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读书治国

毛泽东读书治国

1星价 ¥27.4 (5.7折)
2星价¥27.4 定价¥4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732502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03
  • 页数:483
  • 出版时间:2008-01-01
  • 条形码:9787507325027 ; 978-7-5073-2502-7

节选

bsp;前言
“读书看报,每天都不能少!”
    “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好比
在暗沟中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的。”㈠“我没想到我会当共产党的
主席,我本是想当一名教书先生,就是当名教书先生也是不容易的呢。”
    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就树立了欲改造社会,必先学习文化的信念。
    “我一生*大的爱好是读书。”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读书看报,每天都不能少!”
    “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
    毛泽东这样谈到自己的阅读爱好。
    可是,毛泽东以前的毛家却是世代务农的。他的父亲亦农亦商,精明
能干,有了点家业以后,就需要一个管账的,加之后来在一次诉讼中的失
败,使他更想让儿子念一点书,可以帮他打赢官司,记记账。
    出乎父亲意料的是,毛泽东一读起书,就一发不可收拾,儿子*终没
有帮助他管理自己的小家,而是帮助千千万万中国人管理了一个大家。毛
泽东带领中华民族赢得了独立,带领中国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农民和工人
争夺到了做人的权利。
    毛泽东经历了中国历史发生空前变革的时代,经历了从旧中国到新中
国的巨大变化,毛泽东不但是那一场场历史变革的见证者,更是一场场斗
争的引领者,他引领中国革命和建设近半个世纪之久。
    “我们的目的在改造现社会,我们的求学是求实现这个目的的学
司。”毛泽东的治国思想和治国策略显然和他的读书生活高度相关。那
 么,他从学生时代开始,曾经阅读过哪些重要的书籍?这些书籍又给他和
中国的命运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这正是本书的使命所在。
    “我对于学问,尚无专究某一种的意思,想用辐射线的办法,门门涉
  猎一下。”1920年6月7日,青年毛泽东在给他的老师黎锦熙的一封信中
  这样谈到。
    毛泽东认为认识一个问题,评价一个人,不能盲目下结论,而是要广
  泛阅读有关方面的书籍后再作结论。他曾经对周福明说:“一个人的知识
  面一定要宽些,这样看问题就不停留在一个方面,能够从多角度、多侧面
  观察问题。”
    1957年10月2日,他在给秘书林克的信中说:“钻到看书、看报、看
  刊物中去,广收博览,于你我都有益。”
    毛泽东曾对谢静宜说:“小谢,你要好好学习,将来大有前途。”“今
  后你要有计划地读书,哲学、政治经济学、鲁迅全集、古典文学、唐诗宋
  词都要读。”
    基于这种认识,他读书的范围非常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
  从马列主义到西方各流派的著作,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从哲学、
  政治、经济、军事到历史、地理、文学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中国近现
  代的一些名著,还有各种工具书,一些译成中文的世界名著,以及报
  刊杂志,字帖,还有各种各样的杂书,如小人书、笑话,古今楹联,
  等等。
    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我们从他借书的情况,就可以窥见其一斑。全
  国解放后,他还经常到北京图书馆、北师大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处借
  书,用以学习和研究。据不完全统计,进北京以后至1966年9月,他先后
  从北京图书馆等单位借用各种图书达2000余种,5000余册。在他的遗物
  中,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毛泽东在北京图书馆的借书证。 
    他在中南海丰泽园的个人藏书近10万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
  东在中南海的藏书室这样描述道:“这是一个中等大小的房间,四周墙边
  的书架上摆满了文稿,桌上、地下也堆着书。这房间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学
  者的隐居处,而不像是世界人口*多的大国领导人的会客室。”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读书数量之多,范围之广。
    无论是上乡村的私塾,还是外出到长沙上学,他认真听讲,同时又积
  极思考。从他在湖南**师范读书时的《讲堂录》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已
  经达到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远不能及的知识水平。
