量》也是其中风格更新的一部,这种风格来自谐歌剧,表现在梅利顿兄弟的角色中。处于两者之间的是《假面舞会》,那里的巴黎影响来自奥柏而不是迈耶贝尔:戏剧性比《波卡涅拉》或《力量》更加清晰,而后者较完美的音乐却浪费在缺乏真实感的人物和混乱的剧情上。在《假面舞会》中,威尔第音乐的主要脉动仍是进行曲的节奏,但进行曲的旋律模式如今展开得更加灵活(如**幕终场中的“毫无疑问”),而单一的动机以后来人们所说的《特里斯坦》式的“动机交织”(Steigerungen)手法得到发展,如乌尔里卡**个场景中的“再也没有”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