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粮时代-来自江淮大地的报告

重粮时代-来自江淮大地的报告

1星价 ¥25.3 (5.5折)
2星价¥25.3 定价¥4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912291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43 页
  • 出版时间:2007-09-01
  • 条形码:9787109122918 ; 978-7-109-12291-8

本书特色

近年来.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和安徽人民的努力下,淮河得到有效治理,农业科技
水平-I夹速提高.粮食播种面积明显扩大,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加。
安徽省这几年实施的小麦高产攻关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探索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提
高粮食单产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路子。2006年,安儆的粮食总产量达到572亿斤,
比2005年增产51亿斤.占全国增产的1 9%。目前,安徽不仅实现了粮食自给.还能
调出粮食供应其他省份,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时春晨.闻朋同志生于淮河岸边.成长在安微大地,对故土有着深厚而丰富的感
情。他们长期关心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撰写过大量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
著作.为推动安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本书中·他们不仅以生动和
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开阔的视野剖析了全球粮食供求的大格局.回顾了我国农村改革发
展波澜壮阔的历程·;艉出了—_一些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前瞻性问题,而且对安徽立足省
情在农村改革方面的大胆探索。确保粮食增产方面的艰苦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方面的
持续创新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回顾。窥一斑而见全豹。我相信。通过这本来自江淮大地
的报告·读者对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会有更全面的了解。对于保障国家粮食
安全的重要性会有更坚定的认识,对于必须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加快农业现代化
的必要性·会有更紧迫的认识。

节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就。2006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9 949.6亿斤,比1978年
增加了63.23%。目前,我国已实现了粮食供求的紧平衡。
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长期来看,我国粮食供求矛盾将日
益突出,若不制定长远战略,将会严重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目标的实现和整个现代化的进程。
    随着我国人口增加、消费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粮
食的需求量将持续增加。以2006年与1996年相比,全国总
人口增加了约9 000万人,人均消费需求从751斤增加到
773斤,增加22斤;粮食消费总需求从9 185亿斤增加到
10 160亿斤,增加了975亿斤。
    一方面,粮食需求的增长具有很强的刚性,另一方面,
粮食增产受到的制约日益明显。当前,我国农业的生产条件
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一是耕地面积持续减少。1996年,
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9.51亿亩,到2006年底,已降为18.27
亿亩,10年间净减少1.24亿亩。而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

成、城镇化进程尚未过半,尽管坚持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
制度,但耕地继续减少的趋势仍难以扭转,每年仅建设用地
就至少需要新增占用400万亩土地。二是淡水资源短缺。目
前我国人均淡水总资源2 100立方米左右,仅为世界人均水
平的四分之一左右,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北方地
区总体上严重缺水。但近10年来的情况是,水资源短缺的
北方地区在承担着弥补南方粮食产需缺口的任务。2005年
东南沿海10省市的粮食总产量比1998年减少614亿斤,即
减少了17.6%;其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也由34.02%
降至29.67%。三是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机械化水平和
科技水平还比较低。由于灌溉条件较差,近年来农田水利设
施老化失修严重。2006年,我国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为
8.48亿亩,仅占总面积的46.41%,一半以上耕地仍是靠天
吃饭。据有关部门2005年的数据,全国农业生产综合机械
化水平仅为36.5%,机耕、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为50.7%、
31.2%和22.7%。2005年,我国农业的科技贡献率为48%,
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30个百分点左右;科研成果转化率
只有30%,比发达国家低40个百分点左右。另外,随着全
球气候的变暖,自然灾害影响明显加大。近年来,我国每年
因灾减收粮食已经超过700亿斤。
    在这种格局下,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已成为一个必须面
对的重大战略问题。2006年是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高的
年份,产需缺口比上年缩小64亿斤,但仍然有211亿斤。
2007年的粮食总需求预计将达10 300亿斤左右,国内粮食

仍是产不足需。从目前来看,谷物基本实现了紧平衡,但这
一基础并不牢固。大豆面临的严峻形势更是需要我们高度关
注。2006年,大豆进口量已逼近600亿斤。
    虽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程度日益提高,当然
有必要适当利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市场的余缺,但对于国际
市场能为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提供多少粮食,必须有清醒的
判断。2006年我国谷物消费量为4.73亿吨左右,相当于世
界谷物出口量的两倍;我国稻谷消费量超过1.8亿吨,而世
界大米出口不超过3 000万吨,不及我国消费量的1/4。即
使我国10%的粮食消费依靠进口,都会对世界粮价产生显
著影响。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粮食安全问题的战略性、长
期性和艰巨性,牢牢坚持立足国内确保粮食安全的基本
方针。
    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转变的过
程,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这意味
着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都从农业和农村开始。现代
化也不仅仅是工业、教育、科技的现代化,还必须包括农
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内
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农业所直接提供的税收在国家
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也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这是现代国家经
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但这丝毫也改变不了农业仍然是国民经
济基础的地位、改变不了粮食安全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民
族繁荣发展的基础地位。在我们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
国,如果农业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粮食供给没有保证,现

