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7801560094
  • 装帧:精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121
  • 出版时间:2001-06-01
  • 条形码:9787801560094 ; 978-7-80156-009-4

内容简介

陈修园(1753—1823),原名念祖,号慎修。福建长乐人。清代
著名医学家、教育学。本全书收录他现存世的16部医学著作,包括
《灵素节要浅注》10卷、《金匮要略浅注》10卷、《金匮方歌括》6
卷、《伤寒论浅注》6卷、《长沙方歌括》6卷、《医学实在易》8卷、
《医学从众录》8卷、《女科要旨》4卷、《神农本草经读》4卷、《医
学三字经》4卷、《时方妙用》4卷、《时方歌括》2卷、《景岳新方
砭》4卷、《伤寒真方歌括》6卷、《伤寒医诀串解》6卷、《十药神
书》1卷。
陈修园的著作大多流传甚广,主要由于其文字质朴洗炼,畅达优
美,且多以歌诀形式,其内容亦深入浅出,切于实用,非常适合初学
者作为入门参考书。因此陈修园的著作对于医学之普及有着深远影响。
本书全面汇集陈修园的医学著作,并在书末附“陈修园医学学术
思想研究”论文一篇,对读者学习和研究陈修园的学术特点有很大启
发。该书适合中医各科临床医师、中医院校师生及初学中医者参考阅
读。
片断:
生气
之原,男子衰于气,故根气先衰,而发堕
齿槁也。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
颁白;根气先衰,而标阳渐竭矣。《平脉
篇》曰:寸口脉迟而缓,缓则阳气长,其
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阳气
衰,故颜色焦而鬓发白也。七八肝气衰,
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
皆极;肝乃肾所生,肾气衰,故渐及于肝
矣。肝主筋,肝气衰,故筋不能运动;肾
主骨,筋骨皆衰,故形体疲极也。八八则
齿发去。数终衰极,是以不惟颁白枯槁,
而更脱落矣。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
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
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
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经云:荣血之
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
溢于中,布散于外,专精者,行于经隧,
常荣无已。男子八八,女子七七,天地之
数终,而天癸绝,然行于经隧之荣血未竭
也。是以老年之人,能饮食而脾胃健者,
尚能筋骨坚强,气血犹盛。此篇论天癸绝
而筋骨衰,其后天水谷之精,又不可执一
而论也。有其年老而有子者,何也?曰:
此其天寿过度,先天所秉之精气盛也。气
脉常通,后天之地道尚通也。而肾气有余
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
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此复申明天
地阴阳之数,止尽终于七七八八也。夫道
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曰:夫道者,
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此
承上文而言,惟修道者,能出于天地阴阳
之数也。
上古有真人者,提挚天地,把握阴
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
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上古
真人者,言所生之来,自然合道而能全其
天真之人也。天真完固,故能斡旋造化,
燮理阴阳,吐纳精气,与道独存,守神全
形,是以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寿过
天地,无有终①极之时,此由道之所生,
故无为而道自合。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
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
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
益其寿命而谨者也,亦归于真人。中古至
人者,谓有为以入道而能全所生之,天真
者也。天真虽泄,复能修德全道,积精养
神,故合神气,充塞于天地之间。耳目聪
明于八达之外,此盖从修炼保固得来,亦
能复完天真而同归大道。夫真人者,得先
天之真者也;至人者,得后天之炁②者
也。其趋则一,故亦归于真人矣。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
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音慧,恨
也。嗔怒也。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
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
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
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至人、
真人者,去世离俗,修道全真,无妻室之
爱,无嗜欲之情,所谓游方之外,高出人
类者也。处天地之内,顺八方之理,教以
人伦,法于制度,黻冕于朝堂之上,不欲
离于世俗,章服无为而治;不劳其形,随
机而应;不役其神,此治世之圣人也。亦
可以优游泮奂,而长享百年矣。

