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重组税收

包邮企业重组税收

中国税法应用系列

1星价 ¥20.4 (7.3折)
2星价¥20.4 定价¥2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730210313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小16开
  • 页数:237
  • 出版时间:2005-02-01
  • 条形码:9787302103134 ; 978-7-302-10313-4

内容简介

本书经过数次修订和完善,是我国**部专门系统深入地介绍企业重组税收的著作。书中丰富的案例能大大促进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全书分六章,包括企业重组基础知识、企业合并业务税收、企业分立业务税收、投资业务税收、资产重组业务税收、债务重组业务税收等。书后的附录对目前我国有关企业重组税收方面的政策、法规进行了整理和汇编。
本书适合广大涉税人士,包括税务干部、纳税人、税务代理人员等学习和参考,也适合财经院校硕士、博士研究生阅读。

前言

前 言 企业重组既是经济学范畴的一个概念,也是法律范畴的一个概念。从经济学角度看,企业重组是一个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企业重组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体现在企业自身和社会经济整体两个层面上。对企业自身来说,通过对企业自身拥有的各种资源的再调整和再组合,会提高企业自身运行效率,同时还会实现社会资源在不同企业间弃弱济强的优化组合,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从法律角度看,公司是为降低交易成本而构建的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契约关系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因此企业重组在现实的运作中又表现为这些法律关系的调整。 企业重组始于英国,在美国发展并出现了五次公司并购浪潮。新经济的发展引发了又一次大规模的公司并购浪潮,使企业重组规模越来越大,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及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企业重组已成为全球经济领域的大趋势。中国加入WTO后,由自主开放转变为契约开放,开放国内市场的承诺已经打破了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外国资本之间勉力维持的均衡格局。在新的均衡形成过程中,中国企业不得不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而国有企业不得不在其掌握并长期获得垄断利润的行业壁垒瓦解的条件下,探索自己的改革发展之路。 中国入世后,将出现新的一轮企业重组,外资企业兼并中资企业的事件将不断发生。除了继续利用新建方式外,重组将成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或扩大在中国经营规模的重要方式和必然选择。由于中国市场的巨大容量,同时国内消费者的层次也非常之多,国内企业还有相当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并且也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关键是如何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成长。 任何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其成长路径不外乎两条: 一是靠企业内部资本积累或积聚,实现渐进式的成长;二是实行并借助于公司制度,通过企业重组,迅速壮大资本规模,实现跳跃发展。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乔治·斯蒂格勒在分析美国企业成长路径时指出: “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形式的兼并与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目前的中国企业要在2~5年内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成长,必须依赖于重组这一企业外部成长的主要路径。 近年来,国际间企业重组尤其是超大规模的强强联合式的并购热潮方兴未艾。在我国,企业重组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 中国的企业重组作为一种试验,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推动了中国企业重组的发展,企业重组的有偿性原则得到了进一步体现,企业重组行为趋于规范化,大型企业重组日益增加,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的重组及跨国企业重组开始出现。1996年4月《国有企业改革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出“择优择强、优胜劣汰,形成兼并破产、减量增效机制,加大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力度”的方针,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企业重组的发展。 从企业股权重组来看,企业除了从事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以外,投资也是重要的活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是其主要从事的业务,是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经营的业务,如工业企业从事工业加工生产是其主要从事的业务,是其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的投资活动是为了维持或扩大经营活动所作的必要补充,通过投资活动所获得的利益(包括股利和利息的获得、取得对另一企业的控制权等),以达到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为扩大再生产提供了资金或其他方面的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证券市场的开放,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方向。同时,税法也对投资所产生的利益提出了纳税的要求。从近几年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看,有些上市公司在其主要经营的业务发生困难时,经常利用出售或购买股权投资等产生投资收益,从而使某一年度的利润达到预计的利润,并达到配股的要求。 面对客观存在的行业进入、退出壁垒因素,重组是企业实现战略调整以达到外部扩张的捷径。中国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企业亟待将其过剩的生产能力和新的投资转移到具有市场前景的产业。但是企业退出一个旧产业、进入一个新产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壁垒。如果选择特定产业的既存目标企业进行重组,就可以轻易地越过各种障碍,如*低资本数量、产品差别、已存企业的规模优势及阻止行为等,进入新的生产经营领域,还可以利用目标企业的生产能力、原料来源、营销网络和各种无形资产,减少投资风险。通过企业间的重组,不仅使个别企业获得新的投资发展机会,而且减少了过剩的生产能力,使特定产业生产规模与市场需求达到均衡,拥有规模优势的企业可以创造新的市场,使社会资源重新配置和有效利用,增进社会福利。此外,由于政府就业政策、社会压力、企业制度缺陷等因素,中国还存在着产业部门退出壁垒高的问题,主动进行结构调整的企业简直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企业均是在面临亏损、破产时才进行结构调整,因此重组不仅是企业退出的重要机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补充。 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武器。通过重组,一方面企业可以将自身的核心能力改造、同化并运用于被兼并企业,以提升被兼并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可以获得目标企业(例如外资企业)的某种核心能力,并围绕它来调整组织结构、资金配置、资金投向以实现竞争优势,避免漫长的经验积累过程。尤其是在科技在经济发展中作用日益增强,以及中国企业在某些领域研发能力弱的情况下,企业为获得科技核心能力而进行重组将更为必要。 中国主要产业部门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偏小,大中小型企业之间又缺乏必要的分工协作,“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严重。为应对入世后的国际化竞争,企业需在短期内实现规模经济,而途径就是重组。通过重组,企业可以获得两个层次的规模经济效益: 一是通过横向并购对企业资产进行补充、调整,达到*佳经济规模的要求,实现大量专业化生产,或是通过纵向并购有效解决专业化引起的各生产流程的分离,减少生产成本。二是将多个生产单位置于同一团队的管理下,节省管理费用与营销费用。规模经济的效应发挥可以使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使企业整合市场的能力不断增强,进而获得某种形式的垄断,这种垄断既能带来垄断利润又能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 面对我国正在掀起的企业重组浪潮,为了帮助广大的纳税人、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有关税务官员以及财经院校学生等掌握和运用好企业重组所得税业务知识和技能,作者结合近几年来应邀以税务专家身份参与国内许多企业集团重组的实际经验,并吸收主持中华财税网(www.chinatax.cn)课题研究的有关成果,对企业重组税收业务进行了总结,编写了这本《企业重组税收》。本书共六章,内容包括: 企业重组基础知识、企业合并业务税收、企业分立业务税收、投资业务税收、资产重组业务税收、债务重组业务税收等。书后还整理、汇编了我国有关企业重组税收方面的全部政策、法规。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作者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大力帮助与支持,参考和借鉴了相关研究成果,上海智董商务有限公司投入了较多科研经费,闽德应教授和江西省国家税务局所得税处长夏文川同志参与了部分章节的编写,清华大学出版社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大力的支持,谨致以衷心的谢意! 这是中国**部专门系统、深入地介绍企业重组税收的著作,尽管力求完美,但由于时间和水平,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尚祈读者不吝指正。 但愿本书的出版,能对规范、完善乃至推进我国企业重组从税收的角度作一点贡献,并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税收应用研究。 贺志东 2004年12月1日 www.chinatax.cn

