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780123796x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暂无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06-09-01
- 条形码:9787801237965 ; 978-7-80123-796-5
内容简介
本文依“综合式研究方法”和“解脱诠释学”的方法,以唯识古学与今学的比较为中心,对摄论学派进行整体的研究。我们利用电脑检索《大正藏》,并且整理日本佛教文献与敦煌遗书中的摄论学派资料,发现灵润、道基、智凝的著作,考察摄论学派的发展史迹。
我们对真谛的思想定位为“从始人终之密意”,在虚妄与经验层面,则是纯正的瑜伽行派的“阿黎耶识缘起”,则是属于“始教”;在转依的果位上,其主张“相性融即”、“智如不二”与护法一玄奘系所主张“相性永别 ”、“智如为二”明显不同,则是具有“终教”的特点。真谛的思想是妄心派向真心派的过渡,是一种“中间路线”,但是其基本立场仍然是瑜伽行派。真谛的“识界”并非是《起信论》的真妄和合识,但是真谛的佛学思想*终必定能够走向《起信论》,这是其思想的内在必然发展趋势。
在心识论方面,真谛继承“一种七现”的“一心论”而提出“一意识论 ”,主张阿陀那识即是染污意;唯识今学强调别体别用的“诸识差别”,区分阿陀那识与末那识的不同。真谛从种识不分的立场,主张种子是假而无体,阿黎耶识是实而有体;而种子的相续即是阿黎耶识的相续,而不承认种子生种子。护法一系从诸识差别的立场,主张种子与阿黎耶识都是实有的;建构了种子生种子的异时因果与种生现、现熏种的同时因果。
在影像门唯识方面,唯识古学从“无相唯识”的立场出发,主张分别为因,虚妄为果,虚妄分别通依他性与分别性,强调“识境同一”的,层心理结构。唯识今学从有相唯识”的立场,强调虚妄与分别不同体,分别为能缘的依他起,虚妄为二取的分别性,因此必须有两层心理建构,所以“虚妄分别”只是指依他性。唯识古学以“虚妄分别显现”诠释影像门唯识理论,世亲依“识转变”建立了整个唯识体系。在认识论,唯识古学强调心识生起时,心识无义但显现为义,或“似现为义”,显现即是执取;唯识今学强调心识与心识所显现的影像是“有所得”,凡夫执“似义”为义”,于是现起分别性。
在三性三无性思想,真谛是继承与综合“尘识理门”与“染净通门”的三性思想,而唯识今学是继承“情事理门”的思想,从而有不同的展开。真谛与安慧都以八识为能分别,而护法则强调第六识、第七识为能分别;而且,护法主张见分、相分同属依他性,真谛、安慧则无此义。真谛以分别性、依他性无所有而所呈现的同一无性,即是真实性,因此三性是一;护法系主张于依他性上远离分别性,即是真实性,因此三性彼此有分际,不可混同。唯识今学强调“假必依实”的“他性空”,分别性是“无”,而不否定依他性,所以分别性是“空”,而真实性是“空性”,因此“空”与“空性”是有绝对区别的。真谛是站在“性相融即”的立场,主张“空”是否定的对立同一,分别性无相、依‘他性无生都加以遣除,空与空性是同一的。同时,真谛主张分别、依他同一无性即真实性,坚持“一切诸法同一无性”,三性为安立谛,三无性为非安立谛,三性同时也是三无性。而唯识今学强调“三无性不离三自性”,这是在三性之外说三无性,二者不能相即。唯识古学主张二重二谛,窥基则主张四重二谛。
真谛在果报黎耶、种子黎耶之外,提出“解性黎耶”、“阿摩罗识”,通过淡化如来藏“我”的色彩,融摄如来藏与阿黎耶识两系,解决瑜伽行派的内在矛盾与困境。从解脱论来说,阿摩罗识即是境智无差别、智如合一、如如智、转依;从实践论来说,建立“方便唯识”与“真实唯识”(或“正观唯识”)的实践次第。
在佛性思想方面,唯识今学主张“五性各别”与“密意一乘”,提出“ 理佛性”与“行佛性”;真谛主张“一性皆成”与“究竟一乘”。
在转依思想方面,唯识今学重视转依的认识论意义,其思想的重点在于 “所依转变”;强调种子与阿黎耶识都是实有的,所以转舍与转得的“转变 ”,正是阿黎耶识的体之“用”的变化,而其体并没有变化。真谛的“中间路线”在转依思想上有所体现,他一方面以闻熏习来阐明认识论意义的转依,即减舍杂染习气,增长闻熏习,即是所依转变;另一方面,真谛以解性黎耶、阿摩罗识、四德种子等,来诠释存在论意义的转依,即转阿黎耶识为阿摩罗识,这是自我存在的基体的全然的改变状态。
摄论师由于受地论学派的影响,以“一心二门”来诠释心识论;而且以真妄、体用、本末等思想来理解三性,出现两种形态的三性思想。我们认为,“九识”说是北地摄论师所提出的。摄论师逐渐背离了瑜伽行派的立场,而与“真常唯心”系合流,强调以佛性为中心,以“佛性”诠释“十胜相” ,完全是以如来藏缘起来解读《摄论》,这是摄论学派中国化的核心体现。