前言

前言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系列丛书是集明清30位医学名家医学著作而成。中
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其学术源远流长,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日臻成熟,
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并有许多发展,是中医的鼎盛时期。突出表现在:
名医辈出,学派林立,在基础学科和临床各科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本
草学和临床学尤为突出。同时著书立说很活跃,医学著作大量面世,对继承发
扬中医药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草学在明代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其著述之多,内容之丰,观点之
新,思想之成熟,都是历代难以与之媲美的。尤其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
目》被誉为“天下**药典”。全书52卷、62目,载药1892种,附本草实物
考察图谱1110幅,附方万余首。他“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书考八百
余家”,“剪繁去复,绳谬补遗,析族区类,振纲分目”,在药物分类、鉴定、生
药、药性、方剂、炮制、编写体例等许多方面均有很大贡献,其刊行以来,受
到国内外医药界的青睐,在中国药学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多种译本流
传于世界诸多国家,其成就已远远超出医药学的范围,曾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
文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除时珍之卓越贡献之外,还有缪希雍的《神农本
草经疏》,是对《神农本草经》的阐发和注释,与其一生药学经验的总结,详
明药理及病忌、药忌,为明代本草注疏药理之先。更有清代张璐的《本经逢
原》,其药物分类舍弃《神农本草经》三品窠臼,而遵《本草纲目》按自然属
性划分,体例以药物性味为先,次以主治、发明,内容广泛,旁征博引,参以
个人体会。全书以《神农本草经》为主,引申发明,凡性味效用,诸家治法以
及药用真伪优劣的鉴别,都明确而扼要地作了叙述,使“学人左右逢源,不逾
炎黄绳墨”而“足以为上工”也。另外,尚有薛己的《本草约言》,汪昂的
《本草备要》,徐灵胎之《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陈修园之《神农本草经读》,
张志聪之《本草崇原》等,这些书也都各具特点,流传甚广。
明清时期基础理论的研究仍以《内经》以来所形成的自发唯物论和朴素辩
证法理论体系为基础,不断地总结医疗实践经验,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从不
同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如明代的张景岳等十分强调命门在人体
的重要作用,把命门看成是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动力,并受朱震亨相火论的影
响,把命门、相火联系起来,在临床上对后世医学有相当影响。清代叶天士、
吴鞠通、王孟英等对温热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探讨,以及对卫气营血辨证和三
焦辨证的创立等。关于人体解剖生理的认识:有些医家对脑的功能有新的记
述。如李时珍有“脑为元神之府”,汪昂记有“人之记性在脑”,喻嘉言有“脑
之上为天门,身中万神集会之所”等记述,对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临床各科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因此时医学十分注意临床观察,临
床经验丰富。很多医家都非常重视辨证论治及四诊八纲,如李时珍的《濒湖脉
学》,是这一时期重要的脉学著作,该书以歌诀形式叙述介绍了27种脉象,便
于学习、理解、诵读和记忆,流传甚广。孙一奎在《赤水玄珠·凡例》中概括
地指出:“凡证不拘大小轻重,俱有寒热、虚实、表里、气血八个字。苟能于
此八个字认得真切,岂必无古方可循?”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强调以阴阳
为总纲,以表里、虚实、寒热为六变。他使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得更
加紧密,形成了理、法、方、药的完整理论体系。
内科医著明清时期很多。薛立斋的《内科摘要》一书,首开中医“内科”
书名之先河。也正式明确中医内科的概念,使内科病证的诊治有了很大提高。
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张景岳的《景岳全书》等。从学
术理论方面,以温补学派的出现和争论为其特点。其主要倡导者有薛立斋、孙
一奎、张景岳、李中梓等,主要观点是重视脾肾。薛立斋注重脾肾虚损证,重
视肾中水火和脾胃的关系,因而脾肾并举,注重温补。温补派的中坚张景岳的
