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光潜 出世的精神与入世的事业

包邮朱光潜 出世的精神与入世的事业

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

1星价 ¥16.6 (7.9折)
2星价¥16.6 定价¥21.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780554446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大32开
  • 页数:306
  • 出版时间:2005-01-01
  • 条形码:9787805544465 ; 978-7-80554-446-5

本书特色

21世纪,世界文化正面临一个新的转折。为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原教旨主义,必须大力推进多极制衡和文化的多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必然成为世界新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以利于其现代发展并有益于世界;一方面又急需总结过去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的经验和教训,对百年现代文化进行总结,以便为建构未来的世界新文化作出贡献。这一总结的核心无疑是百年古今中西文化的冲突激荡及其酿成的发展趋势。
  百年中国比较文学正是在这一历史使命的趋动下发展起来的。20世纪的一百年,是中国学术文化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并在中外学术的冲突和融通中曲折地走向成熟和繁荣的一百年。在这一百年中,比较文学先是作为学术研究的一种观念和方法,后是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学术史上留下了自己深刻而独特的足迹。比较文学在20世纪中国的发生、发展和繁荣,首先是基于中国文学研究观念变革和方法更新的内在需要。这决定了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基本特点。学术史的研究表明,中国比较文学不是古已有之,也不是舶来之物,它是立足于本土文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全球交往的语境下产生的、崭新的、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现象。
  百年中外文学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是中国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从历史上看来,各国发展比较文学*先完成的工作之一,都是清理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研究本国作家与外国作家的相互影响。”百年来,已有很多学者在这方面作出了显著的成绩,但过去这方面的研究多局限于西方文化对中国学者和作家的影响,少有研究这种影响如何在中国文化自身传承之中发生和发展,更少有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得到新的诠释而促成自身的现代化。本丛书从这一现实状况和学术史的角度出发,对20世纪一百年来卓有成就的中国学术名家如何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形成独特的中国现代文化,进行全面的总体探讨和深入研究;并在这一基础上探讨继承传统文化,吸收西方文化以及多元文化交汇共存的规律,目的在于阐明新文化在中国生成的独特路径,通过实例对延续百年的中西、古今之争作出正确结论并预示今后的发展方向,以便中国文化真正能作为先进文化,在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中占据应有的地位,起到应有的作用。
  古今文化承接和中西文化沟通是二十世纪文化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但学术界至今较多关于这方面的一般理论探讨,较少有将中西汇通和古今传承二者结合起来的、有分量的重点个案分析,本丛书从学术史的角度出发,对沟通中西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卓有贡献的中国学术名家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在古今中西文化交汇的坐标上,完整地阐述他们的生活、理想、事业、成就及其对中外学术发展的贡献。特别着重探讨20世纪一百年来他们如何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形成完全不同于过去的20世纪中国现代文化景观。着重个案研究,意在通过主要人物的生活、理想、事业、成就,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西方文化的吸收,突出他们对中外学术发展的独特贡献,阐明新文化在中国生成的独特路径,力图通过实例对延续百年的中西、古今之争作出正确结论并预示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本丛书的作者都是国内跨文化研究和现代文学方面著述颇丰的一流专家学者,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研究功力,是继本世纪初沟通中西文化的钱钟书、季羡林等大家之后涌现出来的新一代领军人物。基本上作到了名家写名人,研究有深度,叙述到位,资料翔实,视角独特。
总之,本丛书进行的这种研究不仅对中国极为重要,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对话和沟通也具有突出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意义。本丛书志在这方面填补学术界的空白。

内容简介

本书以朱光潜八十年生活历程为经,以他人生的重要转折和学术事业的主要成就为纬,在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坐标上,阐述他作为一代学术大师在中西美学及文学研究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和经验教训,以从一个个案的考察达到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特点的发掘和对一个时代学术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反思。

目录

前言
**章旧文化的乳汁
一朱子传家
二桐城中学
三武昌师范
第二章新文化的浸润
一香港大学
二五四运动
三心理学研究
第三章人生观的雏形
一超脱观念
二白马湖畔
三无言之美
第四章大洋彼岸的眺望
一置身英国社会
二人生的艺术化
第五章在比较中发现
一比较方法
二中西叙事诗
三中西爱情诗
四中西自然诗
五中西文艺批评
第六章在介绍中嫁接
一从心理学到美学
二“直觉说”与静观自得
三“距离说”与超然物表
四“移情说”与物我同一
五西方色彩与中国底蕴
第七章在互释中创新
一从诗话到诗学
二诗歌的节奏和声韵
三律诗的产生和影响
四新诗的缺欠和出路
第八章适应新的时代
一历史的瓜葛
二自我检查
三思想改造运动
四学术的转机
第九章美学大辩论
一大辩论的缘起
二大辩论的揭幕文章
三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四抗争的意义
第十章《西方美学史》
一写作背景
二观点和方法
三美学史的复杂性
四局限和贡献
第十一章勇闯学术禁区
第十二章杰出的翻译成就
附录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钱念孙,安徽芫湖人。安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文学横向发展论》、《朱光潜与中西文化》、《艺术真谛的发掘与阐释》、《重建文学空间》、《中国文学史演义》、《中国文学精粹》、《中国诗歌》及《中华三德歌》、《公民道德歌》、《跨世纪的丰碑——中国希望工程纪实》等十七种。曾五次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三次获“中国图书奖”、两次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另获省部级学术奖十余次。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