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两国文学中的地域主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文库

包邮中美两国文学中的地域主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文库

1星价 ¥16.4 (5.5折)
2星价¥16.4 定价¥29.9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0051444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97
  • 出版时间:2007-06-01
  • 条形码:9787560051444 ; 978-7-5600-5144-4

节选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旗帜,
    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文库”总序
纪宝成
    *近,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
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
的认识,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党中央号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
业发展的全局高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
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努力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
事业的更大发展。中国人民大学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培养的
重要基地和高层次建设人才成长的摇篮,在党中央大力促进我国哲学社会
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形势下,将发挥更大的作用。67年来,中国人民大
学广大师生发扬“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优良传统,勤俭办学,艰苦奋
斗,积极探索,求真务实,使学校成为我国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
育研究的重要基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为我国哲学社会
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
重要贡献(江泽民总书记语,参见《光明日报》2002年4月29日**版)。
中国人民大学一定不辜负党中央的期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
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拿出无愧于时代的理论、文化成果,为使我国的哲
学社会科学事业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继续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外国文化(含文学、语言、翻译理论、历史、
哲学等)研究,属于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部分。外国语学院除了承
 担全校的外语教学外,还设有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日语语言文学专业、俄语
语言文学专业、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和法语语言文学专业,各专业分别有一
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较高学历层次、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发展后劲很强
的学术梯队;外国语学院的学者、教授们具有直接接触*新外文资料和信
息的优势,应该在向今人学习、向古人学习、向国人学习、向洋人学习的基
础上,在建设理论创新体系、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
创新等方面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建立“中国
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文库”,旨在了解并进入世界学术研究*前沿、吸
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外国语学院将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分期分批、有计划
地撰写出版研究外国文学、外国文学批评理论、外国文化、外国文化理论、
中外语互译理论、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外国历史、外国哲学、外国社会
学等具有一定学术水准的学术专著。
    这些专著虽然角度各异、文笔不同,但相信爱好外国语言、文学、历史、
人文地理等领域知识的朋友会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特别是书中一些
独到的见解和写作手法,富有启发,会给读者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弗朗
西斯·培根曾说,“读书可以怡情,可以添彩,可以长才。”如果“文库”
能在这几个方面或其中一个方面对读者有所裨益,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
    *后,希望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者、教授们与全校各学科的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们一道,肩负起历史重任,高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
