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音乐历史观与研究模式的求证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80751145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8开
- 页数:382
- 出版时间:2007-06-01
- 条形码:9787807511458 ; 978-7-80751-145-8
本书特色
田可文,文学硕士。
现任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副主编、
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曾任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
音乐研究所所长等职;
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
中国西方音乐学会理事、
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
湖北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出版专著《宋金夏辽音乐史》
《中西方音乐通史提要》
《中西方音乐史考试纲要》
《西方音乐史》《亨德尔》等。
节选
历史的观念(代序)
所谓音乐历史,它不仅仅指人类经历与创造出的音乐文化,也指人类对自己已
创造出的音乐文化的回忆与再认识。亦即是说,音乐历史包括两部分:音乐历史本
体与对音乐历史的认识。就这两者而言,前者是客观的、唯一的.音乐现象一旦成
为历史,便不为人的意识所左右,它便成为永恒的事实;而对音乐历史的认识,却是
主观的、多意的,对同一音乐历史事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立场观点的人去
研究分析它,会导致分歧甚至相异的看法。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在于人类认识上
的局限,一个专业的音乐史家,无论他具有多么广博的学识,他都只可能是某个或
某几个方面的专家,换句话说,他不可能是全面的、绝对正确地了解和认识音乐历
史,于是,他的研究便不可避免地产生这种或那种谬误。说这些,也并不是为我们
以往的研究失误摆脱责任,这只意味着:音乐历史是由人“制造”出来的。因为音乐
事件本体不可能自动成为教科书式的“历史”,重要的是我们怎样认识它,怎样描写
已发生过的音乐历史事件,于是用什么样的理论或是方法来指导我们音乐历史的
研究,也便决定着我们“怎样”“创造”音乐历史。
严格意义上的中国音乐史学,应该是创立于本世纪初。其治史观念从一开始
便欲求摆脱中国传统的史学观念。叶伯和在撰写中国**部音乐史时,便开宗明
义地提出:“音乐史,是研究一般思想史、文明史的重要部分。因为音乐是供给人类
精神生活的需要,与衣食住为供给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是一样的,所以编写音乐
史**项要注意一个时代人文的发展,第二项才是考证历代作品的成绩”①。这位
曾留学日本学习政法与音乐的先生,显然不满中国固有的治史观念,故而提出将音
乐史纳入到社会历史进程,作为整个社会科学的一部分。他认为“要把以前的一切
旧观念都打消,再用一副哲学、科学的新眼光来观察它”,以为这样做“才算得音乐
史”②。这种不同于传统的历史观念,导致他很注意作为艺术之一的音乐本身的发
展线索,他的历史分期是:1.发明时代(黄帝以前),2.进化时代(黄帝以后至周),
3.变迁时代(秦汉以后至唐),4.融合时代(宋元明清)。尽管在史料的丰盈程度上,
无法与以后许多学者的史学著作相比拟,但这注意音乐本身的做法,显然比后来将
音乐史归为以朝代断代史合理的成分为多。
如果说本世纪20年代中国音乐史的历史观念以叶伯和为代表,而在30年代
王光祈的治史观念,也尤为引人注意。
王光祈侨居德国,他的大部分音乐著作是在德国所完成。可以这样认为,他的
音乐史学著作部分反映了德国音乐史学的历史观念。在他的著作中,有明显的实
证主义流派的影响印迹。在其《中国音乐史》中,律学、宫调理论与乐器的考证,占
据重要地位。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历代典籍中,上述这些记载较多,而且德国音乐
学的研究也将律学看作一切音乐理论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在于王光祈严格遵循德
国历史研究中的科学态度,在图书馆与自己的书斋中来搜集、整理有关中国音乐史
籍的资料证据,进行排列、分析、归类,而将证据不足者摒弃在其著作之外。这种严
密的工作态度,使其著作具有独到之处。
在这之后,中国音乐史学在观念上起着带头作用的是杨荫浏。从他的《中国音
