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第11版)英文

包邮社会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第11版)英文

1星价 ¥43.5 (7.9折)
2星价¥43.5 定价¥5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215284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0开 Pages Per Sheet
  • 页数:511 页
  • 出版时间:2007-07-01
  • 条形码:9787302152842 ; 978-7-302-15284-2

内容简介

  2002年10月,清华大学出版社**次影印出版艾尔·巴比(earl babbie)的这本经典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材,其时是第9版。时隔近5年,出版社又将影印出版其*新的第11版。其间数年,正是国内新闻传播学科蓬勃发展的时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类课程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的标准配置。清华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的这本教材,由此也热卖大江南北,多次重印,成为诸多高校中讲授或学习社会科学(包括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教师或学生的**参考书之一。  在本书的前言(preface)中,巴比列举了几个促使本书再次修订的因素,特别强调了社会研究技术和方法本身正经历的持续演变。尽管很多学者(包括我自己)都认为,社会研究方法作为一种“工具性”知识体系(或实践中积累和达成的相对共识),其相比于诸多具体学科知识的发展,理应更为稳定。但不可否认,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诸多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的普及使用,社会科学研究长期以来所积淀形成的一些标准方法和模式,在新的社会信息传播环境下,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换言之,尽管社会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基础以及探究社会现象的基本过程和原则(对应于教材中**和第二部分的内容)并没有显著变化,但社会研究中工具性、操作性方面的方法和技术(对应于书中第三和第四部分),则是随着技术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网络时代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下,社会研究的范围和方法选择都大大拓宽了;而随着一些基础学科和计算技术的发展,社会研究中的数据分析技术和辅助工具,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升级。社会研究由此注定是一种需要与时俱进的实践。作为介绍和传授社会研究实践知识和技能的教材,本书的一再修订,正是社会研究方法中这种变与不变的特点的体现。  下面先简单介绍一下本书的主要内容。  全书共分四部分。**部分为社会研究绪论,主要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第1章)、研究范式和研究逻辑(第2章),以及研究伦理和意识形态(第3章)。这部分内容不少属于认识论、方法论范畴,关照的层面是*一般也是*基础的,在研究者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它们其实已经被内化到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和方法取向中,并不直接体现在其研究过程和活动中。  第二部分介绍社会研究的设计问题,包括研究设计的一般性介绍(第4章)和具体方法、技术介绍(第5、第6和第7章)。第4章对研究设计的一般性介绍中,涉及到了社会科学研究设计中*基本的一些考虑要素,包括研究目的和定位、分析单位的确定、时间维度的考虑等,并清晰地描述了社会研究的完整过程所应包含的各个环节,以及与此对应的研究计划的拟订要点。第5章是概念设计、操作设计和测量,属于研究设计中*重要、*核心的内容之一,直接影响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第6章介绍的则是具体的测量手段和工具,包括指数和量表。对于这些测量工具的恰当和熟练运用,是一个成熟的社会研究学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第7章介绍抽样的逻辑,属于研究设计中另外一部分*重要、*核心的内容,它本质上是对数据收集方案的设计。概念的测量设计和数据收集的方案设计,构成了研究设计主要内容的两个方面。  第三部分介绍社会研究的常用研究方法,主要是各种数据获取的途径,包括实验法(第8章)、调查法(第9章)、各种质化研究方法(第10章)和基于材料/资料的各种研究方法(第11章)。如果我们对研究方法的分类采用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这种简单的二分法,巴比的这本教材无疑是更加偏重量化研究的。但从第9版开始,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无论是数据收集方法还是数据分析技术的介绍,巴比都对质化分析法有自觉的关照,力图在不同的研究方法取向方面保持某种平衡。  