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子·春秋繁露译注
读者评分
4.7分

包邮董子·春秋繁露译注

1星价 ¥7.9 (4.5折)
2星价¥7.6 定价¥17.6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0条)
***(三星用户)

《春秋繁露》有17卷,82篇,是后人辑录董仲舒遗文而成书,书名为辑录者所加。

2020-06-06 22:53:15
0 0
smh***(三星用户)

了解古代思想的系列书籍

纸质还行,封面也好,价格低,买来收藏,这套书也挺好的,可以了解古代学者的一些思想。

2014-12-31 00:27:14
0 0
图文详情
  • ISBN:720704394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大32开
  • 页数:332
  • 出版时间:2003-01-01
  • 条形码:9787207043948 ; 978-7-207-04394-8

本书特色

将《春秋繁露》予以全部翻译、注释。该书旨在推崇公举学说,阐发“春秋大一统之者”,阐扬“天人感应议”的神秘主义的思想体系,宣扬“三纲”、“五常”、“性三品”等学说。

内容简介

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是阐释《春秋》微言大义的一部著作。较为完善的校注本,直到清代才有卢文弨校本,凌曙注本。宣统年间,苏州苏舆兼取卢校凌注,和前人研究成果,成《春秋繁露义证》。本《春秋繁露译注》以卢本为底本,参照《义证》校注。标点则基本以钟哲的标点为准,有些地方根据笔者的理解做了改动。
本书译注的原则是:
一、注释从简。因为后有译文相从,注释力求从简。文中涉及的历史事件繁多,如果件件作出详细注释,势必有冲淡原著之嫌,所以一般不作注释,若欲深入了解的读者,可参照《春秋》和三传。
二、译文取直译,但有时直译语意不达,就采取直译与意译结合的方式。

目录

前言
卷一
楚庄王  **
玉杯   第二

卷二
竹林   第三

卷三
玉英   第四
精华   第五

卷四
王道   第六

卷五
灭国上  第七
灭国下  第八
随本消息 第九
盟会要  第十
正贯   第十一
十指   第十二
重政   第十三

卷六
服制象  第十四
二端  第十五
符瑞  第十六
俞序  第十七
离合根  第十八
立元神  第十九
保位权  第二十

卷七
考功名  第二十一
通国身 第二十二
三代改制质文  第二十三
……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附录
(一)
(二)
(三)
展开全部

节选

卷一
  楚庄王 **
  楚庄王杀陈夏徵舒,《春秋》贬其文,不予专讨也。灵王杀齐庆封而直称楚子,何也?曰:庄王之行贤而徵舒之罪重,以贤君讨重罪,其于人心善。若不贬,孰知其非正经?《春秋》常於其嫌得者,见其不得也。是故齐桓不予专地而封,晋文不予致王而朝,楚庄弗予专杀而讨。三者不得,则诸侯之得,殆此矣。此楚灵之所以称子而讨也,《春秋》之辞,多所况,是文约而法明也。问者曰:不予诸侯之专封,复见於陈蔡之灭。不予诸侯之专讨,独不复见于庆封之杀,何也?曰:《春秋》之用辞,已明者去之,未明者著之。今诸侯之不得专讨,固已明矣。而庆封之罪未有所见也。故称楚子以伯讨之,著其罪之宜死,以为天下大禁。曰:人臣之行,贬主之位,乱国之臣,虽不篡杀,其罪皆宜死,比于此其云尔也。
  《春秋》曰:“晋伐鲜虞。”奚恶乎晋而同夷狄也?曰:《春秋》尊礼而重信。信重於地,礼尊於身。何以知其然也?宋伯姬疑礼而死於火,齐桓公疑信而亏其地,《春秋》贤而举之,以为天下法,曰礼而信。礼无不答,施无不报,天之数也。今我君臣同姓适女,女无良心,礼以不答。有恐畏我,何其不夷狄也?公子庆父之乱,鲁危殆亡,而齐侯安之。于彼无亲,尚来忧我,如何与同姓而残贼遇我?《诗》云:“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彼先人。明发不昧,有怀二人。”人皆有此心也。今晋不以同姓忧我,而强大厌我,我心望焉。故言之不好,谓之晋而已,婉辞也。
  问者曰:晋恶而不可亲,公往而不敢至,乃人情耳。君子何耻而称公有疾也?曰:恶无故自来。君子不耻,内省不疚,何忧於志?是已矣.今《春秋》耻之者,昭公有以取之也。臣陵其君,始於文而甚於昭,公受乱陵夷,而无惧惕之心,嚣嚣然够轻计妄讨,犯大礼而取同姓,接不义而重自轻也。人之言曰:“国家治,则四邻贺;国家乱,则四邻散。”是故季孙专其位,而大国莫之正。出走八年,死乃得归。身亡子危,困之至也。君子不耻其困,而耻其所以穷。昭公虽逢此时,苟不取同姓,讵至于是。虽取同姓,能用孔子自辅,亦不至如是。时难而治简,行枉而无救,是其所以穷也。
  ……

作者简介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汉族,汉广川郡(今河北省枣强县)人。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时的贡献。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