乐史纲》到《中国古代音乐史纲》都可看出,治史观念上*大的变化,是注重音乐历
史本身的发展和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搜集与整理,用现实的音乐来追溯历史渊源,以
弥补因史籍中音乐史料不足而造成的音乐史实的缺憾。与叶伯和的不同在于,杨
荫浏在更大范围内注意音乐自身要素,力图再现活的音乐历史;而不同于王光祈的
是,注重实证,而不固守实证。这种历史观念,影响着以后许多人的研究。直到现
在人们的研究依然是按照杨荫浏的路子走下去,所不同的是新一代的学者开始向
更广阔的深层文化结构开掘,在探寻史料、搞清史实的同时,追溯音乐事件产生的
前因后果,以及与其他事物的必然联系。
可以这样认为,音乐史的观念,是随着音乐史研究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发生着变
化,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所特有的观念。鉴于当今中国音乐史中的史料、证据并不
充分,史的撰写也难能深人,因此,实证主义的做法也并不过时,并且还可说具有重
大意义。尽管人们对实证主义要求写历史遵循客观态度、摒弃个人的主观好恶,如
实地反映历史真相的做法能否真正实现,持怀疑态度;但实证主义注重史料、强调
历史价值在于历史本身,并对证据以前所未有的精确、严格地考察的做法,无疑是目前中国音乐史学的研究中是必然的。只是在这里,我们应看到实证主义的偏差
在于它对现实音乐生活的忽视,其研究中的某些做法人为地等同于自然科学,热衷
于钻到越来越窄的课题之中,去追求所谓确凿可靠的史实,却不去回答或回答不了
重大而迫切的音乐现实问题。
说到底,音乐是由“人”所创造,音乐历史中的历史事件,是由有思维的人所从
事。在音乐的展示进程中,从事音乐活动的人的“思想”至关重要,而其“思想”又是
受制约于整个时代的政治、文化、伦理、宗教等规范之中,因此,对于音乐史进行社
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整体把握,也尤为重要。我们的研究可以从
很小的问题人手,在*大范围内把握某些音乐历史的特征。而这样做问题在于怎
样才能做到既不琐细无聊地追求枝节的所谓“真实”,又不做漫无边际、随心所欲地
去联想。佛教音乐
佛教音乐(Bnddhist mnsic)佛教寺院在各种法事活动、节日庆典中所使用的
音乐。
公元前6世纪一前5世纪,佛祖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佛教时就使用音乐,以
“清净和雅”的呗唱来演说经法。约在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音乐随着佛教逐步向
亚洲和世界各地流传。由于民族、地域各异,佛教音乐在流传过程中,吸收着不同
的民族民间音乐,从而产生不同风格的佛教音乐。
约在东汉明帝年间(公元58—75)佛教传人中国。使来自印度与西域的佛教
音乐,掺杂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因素,因而中国佛教音乐既含有中国民族音调,
又含有印度或西域少数民族音调。《西河诗话》日:“李唐乐府有普光佛曲、日光明
佛曲等八曲,人娑陀曲;释伽文佛曲、妙华佛曲等九曲,人丐食调;大妙至极曲、解
曲,入越调;摩尼佛曲入双调;苏密七具佛曲、日腾光佛曲,人商调,婆罗树佛曲等四
曲,入羽调,钎星佛曲,入般涉调,提梵人移风调”说明这些佛曲已具有中国民族民
间的风格特色。到隋唐时期,随着佛教各宗派的繁荣,佛教音乐也达鼎盛阶段。
佛教直接使用的音乐是赞呗(或称梵呗,梵文“pnthakg”)它以短偈形式赞颂佛
与菩萨,其形式有独唱、齐唱或合唱,亦可有乐器伴奏,赞呗主要用于讲经仪式、六
时行道(后带朝暮课诵)与道场忏法,有时也用于一般斋会,赞呗传人中国,由于梵
音与汉语的结构不同,无论用梵腔以咏汉语,或用汉曲而歌梵声,都有困难,故佛教
初人中国,所译佛经甚多。而印度赞呗音乐未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应用。中国佛
教赞呗相传始于曹魏陈思王曹植酎治《端应本起经》,制《太子颂》和《溪颂》(见《高
僧传》卷十三经师论)。赞呗在中国六朝分为转读、赞呗与唱导三部分。唐以前流
行的赞呗有《如来呗》、《处世呗》、《菩萨本行经》,近代讲经改唱《钟声偈》、《回向
偈》等。 佛教另一使用音乐的场合为讲唱佛经的变文。变文又称唱文、讲唱文、缘起
等,是一种说唱音乐。佛教认为其唱歌极为重要,《高僧传》日:“转读之为懿,贵在
声文两得,若唯声而不文,则道心无以得生;若文而不声,则俗性无以得生。”变文的
说唱音乐,部分吸收了印度佛教音乐风格,同时也多采用中国民间音乐音调,如宋
代乌龙山少康法师讲唱的变文“皆夫会郑卫之声变体而作,非哀非乐,不怨不怒,得
处中曲韵”(《宋高僧传》卷二十五-本传)。
