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
母亲的花儿:陕西乡俗刺绣艺术的历史追寻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780628662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2开
- 页数:380
- 出版时间:2002-10-01
- 条形码:9787806286623 ; 978-7-80628-662-3
本书特色
★12开精装,三秦出版社2002年10月1版1印
★书中所收绣品的制作年代,上溯可到19世纪后半叶,截止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它们的作者都是生活劳动在陕西土地上的妇女,主要是乡村农家妇女
★综合运用考古、历史、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知识,对陕西民间刺绣的历史渊源及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它的题材及艺术特点,它与生产、生活及民俗的关系等,作了形象生动而又条理清晰的论述
★编著者深入农村亲自调查、征集刺绣作品,因此作品制作时间、地点、规格,用途、作者姓名等等,大都有明确的记录或相关场景的反映
★通过“由物及人、由事及义、由情及史,由具体的链环而及整体的文化链索”的方法,揭示了这些绣品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表现出绣品所反映的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等民俗的丰富多彩
这是一部全面研究陕西民间刺绣艺术的图文并茂的著作,也是我国探索民间美术的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
本书将向读者介绍一批近现代陕西民间绣品。它们的制作年代*早可上溯到19世纪后半叶,*近截止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些绣品的发掘则自五十年代中期持续到本书结卷之际,中间经过了许多人的辛勤劳动,跨越三十多个年头。其中绝大多数的作品是在1979-1985年间挖掘出来的。它们的作者和*初的持有人,不少已经谢世甚或作古多年,有的连姓名也永远遗佚了。这些作者是生活劳动在陕西土地上的妇女,主要是乡村的农家妇女。选收地域包括了今陕西省境内东西南北各地,兼顾各方,以求有广泛代表性。
世人皆知“花儿”是西北各族人民表达情意的民歌,殊不知这本来也是渭北农妇们纺棉花、织布时哼吟的小曲,同时也是整个陕西从南到北的农妇对刺绣的通称。
本书收集了大量珍贵的绣品资料,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资料大多是编著者亲自调查而来。编著者本身是对陕西刺绣充满感情的艺术学者。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他们与一批艺术工作者开展田野调查,坚持近20年。陕西100多个县市,他们的足迹几近一半,而征集作品的县市竟占到90%。加上他们行家的慧眼,所选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品质精彩,诸如枕顶、裹肚、虎头帽、儿童马甲、围嘴兜、虎头鞋、鞋垫、袖套、门帘、落发夹、遮裙带,等等,向人们展示了一片艺术的新天地。而描摹的刺绣中的28式鱼纹、48式鸟纹以及24件针扎扎样式黑白描稿,更可见编著者的苦心和认真。这些工作使本书的研究建立在广阔而深厚的基础之上,也是它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本书从以上这些大量的资料中精选出来500多幅作品,颇具代表性。
陕西的民间美术源远流长,而刺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门类,虽然没有“四大名绣”那样名气大,但它以其久远的历史及鲜明的地方色彩为人所瞩目。《母亲的花儿》就是对陕西民间刺绣艺术的“历史追寻”。从这一思路出发,编著者对全书的结构作了精心安排,除了序言和结语,全书分为“摇篮”、“女儿心”、“春华秋实”、“慈母手中线”、“田家情趣”、“文宗风流”、“针线华章”7个部分,综合运用考古、历史、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知识,对陕西民间刺绣的历史渊源及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它的题材及艺术特点,它与生产、生活及民俗的关系等,作了形象生动而又条理清晰的论述,文字不算长,但很耐读,与500多幅绣品及相关资料图片穿插其间,相得益彰,使读者可对陕西民间刺绣有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正由于编著者深入农村亲自调查、征集刺绣作品,因此作品制作的地点和时间,作品的规格,作者的姓名,甚至作品的用途,包括与此有关的活动的图片等,大都有明确的记录或相关场景的反映。这就使作品有了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也只有在这个“语境”下,这些绣品才不是一件件简单的静止的作品,而是充蕴着灵性与生命力的活的东西,包含着大量的信息。编著者又通过“由物及人、由事及义、由情及史,由具体的链环而及整体的文化链索”的方法,揭示了这些绣品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表现出绣品所反映的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等民俗的丰富多彩。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面研究陕西民间刺绣艺术图文并茂的著作,也是我国近年来探索民间美术的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