学研究的旗帜,勤奋工作,刻苦钻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为我国哲学
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不断作出自己的贡献,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
谱写新的篇章。
2004年3月31日
(总序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序    言
    比较文学是外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既需要对中外文学关
系、中外文学交流进行研究,也需要对中外文学的异同和契合做深入具体
的阐述,力求以小见大,得出有实质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其研究成
果必将加强异质文化之间在文学上的互补、互证和互识。孙宏博士的专著
《中美两国文学中的地域主题研究》是这方面很成功的一个尝试。
    在世界多极化格局业已形成的今天,中国与美国这两个大国已经成为
世人关注的焦点。对于中美两国文化、宗教、艺术、历史等方面异同的研究
正日益引起广大从事人文学科研究的专家学者们的重视。中国是一个发
展中的东方大国,而美国则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西方发达国家,二者在政
治、经济、文化上的差异当然很大。但是,中美两国又有着国家幅员辽阔、
人民勤劳向上等共同点,中美两国文学在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方面,特别是
在表现自然与人文的主题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两国文学中的地域主题又
为二者间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中美两国文学中的地域主题研
究》从地域这一角度对中美两国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确实抓住了要领,
有利于我们对近百年来的中美两国文学进行概括和总结。
    从马克·吐温到薇拉·凯瑟、西奥多·德莱塞、舍伍德·安德森和罗
伯特·弗罗斯特,美国作家描写各地风土人情的创作层出不穷。从鲁迅到
沈从文、老舍、黄春明和朱自清,随着五四运动开创新文化之后在中国涌现
的地域文学作品更是异彩纷呈。在对中美两国文学的深入探讨中,这部专
著涉及了小说、诗歌和散文等三种文学体裁,考察了都市、小镇和农村这三
类在城市化发展程度方面水平悬殊的区域。从地理区域上来看,这部专著
一方面论述了马克·吐温笔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薇拉·凯瑟笔下的内布
拉斯加草原、西奥多·德莱塞笔下的芝加哥和纽约、舍伍德·安德森笔下
的俄亥俄州和罗伯特·弗罗斯特笔下的新英格兰等美国的广阔地域,另一
方面论述了鲁迅笔下的江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老舍笔下的北京、黄春明
 笔下的台湾、朱自清笔下的温州等中国的广阔地域。通过考察有关作品对
这些地区个性鲜明的自然风光、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的描写,《中美两国
文学中的地域主题研究二》证明了在一个多世纪以来中美两国文学的发展
中,地域这个主题一直是一个隽永的主旋律。
    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都离不开它扎根其中、为它的生长发育提供养分
的土壤。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学,尤其是中美这样的大国的文学来说,每个
地域都对其整体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源远流长的影响。《中美两国文学
中的地域主题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中美两国文学的地域主题,揭示了人类
的地域情感对其文学发展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从地域主题对中美两国
的文学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增强我国人民,特别是我国的青年
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
信心。在以往的文学评论中,我们非常关注一个时代对作家及其作品的潜
移默化的影响,然而,我们往往忽略了地域和作家及其作品之间的必然联
系。孙宏博士的《中美两国文学中的地域主题研究》填补了这方面的一
个空白。
    何其莘(教育部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
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6年10月25日
 第三章德莱塞与老舍的都市小说
神或天使可以过往做客,
像朋友一样互相谈心,亲密地
对坐,分享田园的膳食,可以
随便说话,言者无罪的情形,
已经成为往事……
——弥尔顿,《失乐园》(1)
    罗纳德·韦伯在《中西部在美国文学作品中的崛起》一书中指出:
“所有乡土之情的表达都来源于一种对失去的乐园的想象,其表现就是将
令人羡慕的过去与令人失望的现在进行对比。”德莱塞的《嘉莉妹妹》
(1900)和老舍的《骆驼祥子》(1936)从都市的视角印证了韦伯这一信念。
与《我的安东尼亚》和《边城》中对边疆生活及其女主人公的理想化描
述不同,《嘉莉妹妹》和《骆驼祥子》对都市生活进行了冷静的观察,将
都市生活视为一种堕落的生活方式,“与边疆开拓荒者那种完美无瑕的生
活不可同日而语”。(2)无论是在西半球还是在东半球,人们往往都认为,都
市化在造成这种堕落方面难辞其咎。正像弗兰纳尔·奥康纳所分析的:
“当我们进入现代世界的时候,我们对人类的局限性有了刻骨铭心的了解,
有了一种神秘感,这是在我们*初处于纯洁天真状态下不可能产生的。”门’
    其实都市化并不是到了现代才有的现象。在西半球,人口向城市的集