佛教寺院在一些佛教仪式和佛教节日中,常常利用乐舞和百戏,来弘扬佛教。
《洛阳伽蓝记》载:景乐寺“至于六斋,长设女乐,歌声绕梁。舞袖徐转,丝管廖亮、谐
妙入神”:景明寺一千多佛像出街时“香烟似雾,梵乐法音,恬动天地、百戏腾骥、所
在骈比”。
中国南方与北方的佛教音乐风格不同,北方雄劲爽利、朴素易懂;南方细腻艳
逸、委婉曲折。北方系统以五台山寺庙音乐为代表,南方系统以峨眉山寺庙音乐为
代表,形成不同风格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佛教传派各异,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各
地民间音乐风格不同的影响。
佛教音乐常使用的乐器、管乐器有笙、管、笛等,打击乐器有鼓、磬、钟、锣、饶、
钹、木鱼等,也常使用琵琶、三弦等。
佛教音乐的曲目,有些尚保留在当今寺院中,在敦煌杂曲中还保留一部分佛教
鼎盛时期的作品。
原载《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玉泉寺佛教音乐调查报告
1993年7月15—20日,我们在湖北省当阳县宗教局、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尤
其是在县音舞协会主席李云同志和县宗教局宗教股陈锐军股长①的鼎力相助下,
对玉泉寺的佛教音乐活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对其寺院的历史、现状、法事活
动所使用的法器(乐器)、科仪中音乐的进程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我们采访
时间不值特殊法会之际,没能对诸如菩萨圣诞等活动进行采录,只对朔日斋期朝暮
课诵等进行了调查。②
地理环境
玉泉寺位于湖北省当阳县境内的玉泉山东麓,东距长坂坡十二公里,西距葛洲
坝六十公里,因山下有一乱喷珠的玉泉(珍珠泉)而得名。玉泉山又名覆船山,其山
状似巨船翻扑,横卧在群山之中。其高九百丈,上有古树荫郁,参错际天,珍禽异
鸟,栖息出没,奇洞怪石,幽谷深藏,曲流名泉,蜿蜒倾泻,素有“三楚名山”③之称。
历史简况
玉泉寺为历代佛教宗祠,据《玉泉寺志·卷一·营建志》载:“汉建安年,普净禅
师结茅于玉泉山。”这里说的是公元196—219年之事;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18
年)天台宗创始人智凯禅师来此创建玉泉寺,此寺被人称与栖霞寺、灵岩寺、天台国
清寺,并为“天下四绝”;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僧法填在此“夹道植树”;
唐仪风三年(公元678年)禅宗北宗创始人神秀禅师从黄梅东山寺(即五祖寺)来此
弘扬禅法,并增修寺院;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明肃皇后敕建玉泉寺,改额
“景德禅寺”,此时其规模已达到“召为楼者九、为殿者十八,僧舍三千七百,星环云
绕,为荆楚丛林之冠”;元、明、清三代,玉泉寺多次毁于兵火。又多次重修,较大规
模的重修是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慈圣皇太后赐千金由寺僧正海主持的修
葺④。如今的玉泉寺基本保持了清末、民初的建筑状况。
-
莫言的奇奇怪怪故事集
¥23.4¥59.9 -
悉达多
¥13.0¥28.0 -
死魂灵
¥14.0¥48.0 -
中国近代史
¥16.7¥39.8 -
失去一切的人
¥20.0¥52.0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20.9¥55.0 -
诺贝尔文学奖大系-窄门
¥10.9¥31.0 -
本森小姐的甲虫
¥22.9¥55.0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我独钟意命运角落的人
¥42.3¥168.0 -
鸟与兽的通俗生活
¥12.9¥39.8 -
罗生门
¥10.0¥36.0 -
有趣,都藏在无聊的日子里
¥18.2¥45.0 -
偏见
¥17.8¥56.0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16.3¥39.8 -
1984-插图珍藏版
¥11.9¥29.8 -
我是一只骆驼
¥14.2¥32.0 -
鼠疫
¥12.6¥38.8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9.3¥32.0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经常作案的朋友都知道
¥42.3¥168.0 -
读人生这本大书
¥8.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