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化与中国图像:新时期中国油画本土化思潮

包邮全球化与中国图像:新时期中国油画本土化思潮

1星价 ¥19.5 (6.5折)
2星价¥19.5 定价¥3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754102663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30
  • 出版时间:2005-09-01
  • 条形码:9787541026638 ; 978-7-5410-2663-8

本书特色

中国当代艺术呈现什么样的“中国形象”?全球美术格局中,中国艺术如何传达中国本土经验与东方艺术精神?21世纪中国艺术如何走向本土化的新境界?如何更“中国”、“更东方”、更有视觉冲击力?本书将为您一一解答。 本书对油画本土化作了明确界定,有突出的学术意识。作者根据对油画本土化的认识,对新时期油画发展的路径作了细致梳理,划分出中国油画本土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并对这三个阶段油画本土化的特征。绘画主题与技法的更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细致分析,从中所概括的经验与教训尤其有学术价值。 ——著名文艺理论家冯宪光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中突与张力是新时期中国艺术活动的基本场域与动力源。作者以“本土化思潮”来描述中国艺术在这一处境中的精神脉动,并将“文化认同”、“身份意识”、“本土立场”与“非中心主义”等棘手的难题聚集在“本土化”这一复杂而尖锐的深度意向上来阐述,为揭示新时期”中国图像”的生产机制与历史性意义标明了富有启示的路标。 ——著名文艺理论家余虹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问题》杂志主编) 本书研究的主题是油画的本土化问题.作者在全球化趋势的背景下对中国油画的重新审视富有新意与远见。油画本土化不只是形式问题,实际上更涉及两种强弱文化在交流中所产生的极其复杂的权力关系问题。作者的油画本土化研究不仅阐释了中国油画家对西方绘画的吸收和融合,而且还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当代艺术在文化的冲突与对抗中所确立中国身份意识和文化认同意向。本书从新的角度研究艺术史,观点新颖,材料丰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有积极意义。 ——著名美术批评家易英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美术》主编、《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 本书从“中国图像”建构的角度重新书写了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历程,深入论述了中国当代油画本土化思潮的历史阶段及基本环节。作者专注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文化身份意识”,对其中*有代表性的画家及其经典作品进行了仔细的语言解析和美学阐释,这对中国当代美术创作与批评重新审理自己的本土经验和文化身份意义重大。 ——著名美术评论家殷双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研究》副主编) 《全球化与中国图像》一方面以生动灵活的美术图式向读者描述现代油画大师笔下的“中国形象”,另一方面,又用“后殖民主义”思潮和文化全球化框架来反省当代艺术的身份意识。由于切入了当代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这一核心问题,作者对中国当代艺术“文化认同”及“本土意识”的论述与强调表现出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本书不仅从“本土化”这个独特视角为20世纪中国绘画史和美术史写作积累了学术资源,而且也为中国文艺美学界和批评界提供了大量形象直观的视觉文献和相当丰富的思考内容,同时对当前中国“文化全球化”讨论及“后殖民主义”论争的推进值得关注。 ——著名美术史论家黄宗贤 (美术学博士、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简介

根据方言解释,“米羊”在河北衡水是指“蚂蚁”的意思。1986年1月
,“米羊画室”成员王焕青、乔晓光、段秀苍三人在石家庄举办了一个小型
展览。这个展览虽然小,但是,它在新潮美术运动的许多展览中却因其强烈
的民间性而别具一格。“米羊画室新作展”的重要性在于它为中国当代美术
提供了“民间本土化”的创作思路和话语类型。
一、现代主义语境下民间艺术的双重还原
应该说,学习民间艺术这样的艺术观念绝不会仅始于“米羊画室”的这
三位艺术家。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来,向民间艺术学习
早已成为我国文艺工作的既定方针。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中国现代
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气息的作品不占少数。然而,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规
范下的民间性与政治和意识形态密切结合在一起。民间艺术、民间风味并没
有独立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们只有作为政治教育的工具才有存在的意
义。80年代“文化反思”思潮中也涌现了面向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思潮,
但是,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并没有得到正面的价值认定,相反,它被视为西
方文化、现代文明的反面教材,仅具有消极和负面的价值。
与这样两种民间概念截然相反,“米羊画室”成员对民间文化和民间艺
术进行了双重“还原”。首先是还原民间的非政治性面貌。根据王焕青等人
的看法,民间艺术天然具有生活的原生态性质,它生动、机敏,没有什么强
烈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色彩。其次是对民间进行积极性的价值还原。在“
米羊画室”成员看来,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远离贵族气息,没有唯美主义、
伤感主义等文人习气,更加本真,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那些关于民间艺术
愚昧和落后的看法纯属文化偏见。段秀苍在《绘画遐思》一文中表述了他们
关于民间艺术的积极性评价。①在他们看来,中国艺术史上存在着“文人画
”与“民间画”两大绘画体系,它们各具艺术特色,各有其文化价值,而他
们的兴趣更在于后者。
在对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进行了政治和价值的双重“还原”后,“米羊
画室”并没有陷入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民粹主义的泥潭。相反,他们以开放
的胸襟面对现代,积极吸收西方现代派艺术的绘画语言和表现技法。现代的
民间,或者说是民间的现代成为“米羊画室”成员有意识的艺术目标。
二、现代性的民间:王焕青与乔晓光
“米羊画室新作展”表明,这一开创性的本土化路途是成功的。在展览
中,王焕青表现民俗场景的多幅作品*值得我们关注。《正月·快乐的北方
》、

