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术裁判必读

包邮武术裁判必读

1星价 ¥6.8 (4.9折)
2星价¥6.8 定价¥13.9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781051301X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04
  • 出版时间:1998-08-01
  • 条形码:9787810513012 ; 978-7-81051-301-2

内容简介


片断:
一竞赛规则发展的基本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和人民体育
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全面继承和发展。
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组织召开了全国武术工作座谈
会,大力倡导发展民族传统武术运动。国家体委成立后,
为推动武术及民族形式体育运动的发展,1953年11月在
天津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武术是
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并采用评奖的办法进行。1956年中
国武术协会在北京成立,武术正式定为体育表演项目,并
于同年11月1日在北京举办了12单位武术表演大会,首
次采用试行评分的办法,比较具体地区分运动员技术水
平高低。1957年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体育竞赛项目,举行
了全国武术评奖观摩大会,并组织整理出版了简化太极
拳,甲、乙组和初级的拳、刀、剑、棍、枪套路,这对武术的
普及和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1958年国家体委制定了第
一部以流传面较广的长拳、太极拳、南拳为竞赛内容的
《武术竞赛规则》,并于9月7日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武术运
动会。至此,武术纳入我国体育竞赛体制。
**部武术规则一直沿用至1965年第二届全运会
的武术比赛,这一期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武术运动
员。由于规则在技术的导向上突出了对套路动作规格和
风格特点的要求,使套路技术逐步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基
本形成了以拳术和器械为主要内容的竞技武术套路技术
体系。
1966年至1971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武术比
赛一度停止,1972年武术恢复正常比赛。为迎接第三届全
运会的武术比赛,1973年对规则中的评分标准做了适当
修改,同时增补了难度创新动作加分的条款。由于规则鼓
励运动员使用难度创新动作,在三运会武术比赛中一大
批青少年武术运动员脱颖而出。动作规范,技术熟练,速
度快,腾空高,难度大,是当时套路技术的主要特点。因此
比赛的竞争十分激烈,比赛颇具观赏性。
1977年在内蒙临河举行的全国武术比赛中增设了
其它拳术和其它器械竞赛项目。1979年再次修改规则,对
跳跃翻腾动作进行了限制,对自选项目在运动时间上做
出不得少于120秒的规定。1984年出版的规则又对器械
规格、重量有了明确的要求,对低级趣味动做及比赛中不
必要的喊叫现象做出了处理。1991年的规则对套路中某
些步型和动作组别的规定进行了修改,调整了评分标准
中各项错误扣分的分值。

前言


前言
武术套路运动,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个主要
内容,在其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运动体
系和运动规律,它以独特的技术风格和多元的社会功能
享誉于世。
目前武术是国内全运会上唯一的一项非奥运会项
目,随着改革开放武术竞赛体制和竞赛规则不断完善,武
术套路运动已走出国门,登上国际体育竞技的大舞台。
1996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提出,竞技武术应在继
承传统的基础上向“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据此,武
术运动管理中心组织编写了《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为满
足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和武术爱好者对武术套路竞赛规
则的了解,更好地推动武术套路竞赛活动的开展,我们在
认真领会规则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多年裁判工作的实践,
编写了本书。
该书解释篇的一、二(一)、(二)、(七)及裁判篇由徐
伟军执笔;解释篇的二(三)、(五)由吕韶钧执笔;解释篇
的二(四)、(六)由李自力执笔,*后由徐伟军负责统稿、
串编。
本书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新规则中的有关内容,并采
用问答形式,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各类问题。
为满足晋升国家级裁判人员理论考试的需要,我们
还编入了“1995年武术套路一级裁判员晋升国家级考试
试卷”,以供参考。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有关人员的大力协助与
支持,在此表示感谢。书中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作者

目录


解释篇
一、竞赛规则发展的基本现状
二、新规则释疑
(一)竞赛机构、裁判人员及职责
(二)竞赛通则
(三)主要竞赛项目的评分方法与标准
(四)主要项目动作规格的常见错误和扣分标准
(五)主要项目演练水平的常见错误
(六)自选套路的有关规定
(七)场地与器械的规定
三、自选项目主要动作的组别及要求
(一)长拳主要动作的组别及要求
(二)太极拳主要动作的组别及要求
(三)南拳主要动作的要求
(四)剑术主要动作的组别及要求
(五)刀术主要动作的组别及要求
(六)枪术主要动作的组别及要求
(七)棍术主要动作的组别及要求
裁判篇
一、竞赛的组织
(一)制定竞赛规程
(二)成立组织机构
(三)组织裁判队伍
二、竞赛的编排与记录
(一)编排的方法
(二)编排中应注意的事项
(三)记录工作
三、竞赛中的裁判实施
考试篇
晋升国家级裁判员理论考试试题选编
附:
1武术套路竞赛的礼仪
2武术套路竞赛的常用表格
3武术套路竞赛场地示意图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徐伟军,男,1949年生。现任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副主任、副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当代中华武林百杰之
一,武术七段,国家级武术裁判。中国武术协会科研委员会委员,全
国武术段位考评鉴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民族传统体育
理论与方法,曾获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编著或参与编写《中国武
术大百科全书》、《中国武术段位制理论·技术教程》等。先后十多
次出国进行武术讲学活动。多次担任国内、外武术竞赛的总裁判长
和副总裁判长工作。
吕韶钧,男,1963年生。教育学硕士,北京体育大学武术教研
室讲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舞龙的国际级裁判员。曾任北京体育大
学武术代表队主教练,菲律宾国家武术队主教练等工作,培养了十
多名优秀的武英级运动员,并在国内外武术比赛中获得优异成
绩。多次在国家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编著或参与编写了
《健身太极剑》、《中国武术段位制理论·技术教程》等。曾多次赴日
本、菲律宾、尼泊尔进行武术讲学活动。
李自力,男,1964年生。现任北京体育大学武术教研室副主
任,讲师,国家级武术裁判员。曾多次获得全国武术锦标赛太极拳
冠军,并多次担任国内和国际武术比赛的裁判工作,曾先后赴日
本、美国、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等国进行武术讲学。编著或参与编写
了《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教与学》、《国际武术推广教材》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