第四部分集中介绍各种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包括质化数据分析(第13章)、量化数据分析(第14章)、详析模式(第15章)、各种统计分析技术(第16章),以及社会研究成果的读写(第17章)。巴比对这部分内容的安排,和本书的总体安排思路一样,遵循从一般到具体的先后次序。第13章和第14章分别介绍质化研究数据和量化研究数据处理的一般原则、方法和步骤。然后在第15章专门介绍社会科学研究中探究现象间关系本质的基本思路和模式——详析模式。这一章的内容集中体现了各种统计分析技术背后所蕴涵的推断逻辑。第16章是各种具体的统计分析技术,从描述统计到推断统计,并对几种现在已经应用面非常广泛的多元分析技术,一一作了简要介绍。即使作为一本以介绍量化研究方法为主的教材,统计分析技术部分也并非全书的重点。但这部分内容却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由工具对于研究本身的制约和促进作用决定的。这也是为什么相比于第9版,读者现在看到的第11版教材中,多元统计分析技术的介绍无论是种类还是篇幅上都有显著增加的原因。事实上,社会科学研究不断发展的标志之一,就是数据分析技术的不断改进。统计分析技术对于大部分社会研究者而言,其意义更多的是一种概念和推断逻辑的训练,而不仅仅是数据的处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了解和掌握各种统计分析技术,能够让我们面对和分析研究问题时,在研究设计和分析框架构建方面有更多的选择、更开阔的思路。对于很多学者来说,统计分析技术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精确化和科学化的推动作用,其潜力是不可低估的。  相比于国内读者熟悉的第9版,读者现在看到的第11版无论在整体结构安排上还是具体章节安排上都有一些明显变化。从结构上看,第9版全书分5大部分,现在则调整为4大部分,第9版中的第五部分《研究的社会背景》不再单独作为一部分,其中的研究伦理这一章内容在新版本中则归入**部分中。从章节设置看,原来讨论社会研究中的因果关系的一章(第9版中的第3章)不再单独设章,而第9版中第四部分原先《数据的数量化》(第14章)和《初级量化分析》(第15章),在第11版中则合并为《量化数据分析》第14章)。此外,如上所述,第11版介绍统计分析技术的这部分(第16章),较之第9版相应章节(第17章),涉及面更宽,介绍也更深入。而全书背后的附录也作了较显著的调整,其中有关网上社会研究资源介绍、研究报告撰写这两部分内容,在第11版中都融入了各相关章节内容中。spss软件作为一种目前已经比较常用的社会科学统计分析工具,其使用指南也不再作为附录出现在新版本中。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巴比对这本经典的社会研究方法教材如何才能与时俱进所作的取舍。  在具体章节内容上,新版中所涉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例证材料的更新和扩展。如第1章有关出生率数据的扩充和更新;第7章在介绍抽样逻辑时,采用了美国*近一次总统选举——2004年总统大选的民意调查;在介绍基于美国一般社会调查(gss)的教会活动参加情况(如第14章表14-4)时,也采用了较新的调查数据(2000年gss调查结果),并增加了两个新的表格数据。  二是对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下出现的新的研究方法的介绍。如第8章关于基于网络的实验方法、第10章中对在线焦点小组访谈的介绍等。  三是有意在选取例证材料时更加国际化。如在第1章介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差别时,采用了埃及社会学家易卜拉辛(saad eddin ibrahim)的例子;在第7章《抽样逻辑》中,用一个在伊朗的抽样例子代替此前采用的“圣诞老人‘粉丝’抽样”;在第11章中,专门新增了一小节有关全球化影响的研究例子。  四是在一些重要理论和知识点的阐述上作了修订和扩展。如第2章新增了一节“批判性种族理论”;第3章新增了“性别研究的政治”和“政治和普查”两个小节;在第4章有关分析单位的讨论中,除了传统的几类分析单位外,新版中把社会互动作为一个单独的分析单位加以介绍。同样是在第4章,有关还原论的讨论,和此前的版本相比,也作了明显的修改。而第16章中,则新增了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的介绍,并扩充了对统计显著性和实质显著性不同之处的讨论。  除此之外,新版教材较之于第9版,一个显而易见的改变,是每一章的重要概念和关键词的解释,都出现在正文中相应页面的页下注中,以方便读者即时参照和阅读。类似这样的细节变化还有很多,如图表的排列和说明(细心的读者应能发现新版中有关图表的说明更加详细,即使同样的图表,编排格式也有所变化)。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出版商和作者,为了进一步改进教材的使用效果所作的努力。  作为一本由著名的学术出版商出版的经典教材,本书的配套网页(http://sociologywadsworthcom/babbie_practice11e )是学习和使用社会研究方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教材的立体化出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这种相关教学辅助资料的提供能够极大地提升一本教材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在本书的配套网页中,读者不仅可以参阅不同章节的内容复习提要,各种自测练习,还提供了诸多与本书内容紧密相关的一些重要在线数据资源链接,如美国2000年的普查数据、gss数据等。对于很多初次接触社会研究方法的学生来说,在学习本课程或本教材的过程中,*大的问题可能就是如何进行有效的知识和技能的操练。