    除了上学,他更重视自学。“我一生恨极了学校,所以我决定不再进
 学校。自由研究,只要有规律,有方法,未必全不可能。”他喜欢在自学
中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厚古薄今。
    除了自学,他更重视虚心问学。他说“学问学问,勤学好问。”他不
但尊敬自己老师,虚心求教,而且关心他们的生活,为国人树立了好的
榜样。
    除了问学,他还重视共享阅读,以文会友,在讨论中把问题引向
深入。    /
    青年的号泽东曾经倡导同学们集资搞读书会,不但可以以较少的钱读
到更多的号报,而且可以互相讨论,互相促进。全国解放后,从1959年
12月10日到1960年2月9日,他组织胡绳、邓力群、田家英、陈伯达和
自己一起赴杭州,住在西子湖畔的刘庄,攻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帝年的毛泽东曾经在湖南组织新民学会,与同学们共同探讨“如何使
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决心改造自己的品性,在互助中相互促进
学向。
    在北大时,他曾加入新闻研究会,这对于他后来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活
动——在湖南从事学生运动、驱张运动、新文化运动、湖南自治运动和工
人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不光重视书本上得来的东西,更重视游学,青年的毛泽东甚至和同
学萧子升一起进行过乞学。
    1919年,毛泽东在起草的《问题研究会章程》中这样写道:“问题的
研究,有须实地调查者,须实地调查之;无实地调查,及一时不能实地调
查者,则从书册、杂志、新闻报纸三项着手研究。”㈠。’这说明,他除了阅读
书册、杂志和新闻报纸,更重视调查研究。
    “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必垓,
遍游四宇尚已。农事不理,则不知稼穑之艰难,休其蚕织,则不知衣服之
所衣。”  “马迁览潇湘,登会稽,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及
益广。
    “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
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他非常重视对社会情况的调查、了解。他认为,
了解社会情况,研究社会情况,是决策的重要依据。他一方面通过阅读报
刊、掌握信息,另一方面,只要有机会,他还要直接接触群众,听取群众
反映,搞调查研究。除此以外,他一直把人民来信作为了解民情、民意的
重要途径,他还发动身边的工作人员搞社会调查,形成了一个信息网络,
 了解到不少社会情况,作为解决现实问题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为了更全面
地调查和了解社会情况,他要求负责他安全的警卫一中队的成员,从全国
各个专区选送,不要重复。他对他的警卫们说:“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
是提高你们的文化知识水平,锻炼工作能力;二是使我了解全国的真实情
况,并且使我从你们那里学到一些知识。”
    毛泽东早年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进行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写出了影
响深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及
《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一系列调查报告。他提出了“没有调查,没
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
    毛泽东的阅读,不是为了文凭,也不是为了显示自己,更不是为了阅
读而阅读,他非常重视学以致用,古为今用,西为中用,他从阅读中,唤
起了自己的爱国热情,许多重要的治国策略都是从他的阅读中获得的。
    少年时读《盛世危言》,他开始经常思考祖国的现状和前途,唤起了
自己的爱国热情。
    读《论中国有被列强瓜分之危险》,他了解到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
经过,以及对越南、缅甸宗主权丧失的情况。后来,他回忆自己当时读过
之后的话说:“甚至现在我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
将亡矣!”’“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我开始认识到,国家
兴亡,匹夫有责。”㈩’
    在东山小学,毛泽东**次知道康有为和梁启超,并且十分崇拜这两
个人物。他借到了一套《新民丛报》。这是梁启超于戊戌政变后亡命日本
时,1902年在横滨创办的刊物,梁启超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对西方资产阶
级社会政治学说的介绍,都使他觉得无比的新鲜。
    1911年他投入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营左队当了一名列
兵。有一天,他从《湘汉新闻》上读到一篇谈论社会主义的文章。这是他
**次知道“社会主义”这个名词。毛泽东很有兴趣和士兵们讨论,还热
情地写信给几个同学提出应该研究这个问题。
    ……    .
