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风水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国古代风水的再认识(上下册)

包邮中国古代风水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国古代风水的再认识(上下册)

1星价 ¥38.2 (3.9折)
2星价¥37.2 定价¥9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780206151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655 页
  • 出版时间:2005-10-01
  • 条形码:9787802061514 ; 978-7-80206-151-4

本书特色

福、禄、荣、寿人所向往;艰、难、危、困人所趋避;饥、寒、贫、苦人所难忍。趋利避害之心,是人群本能的反应,人皆有之。于是,在中国,东方文明的发祥地,逐渐形成了依古代社会意识而形成的系统的建筑与景观规划体系。《中国古代风水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国古代风水的再认识(上下)》从考古发现的风水起源,介绍了古人对风水与建筑及其选址之间密不可分关系的认识,简述了古今著名学者的风水言论,以及作者多年来关于风水的见解。可以说,这是一部有关中国风水理论与实践*完整的权威著作。  人生活于天地之间,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周围的环境。地理环境在地表分布千差万别,它具有不平衡性。因此,客观上存在着相对较好的、适合于人们生活的、给人们带来幸运和隐藏着吉祥与幸福的环境。也有相对而言险恶、危险,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困苦和不吉利的环境。人们本能地要选择、建设、创造自己周围的环境。这就包括了建设创造城市、村落、和住宿的宅屋。选择和建设适合于人们生活的美丽、舒适、祥和、吉利的生活空间。

内容简介

人生活于天地之间,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周围的环境。地理环境在地表分布千差万别,它具有不平衡性。因此,客观上存在着相对较好的,适合人们生活的、给人们带来幸运和隐藏着吉祥与幸福的环境。也有相对而言险恶,危险,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困苦和不吉利的环境。人们本能地要选择、建设、创造自己周围的环境。这就包括了建设创造城市、村落、和住宿的宅屋。选择和建设适合于人们生活的美丽、舒适、祥和、吉利的生活空间。
《中国古代风水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从考古发现的风水起源,介绍了古人对风水与建筑及其选址之间密不可分关系的认识,昭示了风水与易经、八卦、历法以及阴阳变易、天人合一、五行循环、大地经络诸多领域之间的互补关系;展现风水用于古都(北京、南京、长安、洛阳等)选址、城镇布局、村落聚散、民宅(阴宅、阳宅)营建等方面的方法、手段和重要影响。*后简述古今著名学者论风水及国际研究与学术活动等。是有关中国风水理论与实践*完整的权威著作。

目录

导论:风水,东方人居环境的艺术——国际文化浪潮看对中国风水的再认识
**章 中国古代风水的起源
**节 尹弘基论风水因建筑选址而起源
第二节 考古发现的风水起源
第三节 “四象”文物出土与风水的起源
第四节 从考古发现看八卦、历法与风水起源
第二章 风水建筑文化的理论基础
**节 中西地理思想的差异及中国古代风水地理的特点
第二节 易经概说
第三节 风水与阴阳学说
第四节 风水与阴阳变易、生生不息
第五节 天、地、生、人系统的整体有机循环观
第六节 大地经络活体观
第七节 张岱年论天人合一观
第八节 五行学说与风水理论
第九节 邹衍的大九洲、五行循环论的风水观
第十节 风水与中和观
第十一节 阴阳、五行、八封、黄道十二宫
第十二节 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思想
第十三节 风水系统理论——郭璞与《葬书》
第十四节 大地活体观念与风水的地方文脉原理
第三章 风水的基本原则
**节 风水的前提
第二节 风水格局与生态环境
第三节 风水中的“龙” 的性质
第四节 有关“砂”的风水原则
第五节 有关“水”的风水原则
第六节 有关“风水穴”的原则
第七节 有关“风”与“气”的原则
第八节 有关“土”质状况的风水原则
第九节 方向与风水罗盘
第四章 风水与古都选址布局
**节 中国古都的传统文化透视
……
第五章 风水与村落选址布局
第六章 风水与住宅选址布局
第七章 著名学者论风水
附录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古代风水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国古代风水的再认识(上下)》介绍了古人对风水与建筑及其选址之间密不可分关系的认识,昭示了风水与易经、八卦、历法以及阴阳变易、天人合一、五行循环、大地经络诸多领域之间的互补关系;展现风水用于古都(北京、南京、长安、洛阳等)选址、城镇布局、村落聚散、民宅(阴宅、阳宅)营建等方面的方法、手段和重要影响。*后简述古今著名学者论风水及国际研究与学术活动等。