有经验的老师和学生都有体会,学习研究方法类课程,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没有大量的练习是不可能的。为此,一本好的研究方法教材,有必要在自测练习题、练习所需的各种数据等方面,提供一站式配套资源。  *后简单谈谈我们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新演变趋势的一些观察。  近年来,社会研究方法方面的*重要演变,也许是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信息传播环境的变化。与此对应,互联网已经成为学术研究、包括社会科学研究中越来越基础性的工具和平台。也许从以下这些简单的现象中可以看出这种影响深远的变化:  ●除了各大学术资源电子数据库提供商提供的产品外(如ebsco,proquest等),“站在巨人肩膀上”的google的学术搜索(http://scholargooglecom/ )也日益成为人们获取学术研究文献的*常用途径和工具之一;事实上,google们整合和梳理网上和现实世界中无穷无尽的信息的雄心,正在日益深刻影响学术研究(如数据收集、文献综述)的方式和方法;  ●在中文世界,百度“知道”(http://zhidaobaiducom/ )作为“全球*大中文互动问答平台”,基本上可以满足普通网民和诸多专业人士对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需求。  ●英文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 )已经成为包括大部分社会科学研究者查询和了解诸多*新知识和经典知识的*重要的参考工具;  ●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处于世界各地不同机构但有类似兴趣的学者,能通过诸如群组博客、即时通讯这样的方式,以几乎为零的沟通成本,保持经常性的学术联系和即时互动;  ●大量的专业人士,可以通过类似主题博客这样的方式,以灵活有效的方式,向社会和公众(当然也包括某一方面的细分受众)传授专业知识,并通过各种互动,推动知识的分享甚至创造。作为一个例子,相信本书读者应该会从以下这个由著名华人传播学者祝建华老师创立并主持的研究方法讨论、辅导网站——“竹家庄”(http://zjz06yculblogcom/)中受益。  ●类似delicious(http://delicious/ )这样的社会性标签网站,使得我们能够把世界上任何一个和互联网相连的地方,作为我们的“本地”来从事各种研究工作。  所有这些,都使得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科学的方法,甚至社会研究的对象和社会研究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性质,都发生了诸多深刻的变化。举例来说,科学的网上舆论(包括bbs、博客等用户自创内容中所体现的舆论)的了解和分析,不仅需要我们运用传统的统计抽样知识,从可行性上而言,考虑到网上信息范围的广大和复杂性,我们还不得不求助于搜索引擎技术和机器自动语义分析技术。在诸多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研究中,学科交叉和整合的需要,一如媒介的融合态势,已经是显而易见的。  所有这些,给我们这辈从事社会研究的学者和学子,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无穷的机遇。一方面,我们需要比我们的前辈掌握和了解更多的社会研究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现在和今后的社会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又提出了诸多全新的社会研究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往往需要有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使得我们的研究具有全新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和方法互动促进,生生不息,使得我们能够在社会研究的长河中有自己的作为和位置。  在这样的展望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社会研究方法某种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经典的社会研究方法本身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积累,它能给我们面对和处理不断演变的社会研究实践提供良好的起点;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不断充实、更新我们对社会和社会研究的认识,与时俱进。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研究方法将成为我们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学习社会研究方法的意义和价值,也正在于此。  