    他读到一本李自成的传记《永昌演义》时,便以李自成为戒,向全党
发出警告,表示“我们决不当李白成。”
    他读《水浒传》、《西游记》,以梁山好汉和孙悟空自比,批评了国民
党10年内战的反共政策:“我们上山打游击,是国民党剿共逼出来的,是
逼上梁山。就像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大帝封他为弼马温,孙悟空不服
气,自己竖定是齐天大圣。可是你们连弼马温也不让我们做,我们只好扛
 枪上山了。”
    他读《三国志》中的《吕蒙传》,读出了高级军官都需要加强学习的
迫切感。1958年9月,毛泽东乘专列视察大江南北。“一天,毛主席正在
车上阅读《三国志》,张治中和罗瑞卿进来,在谈话间,毛主席说:‘吕蒙
是行伍出身,没有文化,很感不便,后来孙权劝他读书,他接受了劝告,
勤读苦读,以后当了东吴的统帅。现在我们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
都是行伍出身,参加革命后才学文化的,他们不可不读《三国志》的《吕
蒙传》。”
    他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说:“废除商品,对农民的产品实行
统一调拨,就是对农民的剥夺。”
    毛泽东的读书不同于经院式的读书,他灵活地读书,*重视学以致
用,抱着改造社会的目的读书,他一生经历无数,决策无数,从这本书
中,你可以读到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他的阅读之间的不为人知的关系,也
可以读到他的思维方法,他的读书方法。
    无论对于一个管理者,还是对于一个普通人;无论对于一个成年人,
还是对于青少年,任何人都可以从毛泽东身上汲取到宝贵的人生财富和无
价的人生智慧。
    徐文钦
    2006.7.20
    附注:
    (1)引自1939年1月28日,毛泽东第十八集团军延安总兵站检查工
作会议上的讲话记录稿。
    (2)引自《博览群书》,见王恕焕《毛泽东的人生哲学》,湖北人民
出版社,2004年版。    .
    (3)引自《博览群书》,见王恕焕《毛泽东的人生哲学》,湖北人民
出版社,2004年版。
    (4)引自《博览群书》,见王恕焕《毛泽东的人生哲学》,湖北人民
出版社,2004年版。
    (5)引自龚育之等著《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三联书店,1986年9
月版。
    (6)《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载《新时代》第1号。

毛泽东读了哪篇文章发现T大秀才田家英7
.    他因一篇文章而受到毛泽东的青睐和重用。
    他曾经被毛泽东定为毛岸英的老师。
    他起草的八大开幕词受到许多中央领导人的夸奖。
    他就是毛泽东身边的秘书、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田家英。
    田家英本名曾正昌,1922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药店小老板之家。3
岁丧父后,家境开始衰落,他读到初中一年级时,因母亡被迫离开学堂到
药铺当学徒,以“走遍天下路,读尽世上书”的誓言走上半工半读之路。
他13岁便向报刊投稿并连连被采用,“田家英”成了他*常用的笔名。14
岁时,他在报上与一个姓刘的教授论战并大获全胜,被川中许多人称为有
“过目不忘”之才的“神童”。
    1937年,15岁的田家英奔赴延安。他首先人陕北公学,1938年加入
了共产党,同年毕业留校成为*年轻的近代史教员。
    1941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政治研究室,毛泽东兼主任,陈
伯达为副主任。研究室设在杨家岭西边的王家沟。它的一个重要任务,是
根据国统区和沦陷区发行的各种报刊,研究国民党和日伪的情况,供中央
参考和对外宣传用。19岁的田家英从中央马列学院教员调来研究室做研究
员。这时期,国民党在大后方加紧了法西斯独裁统治,抗战的言论受禁
锢,进步的文化遭摧残,进步青年学生受到监视和迫害。为了揭露和批判
国民党的文化专制主义,1941年至1943年间,田家英写了《奴才的见
解》、《沙漠化的愿望》等文章,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国民党的专制独裁,
经李锐编辑,陆续发表在《解放日报》上。
    1942年1月8日,20岁的田家英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从
侯方域说起》一文,内容如下:
    两年前读过《侯方域文集》,留下的印象是:太悲凉了。
    至今未忘的句子“烟雨南陵独回首,愁绝烽火搔上毛”,就
    是清晰地刻画出书生遭变,恣睢辛苦,那种愤懑抑郁,对故国哀
 思的心情。
    一个人,身经巨变,感慨自然会多的。不过也要这人还有血
性,热情,不作“摇身一变”才行,不然,便会三翻四覆,前后
矛盾。比如侯方域吧,“烟雨南陵独回首”,真有点“侧身四顾不
忘故国者能有几人”的口气;然而曾几何时,这位复社台柱,前
明公子,已经出来应大清的顺天乡试,投身新朝廷了。这里自然
我们不能苛责他的,“普天之下”此时已是“莫非”大清的“王
土”,这种人也就不能指为汉奸,况且过去束奴的奴才已经成为
奴隶,向上爬去原系此辈常性,也就不免会企望龙门一跳,跃为
新主子的奴才。“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近几年来我们不是
看得很多:写过斗争,颂过光明,而现也正在领饷作事,倒置是
非的作家们的嘴脸。
    不过侯方域究竟是一个生长在离乱年间的书生,晚年写作虽
处处在避免触着新主的隐痛,言文早已含蓄婉转,但也还有一二
精辟的意见。比如在《与李其书》,论到统制言论的问题:当天
下分裂之际,倘朝野清议犹存,则其乱暂;若夫骨鲠在喉不能
吐,直言苦日不得陈,则国尚何可为!
