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发展在江苏

包邮科学发展在江苏

1星价 ¥12.3 (4.9折)
2星价¥12.3 定价¥2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4048554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01
  • 页数:359
  • 出版时间:2007-10-01
  • 条形码:9787214048554 ; 978-7-214-04855-4

节选

nbsp; 言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
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
的重大战略思想。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和基本要求具体化,
升华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认识和创新实践,不断探索人民
群众共建共享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之路,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
使命和历史责任。
    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
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
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目标,从人口密度全国*大、人
均国土面积全国*少、人均矿产性资源拥有量和人均环境容量全
国*小这一省情实际出发,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
理念,实行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四优先”方
针,深入推进”法治江苏”、”平安江苏”、”文化江苏”、”诚信江苏”、”
绿色江苏”五大建设,使发展思路更加科学明晰,发展路径更加契
合规律,发展目标更加鼓舞人心,全省经济社会正朝着又好又快的
方向发展。2006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548亿元,占全国的
10.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98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936亿元,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56.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
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084元和5813元;城市化水平达到了
51.9%。对照江苏省制订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大类18项25条
指标,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到去年底,
 苏州、无锡、常州3个省辖市在总体上和昆山等9个县(市、区)以县
为单位,相继达到省定全面小康建设标准。这是江苏在科学发展
观指引下所取得的重大社会进步。
.  江苏的发展实践特别是近些年的探索充分说明,我们所走的
是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实践之路、
创新之路、成功之路。根据国际经验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江苏目
前已经步入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场化完善期和国际化
提升期,这是江苏发展史上的关键时期,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的决战阶段,更是江苏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机
遇期。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江苏”两个率
先”的主旋律,成为全省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对于江苏发展历程和探索实践的系统总结,是我们继往开来
的现实基础,是继续探索前进的科学依据,是我们开拓创新的信心
支撑。在江苏发展的新阶段,我们要更加清醒地把握世界发展大
势和国内发展大局,更加深入分析潜在的发展优势和面临的突出
矛盾,总结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发展路径。我们要更加
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江苏全面小康实践,把科学发展和谐发
展理念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把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的要求落实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各个方面,努力
走在全国科学发展的前列。一是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方略,
依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
进产业优化升级,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二是要全面落实”五个统
筹”要求,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扎实推进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更高层次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
业等方面下功夫,增创全面协调发展特色优势。三是继续深化国
有企业改革、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财政金融改革,积极推进农村综
合配套改革,在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等
方面实现”四个转变”,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四是充分发挥
开放和科教两大优势,坚持走以应用开发为特点的自主创新道路,
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重要途径,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创业,加
 快建设创新型省份。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富民优先的政策导
向,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直接、*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
人民群众在经济增长中得到实惠、在和谐发展中共享成果。六是
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两大重点,全面推
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
推进”两个率先”事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省委宣传部将”科学发展观在江苏的实践与探索”列为重大研
究课题,委托省社科院组织精干力量开展专题研究,经过一年多的
充分调查和深入研究,对江苏发展的历程、思路、成就和经验作出
了系统梳理,使江苏的发展理念得以概括凝练,发展经验得到总结
提升,这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这项研究成果的许多结论表
明,江苏人民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走了一条符合中央精神、具有
自身特色、体现人民要求的发展新路,一定意义上可以讲,这是一
种以科学发展为特征的新的区域发展模式。这项研究成果还同时
提醒人们,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还面临许多深刻的矛盾和
问题,这是我们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跨的门坎、必须解的难
题。坚持科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
式、创新发展思路、增创发展优势的过程,这一点,是我们应该在实
践中形成的共识。
李源□
 环保优先
    环境保护是优化经济增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社会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2007年6月25日,胡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时强调指出:“实
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需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切实建设资源
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保优先是江苏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化解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快建设生态大省的思考,
是建设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部署。
    **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
基本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
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人与
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以生态与环境对经济社会的承载能力
为基础,转变传统的环境末端治理观念,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
方式,突出技术革新与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倡导环境文化和
生态文明,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
得*大的经济产出和*少的废物排放,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
调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被迅速提升
到如此高的战略地位,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可以说,它是党中
央审时度势的成果,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对于全面落实
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
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音义。
     一、人类对发展规律认识的重大成果
    近20年来,世界各国对环境危机的看法逐步达成共识,人口、
资源、环境和发展已为全球普遍重视。单纯就环境论环境,就污染
治污染,永远也不能解决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寻求有效
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迫在眉睫。综观这一探索过程,人类解决
环境问题的办法已从20世纪60年代的末端治理,发展到80年代
的源头治理或过程控制,又到现在以环境、经济、技术手段综合治
理。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
程》中,200多处提及包含环境友好涵义的“无害环境”的概念,并正
式提出了“环境友好”的理念。随后,环境友好技术、环境友好产品
得到大力提倡和开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际社会又提出实
行环境友好土地利用和环境友好流域管理,建设环境友好城市,发
展环境友好农业、环境友好建筑业等。2002年召开的世界可持续
发展首脑会议所通过的“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多次提及环境友好
材料、产品与服务等概念。2004年,日本政府在其《环境保护白皮
书》中提出,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说,建立资源节约型、环
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发展共识。
    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催生出我们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
友好型社会的自觉选择。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对现阶段
经济高速发展所遭受资源环境约束瓶颈的反思,更是对区域的良
性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提升的诉求。正因为如此,我们比任何时期
更注重环保优先,更强调以环保优先来优化经济增长。
    发展需要消耗资源、利用环境,但必须把握好限度。2007年7
月7日,在江苏省政府召开的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会议上,省委书
记李源潮结合太湖蓝藻事件指出,“这次太湖污染事件使我们痛切
地再次感受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再次说明
在江苏特别是苏南实行环保优先方针是完全必要和十分迫切的。”
江苏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地都开始用结构调整的办法积极地保护
环境,通过发展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生产力,努力实现增产不增
   污、增产要减污。江苏全省已经达成发展的共识:要根据环境容
  量、发展目标、产业特点,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对高技术、高效益、
  低污染、低能耗“两高两低”的工业,要加快发展;对占用资源少、污
  .染少、附加值较高的现代服务业,要扩大发展;对技术水平低、能源
  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企业,要分期分批加快淘汰。要运用综合手
  段推进产业、企业进行技术重置,推动经济在环境容量可承载的限
  度内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考核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要衡量环境成本,也就是要使发展
  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转变,使发展进程真正
  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
  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
  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必须以建设环境友
  好型社会为目标,积极推动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为主向以环境优
  化经济增长为主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按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重要体现。
    要适应这个转变,必须以环境容量为依据,根据不同区域的特
  点,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切实提高经济
  发展质量,真正做到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环境是发展
  的基础,环境决定发展的方式和模式,环境决定发展的速度和强
  度,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要根据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按照污
  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制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确定
  建设项目,设计经济政策;要把环境准入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
  段,对环境容量不足和污染物排放超过总量控制计划的地区,严格
  限制有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的新建和扩建,从源头优化经济结
  构和产业布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