代化的目标必将落空。综观世界各国农业的发展,有不少国
家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都曾因一度忽视农业而
导致农业衰退、农村凋敝,致使整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为此
付出了沉重代价。农业基础薄弱、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
增收的难度日益加大,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条短
腿。十五届五中全会报告明确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就
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报告将
“建设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纲领性要求提了出来。因
此,我们必须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坚
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切
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安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大省。安徽的历史跌宕起
伏,仅围绕粮食问题就发生过一系列震动全国的历史事件,
如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投身起义、清末捻军起义等,而发轫
于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其起点也是农民为了扔掉讨
饭棍、靠自己的辛勤耕耘吃饱自己的肚子。粮食问题在安天
下中的重要性,在安徽体现得淋漓尽致。近年来,在中央的
大力支持和安徽人民的努力下,淮河得到有效治理,农业科
技水平快速提高,粮食播种面积明显扩大,粮食生产能力明
显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加。安徽省这几年实施的小麦高产
攻关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探索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
食单产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路子。2006年,安徽的粮食
总产量达到572亿斤,比2005年增产51亿斤,占全国增产
的19%。目前,安徽不仅实现了粮食自给,还能调出粮食

供应其他省份,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时春晨、闻朋同志生于淮河岸边、成长在安徽大地,对
故土有着深厚而丰富的感情。他们长期关心农业、农村和农
民问题,撰写过大量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著作,为
推动安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本书中,他
们不仅以生动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开阔的视野剖析了全球粮
食供求的大格局、回顾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波澜壮阔的历
程、提出了一些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前瞻性问题,而且对安
徽立足省情在农村改革方面的大胆探索、确保粮食增产方面
的艰苦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方面的持续创新进行了比较全面
的回顾。窥一斑而见全豹。我相信,通过这本来自江淮大地
的报告,读者对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会有更全面的
了解,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会有更坚定的认识,
对于必须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必要
性,会有更紧迫的认识。
    风物长宜放眼量。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
建设的推进,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将进一步突
显,国家支农惠农的新政策体系将进一步健全,我们终将走
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作者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2007年9月14日

引言
安徽“三农”  风雨兼程一路领跑
    2008年,发轫于安徽的中国农村改革将届“三十而立”之年。
    几近三十年间,中国的农村改革继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农村税费
改革之后,正在全面推进第三步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
政管理体制三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他晚年那次十分著名的南巡讲
话中曾说:“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
    1978年夏秋,安徽农村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愈发加重了20年
来人民公社僵化体制下的生产“大呼隆”、分配“大锅饭”,更严重地
束缚了安徽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安徽农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安
徽农业生产面临旧路难走的困境,安徽的农民处于极度贫困状态(小
岗村民这年夏收每个劳动力仅分到小麦3.5公斤)。绝地求生的安徽
农民敢为人先,在全国率先唱起了“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
弯,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干歌。多亏了
解放思想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多亏了实事求是的邓小平坚定不移
的支持,中国掀起了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新一页,迈开了中国农村改
革**步,推动全国结束了人民公社旧体制。进而,中国的农业、农
村、农民进人了家庭承包责任制时代。这个中国农村改革**步*鲜
明的时代特征,就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建立农村基本经济制度