    这意见是大致不错的。古今中外的史实都在证明,,陆到国破
世乱,民族在生死中挣扎时,我们常见的倒不仅清议不存,且正
是混淆黑白的言论充斥不堪。明末如此,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也何
尝不如此。近一二年来,国内言论的道路不正是愈来愈为险窄,
也愈来愈为魑魅吗?不准写,不准看的明法暗规很多很多,坚持
抗战进步的文字被删削到不知所云,人民的喉舌在重压下面,萎
缩干枯以至于死。收买,威迫……一切昏愦无耻法宝的使用,正
在“方兴未艾”呢!
    而这,还有“以宣传对宣传”的一面。——其实不稳当的言
论早已或是逼死,或是困难发行,那里还有“宣传”可“对”,
应当叫做独家专卖了吧。就以近两月的来看:有的在《抗战胜利
后的中国》题目之下,大家谈梦说幻,写出的理想不外坐汽车兜
风于绿荫蔽行的大路之上,卧躺椅喝冰琪琳于斗室之中等等之
类。有的正在研讨中国作家中那些属于“技巧派”,这回连“汪
政权”下的文化小狗穆时英的大文也捧出来“示范”。除开“艳
史”,“秘闻”,身边琐事,那“经国大业”是:有的写作“中共
党史”,结论自然是共产党历史太不清白。激进的主张:“先瓦解
   八路军,以后扫荡边区”。稳重的在“从历史的叙述,政策的检
  讨,以及革命性质的分析中”,“证明中共参加国民革命而又破坏
  居民革命是必然的”,“除了*后解决外,没有其它办法”。嘁嘁
  喳喳,说是在说“良心话”了,其实真使人分不出人言还是鬼
  语。翘起一条尾巴,算做一面大旗,萃聚几名同类,便有书报期
  刊,冲杀上阵,浩浩荡荡……
    这样清议不存,鬼论塞道的原因,侯方域是不了解,或者了
    解了却未便名言,他只客客气气地带过一笔:“夫门户日深,水
    火日急也。”他自己参加过明末的“门户”“水火”,这里自然有
    点“忏悔”的意思。其实真像不在“日深”“日急”,而是有人
    恋着自己的权势;防制蚁民翻身,需要设备格杀异端的绞架,维
    持秩序的监狱,也需要颠倒是非的言论,对付“纷歧错综思想”
    的方法,是与防制异己的政治同时存在。
    结果是弄到青年学生无书可读。侯方域在同文另一段说:
  “青笈之悬,士论诋之。”这说的是阮大铖得势之日,禁止复社文
  字流布,自己却“付梓”了许多文存,但当时士林都以案置这类
  文籍为耻。若干年来中国人在欺骗愚弄之下,从别人说谎、自己
  受欺中间,已经生长成了智慧和聪明,已经具备了生存的起码常
  识:凡他们惧的、骂的、禁的就是好的;凡要知道这事实的真
  相,就首先不相信他们的傥论与正言。
    深夜烛光摇曳中,偷读禁书的青年很多,到官办书坊购买几
    册的却是太少。尽管编辑先生一再捏言“本刊近来接到香港以及
    国内各地来信很多,读者爱护之深,使我们感愧”;订费一再跌
    价,“减轻读者负担”;其实哪怕贬价到零,派订还附送画报,也
    难博得阅者正眼相视。表面在故装热闹,骨子里的空虚和荒凉是
    显然的。
    侯方域是明末的“四公子”之一,在河南乡试中副榜,曾向清总督出
屎献策。田家英对这个“生长在离乱年间的书生”作了犀利的解剖,从开
始“太悲凉了”印象演绎为“这个人还有血性、热情、不作‘摇身一变’
才行”。虽然那只是一篇千余字的杂文,但文笔深沉老辣,毛泽东从中看
出了作者较深的中文功底和敏锐的思想。没有想到的是,这篇文章竟然出
自20岁的年轻人之手,毛泽东读后,极为赞赏,从此他开始注意到这个叫
田家英的年轻人。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