中几乎在欧洲人*初移居新大陆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然而大规模的都市
化直到19世纪才席卷美国。据约瑟夫·J.费尼(Joseph J.Feeney)在
《截止到1800年的现代化:查尔斯·布劳克登·布朗小说中美国城市尤
其是费城的画像》一书中记载,1800年费城的人口只有70,000,纽约市的
人口是60,000,巴尔的摩市的人口是27,000。(4)另外,据罗伯特·M.普罗
斯顿(Robert M.Preston)在《流动性与灾难事件——城市焚毁后谁会迁
 徙?》一文中记述,1860年美国*大的75个城市,包括纽约、费城、巴尔的
摩等城市,平均人口才达到13,000以上。当时只有一小部分人,约占全美
国百分之十五的人口集中在这些规模较大的城市地区。(5)但是到了19世
纪末叶,随着边疆时代的到来,都市化的进程也加快了,创造出像《嘉莉妹
妹》中描绘的芝加哥和纽约市这样的巨大工商业都会。
    西奥多·德莱塞于1871年8月27日出生在印第安纳州的特雷霍特
城(Terre Haute,Indiana)。他17岁时就来到芝加哥谋生,对都市生活有
着切身的体验。芝加哥作家大卫·马梅特(David Mamet)曾列出一个芝
加哥作品目录,其中包括德莱塞的《嘉莉妹妹》(Sister Carrie)、《美国的
悲剧》(An American Tragedy)、纳尔逊·奥尔格(Nelson Algren)的《金
臂人》(The Man with the Golden Arm)以及马梅特自己的戏剧《芝加哥
性生活的堕落》等作品。马梅特认为撰写所有这些作品的作家都与芝加
哥有着不解之缘,都把这座城市看作是“他们自身的一种表现方式”。(6)
    虽然批评家们经常把德莱塞称为自然主义的实践者,(7)但是德莱塞却
认为自己是一个在文学创作中依靠现实,把追求真理放在首位的批判现实
主义作家。诺思罗普·弗莱(Northrop Frye)在他的文学理论专著《关于
批评之剖析》中指出:“神话可谓文学构思的一个极端,自然主义则是另
一个极端,而在这两者之间是浪漫故事的广大区域。”(8)美国文学史上有不
少这样的浪漫故事。19世纪美国儿童文学作家霍拉休·阿尔杰(Horatio
Algers)撰写了《衣衫褴褛的狄克》(Ragged Dick,1868)、《运气与勇气》
(Luck and Pluck,1869)和《擦鞋童汤姆》(Tattered Tom,1871)等一系
列读物。这类读物的题目本身就显示出它们的特点:它们表现的都是不
甘贫困的少年通过奋斗而实现成功之梦的经历,都离不开穷小子怀着出人
头地的抱负刻苦努力、发财致富的故事模式。这些作品无非是表明奋斗精
神比先天的才干和后天的教育都更加重要,凭着工作勤奋,生活节俭,再加
上天道酬勤的好运,城市居民中的有志者都可以获得成功。德莱塞在都市
里耳闻目睹的现实生活却与通俗小说给读者灌输的这种通过奋斗达到成
功的神话大相径庭。他在28岁时创作的《嘉莉妹妹》从现实主义的角度
表现了走这条阿尔杰式奋斗之路的人们种种破灭的梦想。小说中的主角
是都市生活中的弱者、受害者,是受制于人的人物而不是主宰他人的人物。
 在刻画这些人物的过程中,《嘉莉妹妹》一书充分显示了德莱塞对于记录
细节的特殊兴趣,这种文件式的记录“以粗犷的文体表露出来,反而赋予
作品一种纯真的力量”。加之他所讲述的这个故事来自他个人的观察,恰
好可以为现代都市提供一种原型。⑼
    在《嘉莉妹妹》里,德莱塞试图把他那个时代美国城市普遍存在的情
况忠实地描绘出来。他不仅注重细节,致力于将外界的现实逐一记载下
来,而且致力于为社会发展的进程找到一种相关性。如果说凯瑟以田园为
背景创作的小说表现了一个美国的形成,德莱塞以都市为背景创作的小说
则描述了另一个美国,他“从商人和推销员身上发现了美国具有一种在物
质方面拼命投资而在精神方面却减缩投资的形象”。⑽
    在对社会的苦苦探索中,德莱塞发现生在贫穷的家庭、处于弱势群体
当中的人们由于缺乏教育,没有财产而处于不利地位,他们只得听凭富人
和权贵们摆布,“很难克服身体方面和知识方面的不足所强加给他们的障
碍。”⑾德莱塞和他的朋友门肯(H.L.Mencken)在谈到大众的社会地位
是多么低下的时候,曾在这一问题上有过一场争论。德莱塞认为他与门肯
的意见之所以不一致,原因就在于他们从儿童时代带来了各自的偏见。他
说:“门肯,你和我是不一样的,我有我的偏见。我从小就生长在贫穷的人
家。”⑿在1936年10月4日致门肯的一封信中,德莱塞同样表达了他对社
会上种种不公正现象的满腔怒火:“你应该做一个革命者,一个鼓吹社会
正义、铲除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人士,就像我和其他一些同道者一样。”⒀
    德莱塞认为当时的城市是这些不平等现象的化身,是“一个封闭的而
不是开放的社会”。⒁他从一出生就被排斥在这个封闭的社会之外。德莱
塞生长在一个讲德语、信奉天主教的移民家庭,自幼就备受贫困的煎
熬。¨¨他在城市的阴影底下长大成人,日后在《嘉莉妹妹》一书中德莱塞
称这种社会为“一座禁城”。它的“门口有人守卫。你根本就进不去。在
城内的人也不屑出来看看你是什么人。他们在城墙里这么欢乐度日,忘记
了被摈弃在城外的一切人等。”⒃



作者简介

p>作者简介
    孙宏教授在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教育管理系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又在华
盛顿大学比较文学系攻读博士后并获得第二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
英语专业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外国语学院学术委
员会主席、教育部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及质量保证体系专家咨询委员会
专家。
    孙宏教授近年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30余部,如“《我的安
东尼亚》中的生态境界”(《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石墙酒吧造反’前后
同性恋文学在美国的演变”《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Pound’s Quest
for Confucian Ideals:The Chinese History Cantos”(Ezra Pound and
China,Michigan University Pre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