目录

前言
第1章 企业重组基础知识
**节 企业重组概念、分类与方式
第二节 企业重组过程运作
第2章 企业合并业务税收
**节 企业合并基础知识
第二节 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
第三节 企业合并的税务处理
第3章 企业分立业务税收
**节 企业分立基础知识
第二节 企业分立的税务处理
第4章 投资业务税收
**节 投资业务基础知识
第二节 投资业务会计处理
第三节 股权投资业务的税务处理
第四节 投资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比较
第五节 股权投资业务的纳税调整
第5章 资产重组业务税收
**节 资产重组基础知识
第二节 资产转让的税务和会计处理
第三节 资产置换的税务和会计处理
第四节 资产租赁的会计处理和所得税处理
第五节 非货币性交易的税务处理与会计处理比较
第6章 债务重组业务税收
**节 债务重组基础知识
第二节 企业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
第三节 企业债务重组业务的税务处理
附录
一、内资企业重组相关税收法规
二、涉外企业重组相关税收法规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贺志东,全国著名税务专家,著名反避税专家、杰出的纳税筹划专家。我国纳税管理、控制基础和风险基础税务稽查、纳税筹划与征税筹划学科的主要奠基人。资深中国注册会计师和注册税务师。在纳税筹划、征税筹划、税务稽查、避税与反避税、纳税管理、税收实务等方面有相当突出的成就和创造性贡献。世界华人纳税筹划权威。在我国税务界有“贺筹划”、“中国纳税筹划**人”之称,尤其是高超、绝妙的纳税筹划技巧和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获得广泛和高度评价。在国内明确提出税务筹划学科框架、发展对策和思路,*早提出*广义的纳税筹划概念,并作出系统深入研究。极其精通中国税法,对中国税法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中国纳税筹划方法的主要创始人。中国税务应用研究前沿学术带头人之一。众多研究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和被国内外同行以及涉税机构、人士采用。 自1994年起,担任过政府税务官员(从事税务稽查)、税务代理机构负责人、某会计师事务所所长(主任会计师)、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某大型涉外企业集团(上市公司,中国500强重点企业之一)总部副总裁等职,有丰富的税务工作实际经验和非常扎实的理论功底。现任中华财税网(www.china-tax.cn)首席专家。 为众多跨国公司、企业集团、涉外企业、民营企业、国际知名大型公司等成功进行过纳税筹划;应各级政府、税务机关、大学、研究所、学术机构、企业等邀请在国内外为企业董事长、总裁、财务总监、总会计师、首席财务执行官、税务总监、税务官员、MBA硕士、EMBA硕士、DBA博士、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律师、大学教师等多次作专题报告;已为大型企业“量身定作”纳税管理与纳税筹划内部培训数十次;有关政府机构、公司、学会(协会)、大学、报社(杂志社)特聘专家(特约研究员、资深顾问)。国家税务总局《中国税务报》筹划专刊特聘专家。清华大学《税务总监》(DBA工商管理博士教材)、复旦大学《纳税会计》、有关高校《纳税筹划》(EMBA教材)、西南财经大学《税务稽查管理》教材作者。就中国税收热点问题多次接受《中国经营报》、《南方周末》、《**财经日报》等诸多著名媒体采访。 在国家级出版社(包括中国税务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法律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等)出版专著或主编作品多部。其中,硕士研究生教材、MBA、EMBA、DBA教材数部,本科教材4部,在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二百余所大专院校本科、工商管理硕士(MBA)、国际工商管理硕士班或DBA工商管理博士班采用。有部分著作曾作为国家税务总局全国税务系统领导干部、公务员培训班教材。从1995年以来,主持过原智董税务筹划工作室课题研究数十项。在《中国税务报》(国家税务总局主管)、《财务与会计》(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主管)等刊物发表文章数十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