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学前课程发展

包邮当代学前课程发展

1星价 ¥12.7 (4.9折)
2星价¥12.7 定价¥26.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613435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40
  • 出版时间:2007-01-01
  • 条形码:9787536134355 ; 978-7-5361-3435-5

目录

**章 国际学前课程发展基本趋势一、从狭义课程到广义课程(一)国际课程概念的重心转移(二)中国学前课程概念的渐变二、从分科课程到综合课程(一)英美学前课程:循环中演进(二)中国学前课程:辩证的否定三、从单一课程到多元课程(一)日本学前课程:西化冲击与本土情结(二)韩国学前课程:儒家熏陶与宗教、“仁性”特色(三)中国学前课程:中西方文化兼容并蓄、异彩纷呈四、从重视预成课程到强调生成课程(一)选择的困惑,教育目的的重新界定引发课程改革(二)交织的争辩,成人中心与儿童中心、选修与必修(三)回归理性,抛弃机械对立,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五、从主知课程目标到完整人格的培养(一)课程目标内涵的时代解读(二)学会生存,为新世界培养完人,国际学前课程目标由“智力准备”到“完整儿童”的转变(三)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寻求国家本位与儿童本位之间的平衡第二章 美国学前课程一、美国学前课程发展的社会背景(一)良好的政治经济条件为美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和巨大推力(二)多元化的文化背景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美国学前教育与课程(三)意识形态的成熟独立促使美国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本土化(四)“两超”争霸的失利、社会问题的突出引发美国学前教育的整体反思变革二、美国学前课程秉持的基本理念(一)倡导课程以儿童为中心或为导向(二)强调在儿童发展和学习中文化背景的重要性(三)重视过程(四)突出游戏的重要性(五)注重在教师和家庭间建立友好的关系三、美国学前课程的开发(一)美国学前课程开发的基本观点(二)美国学前课程开发模式列举四、美国学前课程的历史沿革与走势(一)美国学前课程的历史沿革(二)美国学前课程的未来走势第三章 日本学前课程一、日本学前课程的基本理念二、日本学前课程的发展历程(一)日本学前教育初创期的课程(1876-1898) (二)日本学前教育发展期的课程(1899-1925)(三)日本学前教育整备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课程(1926一1945)(四)日本学前教育整顿改革期的课程(1946-1955)(五)日本学前教育稳定发展期的课程(1956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 (六)新纲要的修订和执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三、日本的学前课程模式(一)幼儿数量形的教育(二)两所幼儿园课程简介(三)日本学前课程模式的特点四、日本学前课程改革特点及启示(一)进行丰富多样的情感教育(二)促进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三)着力培养和提高儿童自主适应能力(四)强调幼儿教育特点,反对小学化第四章 英国学前课程一、英国学前课程的基本理念(一)英国学前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二)英国学前课程的概念及内涵二、英国的学前课程模式(一)麦克米伦姐妹保育学校的课程(二)英国学前游戏小组协会的课程(三)“学会学习”的学前课程三、英国的学前课程改革与发展(一)英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19世纪初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二)英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现代流变(**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80年代) (三)新时期的英国学前课程(20世纪80年代至今)第五章 苏联和俄罗斯学前课程一、苏联学前课程的基本理念二、苏联学前课程发展概况(一)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对苏联学前课程发展的巨大影响(二)苏联教学大纲的修订历程(三)苏联学前课程模式三、苏联和俄罗斯学前课程改革-(一)苏联和俄罗斯的学前课程标准的沿革(二)苏联和俄罗斯学前课程改革的方向第六章 意大利学前课程一、意大利学前教育概况二、蒙台梭利教育课程模式(一)玛丽亚蒙台梭利简介(二)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三)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的课程目标(四)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的课程内容(五)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的课程实施(六)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的课程评价三、瑞吉欧教育课程模式(一)洛瑞斯马拉古兹及瑞吉欧艾米利亚简介(二)瑞吉欧教育的基本理念(三)瑞吉欧教育的课程目标(四)瑞吉欧教育的课程内容(五)瑞吉欧教育的课程实施(六)瑞吉欧教育的课程评价四、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与瑞吉欧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一)理论背景(二)儿童观(三)环境的设置与运用(四)课程与教学(五)教师角色五、瑞吉欧教育与蒙台梭利教育在我国的运用(一)我国幼教界运用蒙台梭利教育法存在的误区(二)蒙台梭利教育在实践中的改进与发展(三)我国学前教育应用瑞吉欧教育存在的阻碍第七章 中国学前课程一、新中国学前课程发展历程(一)20世纪50“0年代的中国学前课程发展(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学前课程状况(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前课程发展二、新中国学前课程发展的特点(一)课程目标发展特点(二)课程内容发展特点(三)课程实施发展的特点(四)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五)我国近二十年学前课程改革的总体特点三、中国学前课程发展趋势的展望(一)学前教育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二)中国学前课程的发展走向第八章 学前课程专题研究一、学前课程研究范畴(一)课程基本原理研究范畴(二)课程本体生成和实现过程研究范畴(三)不同类型课程研究范畴(四)课程历史发展研究范畴(五)不同层次或特殊课程研究范畴二、我国当前学前课程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一)潜在课程(二)如何开发高质量的园本课程(三)后现代学前课程主要参考文献作者简介及学术成果
展开全部

节选

《当代学前课程发展》是当代中小学课程发展丛书之一,是一部关于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理论专著。全书内容包括国际学前课程发展基本趋势、美国学前课程、日本学前课程、英国学前课程、苏联和俄罗斯学前课程、意大利学前课程、中国学前课程和学前课程研究几个部分,适合学前教育工作者参考学习。

相关资料

第三,天生我才必有用。理解智能的多元性意味着需要更多地关注儿童的个人特征。每个儿童都可以发展他(她)自己独特的智能优势。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作出有价值的贡献。因此,理想的教育,包括幼儿园、学校和家庭教育在内,首先应考虑儿童的独特智能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适合的教育。同时,还应适当地发展其他智力潜能,以使每个儿童的智力潜能都能得到*大限度的发展和发挥。儿童在我们面前没有智力的好坏之分,只有智力特点、智力表现形式的不同。教育就是发现每个人的独特的智力组合,而不是等级差异;教育面前没有差生,只有不适宜每个孩子智力结构的教育;教育就在于发现每个孩子的智力特点,为每个孩子各项智能的表现提供舞台。第四,生理对智能发展与表现所起的限制作用极其有限。“在人类的一生中,也许智力的表现及其发展受制于一定的遗传因素。然而事实上,这种生理上的限制所能起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只要充分接触有关某一智力领域的媒介或材料,任何一个大脑未曾受损的人都能在该智力领域得到长足的发展

作者简介

袁爱玲,博士,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学前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学科组组长;全国托幼教育机构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幼儿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198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专业。198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河北大学教育系比较教育专业。2001年获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
1982年以来,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等30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实施学前创造教育应把握其整体性》一文被《新华文摘》2001年6期转摘并获广东省宣传部、新闻出版局、科技厅、省期刊学会等单位联合颁发的优秀作品奖;《加速幼儿教育现代化迎接2l世纪的挑战》一文在《学前教育研究》发表,并在亚太地区幼儿教育国际研讨会大会发言,人选世界幼儿教育第三届年会论文;《中美幼儿科学教育比较研究》获省第六届幼教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科学母爱的诠释》一文获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与中国妇女报社联合颁发的全国征文二等奖。有33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发,有10篇被《教育文摘》周报转发,l篇被《文汇报》转发。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