目录

绪论
小引 红色中国:1949—1976年问的中国油画

**章 乡土中国:新时期油画与乡土本土化

第—节 在政治批判与现代主义尝试之间
一、政治话语与美术的艰难转型
二、伤痕美术的批判、控诉与反思
三、“星星美展”与现代主义尝试
第二节 温情想象与诗性图式:乡土本土化
一、当激情已成往事:知青美术
二、本土化与个性化
三、“乡土绘画”的源起与成型
四、乡土本土化的发展与演进
第三节 民族本士化
一、藏族生活的原生态
二、民族风情的抽象表现主义向度
三、民族生活的诗性呈现
四、民族本土化与个体话语实践
第四节 几种新型本土化的尝试:形式、日常和历史
一、形式本土化
二、日常本土化
三、历史本土化

第二章 先锋中国:新潮美术运动与中国形象

第—节 新潮美术运动与中国油画现代派的开端
一、1985:一个创作时代的终结与另一个新的创作时代的开端
二、新潮美术的现代性与油画本土化的新进展
第二节 新具像:生命意识的中国表达
一、生命冲动与理性压抑
二、死亡体验与超现实主义
三、生命冲动与视觉图式
四、具象与抽象之间
第三节 本土、工业与宗教:江苏青年艺术周
一、“江苏青年艺术周·大型现代艺术展”
二、本土化视野的局限与艺术的超越性之维
第四节 文化记忆的现代表达:磊石画会、野草画会等湖南青年美术家群体
一、中国青年的日常生活与情绪状态
二、装置技术与本土意识的有机化合
三、面向中国传统视觉文化符号
四、从现代玄思到传统趣味
第五节 当代中国的零度叙事:浙江85新空间画展与池社艺术家
一、后人道主义与中国现代性的*初批判
二、机械复制时代的反讽叙事
第六节 西方现代主义的民间本追求:米羊画室新作展
一、现代主义语境下民间艺术的双重还原
二、现代性的民间:王焕青与乔晓光
第七节 本士文化意识与个体生命探索:湖北新潮美术
一、美术语言的本土化尝试:从雕塑到绘画
二、地缘文化与个体精神体验
第八节 后理性与抽象艺术:北方艺术群体
一、从冷抒情到后现代戏拟
二、理性精神的中国语境

第三章 现代中国:90年代油画与多元本土化

**节 意识形态形象的投机与戏拟:政治波谱
一、国际意识形态对抗与中国政治波普话语策略
二、意识形态形象的即时消费
第二节 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新生代艺术的形象与身份
一、新生代“近距离”、“无意义”与全球化语境
二、新生代代表性作品与西方文化想象
三、玩世现实主义与全球后冷战思维
第三节 原始、唯美、民间与地域:当代油画中的民间与兰
一、“东方精神”的三个层面
二、知识分子绘画”的本土化维度
三、油画本土话语的现实性之维
四、地域文化再现与乡土生存经验
五、唯美的民间本土化形态
六、90年代绘画的中国问题与中国话语
七、后工业社会语境中的新乡土绘画
第四节 文化混杂与迷乱:艳俗艺术中的“中国形象”
一、艳俗艺术的合法性问题与美术史意义
二、艳俗艺术与后殖民主义文化语境
第五节 90年代中国油画中的传统文化图像
一、文化波普中的传统伦理-9现代趣味
二、新古典主义的中国形象
三、中西文化差异与艺术创作策略
四、静物与抽象油画中的中国文化符号

结语走向本土化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