《类经附翼》《景岳全书》,原宗朱震亨说,后转而尊崇张元素和李果,反对朱
说,力倡“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极力主张温补肾阳在养生和临床上的重要
性。李中梓则在薛立斋、张景岳的影响下,既重视脾胃,也重滋阴养阳。温补
之说,成为明清时期临床医学发展上的一大特点。
温病学派的兴起是明清时期医学的突出成就之一。叶天士的《温热论》,创
温病卫气营血由表入里的传变规律,开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法则。吴鞠通的《温
病条辨》,乃继承叶氏温病学说,但提出了温病的传变为“三焦由上及下,由
浅入深”之说,成为温病三焦辨证的起始。其他如王孟英的《温热经纬》等著
作都丰富了温病学说。
骨伤科、外科在明清时期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一时期外科闻名的医家和
医学专著空前增多。如薛立斋的《外科枢要》,汪石山的《外科理例等,记
述外科病证,论述外科证治,各有特点。骨伤科有王肯堂的《疡医证治准绳》,
是继《普济方》之后对骨伤科方药诊治的进一步系统归纳。
妇产科在明清时期发展很快,成就比较显著。如万密斋的《广嗣纪要》对
影响生育的男女生殖器畸形、损伤,以及妊娠等做了记述。薛立斋在《保婴撮
要》中强调妇科疾病之养正,记述有烧灼断脐法,以预防脐风;王肯堂的《女
科证治准绳》收录和综合前人对妇产科的论述。武之望的《济阴纲目》列述了
经、带、胎、产等项,纲目分明,选方实用。
儿科在明清时期内容较前更加充实,专著明显增多。如万密斋的《全幼心
鉴》《幼科发挥》《育婴秘诀》《广嗣纪要》《痘疹世医心法》等儿科专著,继承
了钱乙之说,强调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特点,治疗重视调补脾胃,除药
物外,还注意推拿等法。王肯堂的《幼科证治准绳》综合历代儿科知识,采集
各家论述,对麻痘、热症等多种小儿疾病论述颇详,流传甚广。
眼、耳鼻咽喉及口腔科在这一时期也有一定的进展。如王肯堂的《证治准
绳》论述眼疾171症,详述证治,是对眼病知识的较好汇集。薛立斋的《口齿
类要》记述口、齿、舌、唇、喉部的疾患,注重辨证治疗,简明扼要,介绍医
方604首,为现存以口齿科为名的*早专书之一。
气功及养生方面,在此期也较为重视,出现了不少有影响、有特色的养生
学专著。如万密斋的《养生四要》。张景岳在《类经·摄生》中也阐发了《内
经》的有关养生论述,对养神和养形做了精辟论述,富有唯物辩证精神。另如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述300例老年病的验案,强调颐养功夫,寒温
调摄和戒烟酒等。
清朝末年,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因此,西医学术对中医学术产生很大
影响,在临床上中西医病名相对照,并以此指导临床诊治,中西医汇通学派形
成。如其代表人物唐容川,立足中西医汇通,发扬祖国医学,精研中医理论,
遵古而不泥古,建立了治疗血证的完整体系。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名医辈出,医学确有辉煌成就,在中医药学发展的长
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就是我们编辑出版《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之目的所在。
全书共收录了30位医家,集成30册医学全书,其中明代13位,清代17
位。收录原则为成名于明清时期(1368~1911)的著名医家,其医学著作在两
部以上(包括两部);每位医家医学全书的收书原则:医家的全部医学著作;医
家对中医经典著作(《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
注疏;其弟子或后人整理的医案。整理本着搞清版本源流、校注少而精,做到
一文必求其确。整理重点在学术思想研究部分,力求通过学术思想研究达到继
承发扬的目的。
本书为新闻出版署“九五”重点图书之一,在论证和编写过程中,得到了
马继兴、张灿王甲、李今庸、郭霭春、李经纬、余瀛鳌、史常永等审定委员的
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本书30位主编均为全国文献整理方面有名
望的学科带头人,经过几年努力编撰而成。虽几经修改,但因种种原因,如此
之宏篇巨著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同仁指正。
编著者
1999年5月于北京

目录

灵素节要浅注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方歌括
伤寒论浅注
长沙方歌括
医学实在易
医学从众录
女科要旨
神农本草经读
医学三字经
时方妙用
时方歌括
景岳新方砭
伤寒真方歌括
伤寒医诀串解
十药神书注解
陈修园医学学术思想研究
附:陈修园医学研究论文题录
目录
卷一
道生
脏象
卷二
经络
附肺经诸穴歌
附大肠诸穴歌
附胃经诸穴歌
脾经诸穴歌
心经诸穴歌
小肠诸穴歌
膀胱诸穴歌
附肾经诸穴歌
附心包络诸穴歌
附三焦诸穴歌
附胆经诸穴歌
附肝经诸穴歌
附督脉诸穴歌
附任脉诸穴歌
卷三
十二经图形
卷四
运气
卷五
望色
闻声
问察
审治
生死
杂论
卷六
脉诊
卷七
脉诊
卷八
病机
卷九
病机
卷十
病机
卷十一
病机
卷十二
病机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