本书收集了大量珍贵的绣品资料,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资料大多是编著者亲自调查而来。编著者本身是对陕西刺绣充满感情的艺术学者。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他们与一批艺术工作者开展田野调查,坚持近20年。陕西100多个县市,他们足迹几近一半,而征集作品的县市,竟占到90%。加上他们行家的慧眼,所选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品质精彩,诸如枕顶、裹肚、虎头帽、儿童马甲、围嘴兜、虎头鞋、鞋垫、袖套、门帘、落发夹、遮裙带,等等,向人们展示了一片艺术的新天地。而描摹的刺绣中的28式鱼纹、48式鸟纹以及24件针扎扎样式黑白描稿,更可见编著者的苦心和认真。对于陕西民间刺绣的关注和考察,其实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陕西的艺术工作者就开始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书虽只选了500多幅作品,但却是从大量的资料中精选出来的,颇具代表性,它使本书的研究建立在广阔而深厚的基础之上,也是它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陕西的民间美术源远流长,而刺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门类,虽然没有“四大名绣”那样名气大,但它以其久远的历史及鲜明的地方色彩为人所瞩目。《母亲的花儿》就是对陕西民间刺绣艺术的“历史追寻”。从这一思路出发,编著者对全书的结构作了精心安排,除了序言和结语,全书分为“摇篮”、“女儿心”、“春华秋实”、“慈母手中线”、“田家情趣”、“文宗风流”、“针线华章”7个部分,综合运用考古、历史、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知识,对陕西民间刺绣的历史渊源及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它的题材及艺术特点,它与生产、生活及民俗的关系等,作了形象生动而又条理清晰的论述,文字不算长,但很耐读,与500多幅绣品及相关资料图片穿插其间,相得益彰,使读者可对陕西民间刺绣有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正由于编著者深入农村亲自调查、征集刺绣作品,因此作品制作的地点和时间,作品的规格,作者的姓名,甚至作品的用途,包括与此有关的活动的图片等,大都有明确的记录或相关场景的反映。这就使作品有了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也只有在这个“语境”下,这些绣品才不是一件件简单的静止的作品,而是充蕴着灵性与生命力的活的东西,包含着大量的信息。编著者又通过“由物及人、由事及义、由情及史,由具体的链环而及整体的文化链索”的方法,揭示了这些绣品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表现出绣品所反映的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等民俗的丰富多彩。
书名《母亲的花儿》,据编著者说,因为在民间刺绣这种艺术中闪烁的是一种母性的热望、慈爱和责任心。
目录
原“绣”
緡绣故事
源流
雾
摇篮
土厚水深
抓髻不嘞嘞
来来回回都是思
绝不叫娘爱埋怨
同谐到老
春华秋实
喜上梅梢
路
心花
结缘法
鱼莲情义深
石榴开花结籽稠
慈母手中线
苗苗上扎下根
两家都喜欢
初生节
救救孩子
山里的老虎没人捉
一爱镇百邪
田家情趣
受苦的也是人
淡淡薄薄绕久长
你看俐伶不俐伶
上炕剪刀下炕鐮
布榖蟲,你早来
窮不离猪
人情聊百家
文宗风流
根性的文化母题
民俗是历史的一翼
高臺教化入心声
传花
创稿、交流及嬗变
针线华章
刺绣的语言——针线
一生万
面積的铺排
从齐奏到交乡
肌理的创造
琢刻藻绘亦天然
结语
节选
作者简介
王宁宇,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史、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论著有《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产之间需要沟通》《娘娘庙里的文艺复兴》《传统民俗文化空间的查勘与保护》《我们该怎么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著《雕塑艺术》。2007年6月被文化部授予“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杨庚绪(1942.8—),山西平遥人。擅长壁画、水粉画。1967年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系装潢专业毕业,分配到陕棉八厂任宣传干事,1975年调入陕西省艺术研究所从事壁画创作研究,副研究员。现任陕西美协壁画艺委会副主任。创作壁画《炎帝》《大唐迎宾图》等20余幅,其中《难忘的歌》等4件获全国展览奖。《赶牲灵》等三件作品入选第六、七、八届全国美展。
-
古典名著聚珍文库:山海经
¥5.3¥15.0 -
中国文化常识:二十四节气与节日
¥21.1¥49.0 -
经典常谈
¥4.3¥14.8 -
我的童年在台湾
¥12.8¥32.0 -
吾国与吾民-精装典藏新善本
¥13.4¥28.0 -
蔷薇花与十字架
¥14.4¥45.0 -
敦煌的历史和文化
¥16.6¥52.0 -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模样:走进民国大学图书馆
¥14.4¥39.0 -
先民的智慧: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经验
¥10.4¥28.0 -
中国馔馐谭
¥11.0¥23.0 -
茶经(黑白版)
¥10.1¥48.0 -
我所不理解的生活-纪念珍藏版
¥11.0¥29.8 -
刘荫柏讲西游(九品)
¥19.7¥58.0 -
敬你一杯烈酒(八品)
¥11.7¥45.0 -
风诗的情韵:李山讲《诗经》
¥17.0¥46.0 -
事后-H埠本土文化志
¥11.2¥28.0 -
地理的故事
¥15.0¥47.0 -
解密富春山居图-国宝背后的秘密
¥5.5¥22.0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9.8¥25.0 -
中国古代官制
¥9.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