目录:  第1部分研究概论1  第1章人类研究与科学2  导言3  寻求真实4  一般的人类研究4  传统5  权威5  研究中的错误及解决方法6  什么是真正的真实?7  社会科学的基础10  理论而非哲学或信仰10  社会规律11  总体而非个体13  变量语言14  社会研究中的一些辩证关系19  个案式和通则式解释模式19  归纳与演绎理论22  定量与定性数据23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25  社会研究的伦理26  自愿参与26  对研究对象无害27  本章要点27  关键术语28  复习和练习28  补充读物29  ssps练习29  网络资源29第2章范式、理论与社会研究30  导言31  几种社会科学范式31  宏观与微观理论33  早期实证主义33  社会达尔文主义34  冲突范式34  符号互动主义35  常人方法论36  结构功能主义37  女性主义范式37  批判种族理论39  再论理性的客观性40  社会理论的要素43  两种逻辑体系44  科学的传统模式44  演绎与归纳:举例说明46  图解对照49  演绎式理论建构51  开始51  建构理论52  演绎式理论举例:分配的正义52  归纳式理论建构54  归纳式理论建构:人们为何吸食大麻?54  理论和研究的关联性55  本章要点56  关键术语57  复习和练习58  补充读物58  ssps练习59  网络资源59第3章社会研究的伦理与政治60  导言61  社会研究中的伦理议题62  自愿参与62  对参与者无害63  匿名与保密64  欺骗67  分析与报告68  制度性审议会69  职业伦理规范71  伦理问题的两种争议71  “茶室”中的麻烦71  观察人类的顺从行为73  社会研究的政治蕴含74  客观性与意识形态75  社会研究中的个人政治78  正视政治问题79  本章要点80  关键术语81  复习和练习81  补充读物82  ssps练习82  网络资源82  第2部分研究的建构85  第4章研究设计86  导言87  研究的三个目的87  探索88  描述89  解释89  通则式解释的逻辑90  通则式因果关系的标准90  通则式因果关系的错误标准91  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93  分析单位94  个体96  群体96  组织97  社会互动97  各类人为事物97  分析单位回顾99  分析单位的错误推理:区位谬误和简化论99  时间维度101  截面研究102  历时研究102  近似历时研究105  研究策略举例107  如何设计研究计划107  开始109  概念化110  选择研究方法110  操作化111  总体与抽样111  观察111  数据处理111  分析112  应用112  研究设计回顾112  研究计划书113  研究计划书中的基本要素114  本章要点115  关键术语116  复习和练习117  补充读物117  ssps练习118  网络资源118第5章概念化、操作化与测量120  导言121  测量任何存在的事物121  观念、概念和现实122  作为建构的概念123  概念化124  指标与维度125  指标互换性127  真实定义、名义定义和操作定义128  概念次序的建立128  概念化举例:失范概念130  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中的定义132  操作化选择133  变异的范围133  变异的两极135  关于维度的提示135  界定变量和属性136  测量层次136  单一或多重指标140  操作化选择举例141  操作化永无止境142  评估测量质量的标准143  精确性与准确性143  信度143  效度146  谁决定何者有效148  信度和效度之间的张力148  本章要点149  关键术语150  复习和练习150  补充读物150  ssps练习151  网络资源151第6章指数、量表和分类法152  导言153  指数与量表153  指数建构156  题项选择156  经验关系的检验157  指数赋值162  处理缺损资料163  指数的鉴定165  女性地位:建构指数举例167  量表的建构168  鲍嘎德社会距离量表168  瑟斯东量表169  李克特量表170  语意差异171  哥特曼量表172  分类法175  本章要点176  关键术语176  复习和练习177  补充读物177  ssps练习177  网络资源177第7章抽样的逻辑179  导言180  抽样的简要历史181  阿尔夫·兰登总统181  托马斯·杜威总统182  两种抽样方法183  非概率抽样183  就近法183  目标式或判别式抽样184  滚雪球抽样184  配额抽样185  选择线人186  概率抽样的逻辑187  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抽样偏差188  代表性与选择概率189  随机选择190  概率理论、抽样分布和抽样误差评估191  总体与抽样框199  总体与抽样框的回顾201  抽样设计的类型202  简单随机抽样202  系统抽样202  分层抽样205  系统抽样中隐含的分层207  举例:对大学生进行抽样208  多级整群抽样208  多级整群抽样设计与抽样误差209  多级整群抽样中的分层211  概率比例抽样(pps)211  非比例抽样和加权213  概率抽样回顾215  本章要点215  关键术语216  复习和练习216  补充读物217  ssps练习217  网络资源217  第3部分观察的方式219  第8章实验法220  导言221  适于实验法的议题221  古典实验222  自变量与因变量222  前测与后测222  实验组与对照组223  双盲实验224  选择受试者225  概率抽样225  随机抽样226  配对226  配对还是随机?227  实验设计的变体228  前实验研究设计228  实验研究中的效度问题230  实验法举例234  实验的其他场景237  基于网络的实验法237  “自然”实验法237  实验法的优缺点239  本章要点240  关键术语241  复习和练习241  补充读物241  ssps练习241  网络资源241第9章调查研究243  导言244  适于调查研究的议题244  提问的原则245  选择合适的问题形式246  问题要清楚247  避免双重问题247  受访者必须胜任回答248  受访者必须愿意回答249  问题应该中肯249  问题越短越好249  避免否定性问题250  避免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和用语250  