*后,我们指出真谛的“染净二分依他”是“立体式”的理解,分别性与真实性的转换是非连续的;而《起信论》强调平面式的“一心二门”,阿黎耶识与法身之间的转换是连续的,这是二者的不同。同时,我们发现佛教存在论是一种“过程存在论”,一切存在建构于“过程”与“关系”中,如来藏、阿黎耶识、法身、法界等都是一种动态的存在,而不是“批判佛教” 所说不变、无差别的“基体”,这些绝对观念是与“空性”紧密相连的。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整理、发现一批摄论师的著作与零星资料;在方法论上,提出“综合式研究方法”与“解脱诠释学”,以阿黎耶识缘起、影像门唯识、三性三无性、佛性、一乘、三乘等思想为中心,对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进行比较研究。本文指出,真谛的思想是妄心派向真心派的过渡,是一种“中间路线”,但是其基本立场仍然是瑜伽行派;而且在重视经验内省以及心理分析的诠释模式下,唯识今学的发展则是必然的。同时,本文以语言哲学、存在哲学、现象学对唯识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对“批判佛教”进行很好的回应。
目录
序二 赖永海
引论:研究史与方法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史的回顾
三、“综合式研究方法”和“解脱诠释学”
**章 传承历史与文献考证
**节 真谛的生平与译著
第二节 摄论学派传承史
第三节 摄论学派现存文献
第四节 结语
第二章 识体与八识
**节 一种七现与八识现行
第二节 阿陀那识与末那识
第三节 阿黎耶识的成立——具有认识论意义的存在论
第四节 种子与熏习
第五节 真妄与心识——摄论师的心识思想
第六节 结语
第三章 无相唯识与有相唯识
**节 唯识无境与虚妄分别——以概念史与语言学的考察为中心
第二节 识转变与因果同时、异时
第三节 无相唯识与有相唯识
第四节 结语
第四章 方便唯识与真实唯识
**节 三性思想的诠释——语言论、认识论与存在论的视角
第二节 方便唯识与真实唯识
第三节 唯识与中观
第四节 体用真妄与两重唯识观——摄论师的三性思想
第五节 结 语
第五章 解性黎耶与阿摩罗识
**节 “界”之诠释与解性黎耶
第二节 智慧种子与道后真如
第三节 阿摩罗识与本觉
第四节 结 语
第六章 五性各别别与一性皆成
**节 佛性与种性——以概念史与语言学的考察为中心
第二节 五性各别与理佛性、行佛性
第三节 一性皆成与佛性、如来藏
第四节 方便与真实——瑜伽行派的一乘思想
第五节 三种佛性与真实胜乘——摄论师的佛性、一乘思想
第六节 结语
第七章转依与涅檠
**节 转依与种子、真如
第二节 所依转变与转变所依
第三节 转依与涅檠
第四节 结 语
第八章 摄论学派与中国佛教
**节 三法轮与四教——摄论学派的判教思想
第二节 摄论学派与隋唐佛教
第三节 民国年间新旧唯识之论争
第四节 结语
结论:比较与诠释
——以唯识古今学、如来藏与唯识交涉为中心
一、文献的发现与方法论的创新
二、唯识古学与今学的比较
三、唯识与如来藏——经验立场与超越立场的不同
四、从唯识走向如来藏——摄论学派的中国化
五、“批判佛教”与“解脱诠释学”的诠释
六、摄论学派的现代诠释
参考文献
专家推荐
后记一
后记二
-
我的哲学之师叔本华
¥13.5¥39.0 -
了凡四训
¥21.1¥49.0 -
中国哲学十讲
¥15.9¥49.8 -
伦理学与经济学
¥8.2¥20.0 -
谈修养
¥7.0¥20.0 -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升级图解版
¥13.0¥46.0 -
哲学家的狗:一本让人捧腹大笑的超萌醒脑哲学书
¥16.9¥49.8 -
周易相学精粹
¥14.7¥42.9 -
传习录
¥12.6¥55.0 -
简单的逻辑学:逻辑学入门很简单
¥8.6¥36.0 -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美学十五讲(第二版)
¥14.5¥45.0 -
创造进化论
¥14.5¥45.0 -
好的孤独
¥12.5¥36.0 -
神仙、动物与人类社会:谷种神话概述
¥24.4¥78.0 -
沉思录
¥8.7¥18.0 -
帝宫佛影雍和宫与黄寺
¥8.7¥24.0 -
王阳明心学的智慧
¥10.0¥36.0 -
那些思想大师们-细说民国大文人-白金增订版
¥19.0¥60.0 -
一种人生观
¥28.0¥42.0 -
道教史
¥9.3¥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