相关资料

书摘  (一)**次世界文化浪潮  **次世界文化浪潮汹涌澎湃高潮之时,是上个世纪之初。那是西学东渐、中西文化撞击的一个高潮期。西方近代科学文化及地理学、建筑学传入中国。当时潮动的方向,对中国传统文化大都借助西学方法来整理研究,凡与西方传统学术概念相抵悟的中国传统学术,包括中医、中药与建筑文化风水地理在内,往往被蔑视,甚至笼统简单地一概斥之为“迷信”。在中国的学术舞台上,提出“只有彻底打倒旧文化,才能建立新文化”,“全盘西化”、“阴阳五行学说是封建迷信、阻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科学不会说中国话”、“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更没有科学思想”等等,这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时髦口号。当时北洋政府在世风的影响下明令禁止中医、中药和风水。风水,这一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古老的建筑文化,就被作为“封建迷信”、“宿命论”而不能登学术大雅之堂了。殊不知,在中国还没有发展到“封建社会”之前几千年,青龙、白虎的风水已存在了。用西学的思维模式和科学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的学术思维方式,正像过去的《马氏文通》,用英语语法的原则来衡量汉语的语言句子,认为“汉语不合语法”、“汉语不通”,同样是“汉人学得胡儿语,争向城头骂汉人”。  在过去的“文化革命”运动中,以“改造自然”、“人定胜天”为口号,这与风水“尊重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尊重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个性,追求人与环境和谐吉祥的目标格格不入。在“彻底清除旧社会物质文化”的口号之下,拆除大量古城墙、古建筑、历史名人宅居。这对中国古老的建筑,以及对这些建筑规划之中深层次的建筑文化的极大破坏,更是不言而喻的。以拆除北京旧城为榜样的全国拆城之风,越演越烈。而代之而起的是在中国大地上,到处泛滥着克隆外国的垃圾建筑,以“洋”为荣,盲目的把外国的东西放到自己的祖先牌位上,致使千城一面,缺乏地方个性、民族个性和文化内涵的建筑,比比皆是。  **次世界文化浪潮汹涌澎湃之日,是考验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中医、中药、风水等一系列与西方纯理性科学所不同的东方学术之时。东方的学术能否被世界学术之林接纳,而成为世界学术文化之林万紫千红的一个部分?如果不能,它就必然会丧失自身的生存权利。那么大量的古代中国的绘画、棋艺、中医、中药、风水等著述,只能落得任其放在图书馆古籍部尘封音绝的命运。就在此时,当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学罗庸教授1942年说:“中国建筑在中国

作者简介

于希贤: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文史馆馆员、国内著名风水大师。于希贤1940年7月出生在云南昆明一个世代中医的书香世家。他几十年从事地理研究(中国古代风水也称堪舆或地理),曾任国际地理学会地理学思想专业委员会委员。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2、3、4届副主任委员。2、3、4届《历史地理》杂志副主编。中国古都学会理事,中国地方志协会第二届理事,六届中国方志协会学术委员。现任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经济地理》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于希贤先生集十余年心力。先后就风水对北京、苏州、咸阳、洛阳、南京、泉州、昆明等古城城址布局影响与作用潜心研究,199l—1995年两赴莫斯科,在莫斯野大学校庆日举办的学术报告会上,先生所作的《中国古代风水文化生态观》赢得了与会代表的交口好评。香港、台湾以及美国、俄罗斯等大学、社团都曾邀请先生前往讲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