问卷的建构251  一般的问卷格式252  回答的格式252  关联问题252  矩阵问题254  问卷中的问题序列255  问卷说明256  预调查257  一个综合例子257  自填式问卷257  邮寄问卷的分发和回收260  监控问卷的回收261  补寄问卷261  可接受的回收率262  问卷调查案例263  访谈调查264  访问员的角色264  访谈调查的一般守则265  协调与控制267  电话访问269  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cati)270  访谈调查的成功率271  新技术与访谈研究272  不同调查方法的比较275  调查研究的优缺点276  二手分析277  本章要点280  关键术语281  复习和练习282  补充读物282  ssps练习283  网络资源283第10章定性的实地研究285  导言286  适于实地研究的议题286  定性的实地研究所要注意的特殊事项289  观察者的不同角色289  和研究对象的关系291  一些定性的实地研究范式293  自然主义293  常人方法学294  扎根理论296  个案研究和扩展的个案方法298  制度民族志300  参与行动研究301  实地研究操作303  实地研究的准备工作304  定性访谈305  焦点小组308  观察的记录309  实地研究中的伦理312  实地研究的优缺点312  效度313  信度314  本章要点314  关键术语315  复习和练习315  补充读物315  ssps练习316  网络资源317第11章非介入性研究318  导言319  内容分析法320  适于内容分析法的议题320  内容分析法的抽样321  内容分析法的编码325  内容分析法举例328  内容分析法的优缺点330  既有统计资料分析法330  涂尔干对自杀的研究331  全球化的后果332  分析单位333  效度问题333  信度问题334  既有统计资料的来源335  历史/比较分析法338  历史/比较分析法举例338  历史/比较分析法的资料来源341  分析技术342  本章要点345  关键术语345  复习和练习345  补充读物346  ssps练习346  网络资源346第12章评估研究348  导言349  适于评估研究的议题350  问题设计:测量问题351  说明结果352  测量实验环境353  辩明干预因素354  界定总体354  新的与已有的测量354  成功/失败的操作化判定355  评估研究设计的类型356  实验设计356  准实验设计357  定性评估361  社会环境362  后勤问题363  伦理议题364  研究结果的应用365  社会指标研究369  死刑与阻吓370  计算机模拟371  本章要点371  关键术语372  复习和练习372  补充读物372  ssps练习373  网络资源373  第4部分数据分析375  第13章定性数据分析377  导言378  理论与分析的联结378  发现模式378  扎根理论方法380  符号学381  谈话分析383  定性数据处理384  编码384  备忘录388  概念图389  定性数据的计算机处理390  利用nud*ist程序来分析《利未记》  391  左毕波:用nvivo理解女性电影导演393  定量数据的定性分析398  本章要点401  关键术语401  复习和练习401  补充读物402  ssps练习402  网络资源402第14章量化数据分析404  导言405  数据的定量化405  设计编码类别406  建立编码簿408  数据登录409  单变量分析409  分布410  集中趋势411  离散趋势414  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415  细节与可处理性415  子群比较416  合并答案的类别416  处理“不知道”418  定性研究的数量化描述419  双变量分析419  百分比表格421  建立和解读双元表格423  多变量分析介绍424  社会诊断学425  本章要点427  关键术语428  复习和练习428  补充读物428  ssps练习429  网络资源429第15章详析模式430  导言431  详析模式的起源431  详析范式436  复证437  辨明437  阐明439  标明439  范式的调整442  详析与事后假设444  本章要点445  关键术语446  复习和练习446  补充读物447  ssps练习447  网络资源447第16章统计分析449  导言450  描述统计450  数据简化450  相关性测量451  回归分析455  推论统计459  单变量推论460  统计显著性检验461  统计显著性的逻辑462  卡方466  其他多变量方法470  路径分析471  时间序列分析471  因素分析474  方差分析476  鉴别分析478  对数线性模型482  地理信息系统483  本章要点484  关键术语486  复习和练习486  补充读物486  ssps练习487  网络资源487第17章阅读和撰写社会研究报告488  导言489  文献详述的组织489  期刊与书籍490  研究报告评估491  合理利用网络496  一些有用的网站496  搜寻网站496  评估网上资料的质量498  引用网上资料502  撰写社会研究报告503  基本的注意事项503  报告的组织505  报告分析结果的准则507  发表508  本章要点509  关键术语510  复习和练习510  补充读物511  ssps练习511  网络资源511附录a1  a图书馆的使用a2  b全国社会调查(gss)家户问卷  a8  c随机数表a18  d卡方值分布表a20  e正态曲线下的面积表(z值表)  a22  f估计抽样误差a23  g涉及民意调查时新闻记者必问的20个  问题a24  参考文献b1  术语表g1  人名对照i1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