和市场机制,保障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安徽农业、农村、农民,在20世纪80年
代上半期,有了一段发展快速,粮食增产,收入提高,生活安定,社
会和谐的*好机遇期。但从80年代中期以后,也和全国广大的农业、
农村、农民一样遇到诸多阻碍发展的问题:粮食产量、价格起伏不
定,单纯种粮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与此同时,乡镇机构迅速膨
胀,吃‘‘皇粮’’人员有增无减,致使农民负担居高不下,逐年增加。
一些农村因严重的农民负担激化了基层干群矛盾,引发了群体恶性事
件。正缘于此,敢为人先的安徽人,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又勇敢
地开始农村改革的第二步探索,先是乡镇,后发展为县,再到市一级
层面,逐渐扩大减轻农民负担的农业税费改革试点。
    1998年9月下旬,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总书记,在农村
改革二十周年之际,来到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他在考察中希望
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改革和规范税费制度,探索减轻农民负担的
治本之策”,中共安徽省委像二十年前一样,在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
后,财政收入不高的困难中,又一次发扬起安徽人民的“大包干”精
神,2000年起成为全国唯一的开展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省,自觉担
负起全国农村第二次改革试验田的责任。积极探索起以农村税费改革
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新路径。经过5年
的成功实践,2004年12月24日,安徽省政府宣布从2005年起全面
取消农业税。进而,又成功推动全国从2006年起全面取消有2 600
年历史的‘‘皇粮国税”。开天辟地**回,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
进入“后农业税时代”。在谈到取消农业税时,原中央农村工作领导
小组办公室主任段应碧深有感触地说,安徽功不可没!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推进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又
提出我国工业化发展的两个“历史趋向”,指出我国现在已进人工业
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
阶段。并将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内容的“三农”工作位列党和国家
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04年起,连续4年以“中央1号文件”的形式,作出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战略部署。为
此,也在深化改革中将全国农村改革推行到第三步,以促进农村上层
建筑变革为核心,实行农村综合改革,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不相适应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第三步改革难度更大,程度更深。它不仅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
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又可增强农
村发展活力。义无反顾的安徽人再次勇作前驱,于2005年成为全国
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省。目前,一直作为全国农村改革先行省的安徽,
改革的重点正转向深化“三项改革”(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
乡财政体制),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可以预期,按照中央部署,安徽和全国一脉相承下来的农村第三步综
合改革,必将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农民享有充分自主
经营权,又无需交公粮上国税,且“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现象一去
不复返,乡村教育和农村医疗、低保逐年得以解决,中央重农惠农政
策年年利好的大趋势下,安徽乃至全国的农业、农村、农民,必将迎
来一个崭新的粮食生产积极性重又焕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
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新重粮时代。
    纵观中国农村近三十年三次改革,安徽省人始终领跑前行,这恐
怕绝不是哪一位哪一届领导率性而为;也没有哪一省能像安徽对农村
改革如此执著,勇作前驱。改革,总要触动*深层矛盾,解决*关键
问题,冲击*顽固的旧有樊篱,甚至打破奉为圭臬的神器。而改革的
动力之源,安徽人一直拥有和保持的敢为人先精神,几乎每一次都源
于穷则思变,起于置之死地而后生。小岗村18户农民发起大包干后
二十周年纪念会上,当年的发起人之一严俊昌脱口道出一句大实话:
“当时真把大家饿急了,不包干到户只有死路一条。”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中国人爱用这句话感叹时空变幻,世
事沧桑。如今,被称“80后”的一代,很少有人知道饥饿的滋味,
压根就没有吃不上饭的记忆。自然,也很难理喻1978年,安徽省委
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作出“借地种麦度荒”决定的历史性意义,更不第三章
    全民创业
新型农民崭露头角
7组团造舰联手求财
  专业合作社让家庭承包经营户如虎添翼
8引导农民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
  让农民不当农民让农民当好农民让农民兼当农民
9学生下乡干部支农民企领建
  新农村建设打造新型农民
<节选内容>=冒
    组团造舰联手求财
专业合作社让家庭承包经营户如虎添翼
    2006年春分时节,国务院首次举行带有现场会议性质的,全国
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在安徽召开。自此,及早安排全年农业生产,
一年一度召开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成为中央把解决好“三
农”问题位列全党全国工作重之中重的一个重要举措。
    2007年的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是在河南省召开的。3月
23日清晨,刚刚在河南参加完国务院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的农业
部部长孙政才,就一路风尘仆仆赶赴风阳。这位新任农业部长、农学
博士考察调研的首选地,放在了富有敢为天下先精神,一直走在中国
农村改革前列的安徽。
    3月23日上午,孙政才部长来到菜花飘香,麦苗吐翠,农村一
派勃然生机的江淮大地,在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树丛,安徽
省农委主任毕美家的陪同下,**站就来到了凤阳县小岗村。正是在
此次安徽的专题调研中,新任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中国农村改革的发
祥地——凤阳县小岗村,透出中国农村改革的新动向:在坚持土地家
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开展专业合作,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
有一个新的发展、新的提高。
    来自农业部的消息说,农业部长孙政才在安徽省风阳县小岗村调研时强调,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定不移
地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不断深化改革,引导农民开展专业合作,完善
农业经营机制。
    在与严俊昌等当年大包干带头人进行座谈时,孙政才强调,以家
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
制度,是农村*基本的生产关系,是农村各项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党
中央、国务院始终强调必须长期坚持这一基本经营制度。承包地不仅
是农民重要的生产资料,而且是农民*基本的生活保障。农业关系我
国13亿多人口吃饭、关系9亿多农民的生计,做好农业工作首要的
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对于家庭承包经营,我们一定要铭
记两点,一要坚定不移;二要长期坚持。
    孙政才强调,今年中央做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部署,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
务,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
始终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必须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
经营制度。要深刻认识到,家庭承包经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人
多地少、农村人口占多数是我国的国情。实行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保
障农户有一份承包地,是农民*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基本的生活保
障。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对象也是农民,要始终坚持以家庭
承包经营为基础,不能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这是保证现代农业持
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制度基础。家庭承包经营能够容纳现代农业生产力
发展的要求。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符合农业生产的自然性、季节性、
区域性的特征,也能够有效地承接现代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
方式。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实践来看,家庭经营仍是发达国家农业
*基本的经营形式。因此,家庭承包经营不仅适应传统农业的发展,
也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核心是稳定和完善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依法维护农民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国家宪法规
定,必须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了农民长
期而有保障的农村土地使用权。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