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临证手册

包邮针灸临证手册

1星价 ¥19.5 (6.5折)
2星价¥19.5 定价¥3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911468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64
  • 出版时间:2008-01-01
  • 条形码:9787509114681 ; 978-7-5091-1468-1

本书特色

针灸是我国传统的医学方法之一,具有适应证广、使用方便、疗效显著等特点。不少基层医务人员喜欢用针灸来防病治病。本书系统介绍了十四经常用穴位、常用经外奇穴的定位、刺灸方法和主治病症以及灸法、拔罐法、刮痧疗法、穴位贴敷法等治疗技术,详述了各种病症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针灸治疗方法,并附医案予以说明。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了十四经常用穴位、常用经外奇穴的定位、刺灸方法和主治病症以及灸法、拔罐法、刮痧疗法、穴位贴敷法等治疗技术,详述了各种病症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针灸治疗方法,并附医案予以说明。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实用性强,适于各级医务人员,尤其是针灸医师临床使用,亦可供医学院校师生、基层卫生人员和针灸爱好者学习参考。

目录

第1章 腧穴
**节 概论
一、腧穴的分类
二、腧穴的命名
第二节 定位方法
一、骨度折量定位法
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三、指寸比量定位法
四、简便定位法
第三节 治疗作用
一、近治作用
 二、远治作用
三、特殊作用
第四节 特定穴
一、五输穴
二、原穴
三、络穴
四、郄穴
五、背俞穴
六、腹募穴
七、下合穴
八、八会穴
九、八脉交会穴
十、交会穴
第2章 常用腧穴的主治及作用
**节 常用十四经穴
一、手太阴肺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
四、足太阴脾经
五、手少阴心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八、足少阴肾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
十三、督脉
十四、任脉
第二节 常用经外奇穴
第3章 针灸疗法
**节 针灸治疗概述
一、针灸法概述
二、针灸法的内容
 ……
第4章 针灸治疗处方
第5章 耳穴疗法
第6章 刮痧疗法及穴敷贴疗法
第7章 拔罐疗法及艾灸疗法
第8章 其他疗法
第9章 呼吸、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10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11章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第12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第13章 外科、皮肤科疾病
第14章 五官科疾病
第15章 妇科疾病
第16章 儿科疾病
展开全部

节选

bsp; 针灸疗法是传统中医的重要组
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
针灸学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体
系,在临床上指导针灸科医生的治
疗。中医院校还特别设立了针灸学
院教授课程,说明针灸是独立于中
药治疗的特别疗法。针灸以创伤性
小、操作简单、疗效显著而深受广大
患者的欢迎。在针灸治疗的实际操作中,常常要运用其他疗法,如耳
针、拔罐、刮痧等配合治疗,增强治疗效果。
    本书共分为16章,其中第1章到第8章主要介绍腧穴基本知
识、针灸疗法、耳针疗法、贴敷疗法、拔罐疗法、艾灸疗法等;第9章到
第16章以现代医学病名诊断为纲,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验
案举例4个方面详述了各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其中在治疗的介绍
中,不仅详细介绍了针灸疗法的治则、处方、加减、方义、操作方法,还
介绍了耳针疗法、皮肤针疗法、刮痧疗法和穴位贴敷疗法等。
    本书编写中,参考了现行的中医院校教材,并查阅了大量的医
案、文献,由于篇幅有限,没有详细列出,在此谨向原作者致以诚挚的
谢意。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其中如有纰漏之处,望读者斧正。本书作为
临床治疗的参考用书,请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编  者

 第8章
    其他疗法
    **节  皮  肤  针
    皮肤针刺法是将多支不锈钢短针集成一束,叩刺人体体表
一定部位(皮部)的治疗方法,属丛针浅刺法。皮肤针刺法由古
代“半刺”、“浮刺”、“毛刺”发展而来。《素问·皮部论》说:“凡十
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人体皮
部是十二经络在体表的分布,用皮肤针叩刺皮部可以调节脏腑
经络功能,促进机体恢复正常。
  一、针具
  皮肤针外形似小锤状。针柄有硬柄和软柄两种规格。软柄
有弹性,一般用牛角做成,长度15~19cm。针柄一端附有莲蓬
状针盘,下边散嵌不锈钢短针。根据针的数目多少分别称为梅
花针(五支针),七星针(七支针)、罗汉针(十八支针)。针尖要求
不可太锐,呈松针形。全束针尖平齐,无偏斜、钩曲、锈蚀和
缺损。
 二、操作方法
  1.叩刺方式硬柄皮肤针的持针式是用右手拇指、中指夹
持针柄,示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环指和小指将针柄固定在小鱼
际处。软柄皮肤针的持针式是将针柄末端固定在掌心,拇指在
上,示指在下,其余手指呈握拳状握住针柄。
    2.叩刺法  皮肤常规消毒,针尖对准叩刺部位,使用腕力将
针尖垂直叩打皮肤后立刻弹起,反复进行。刺激强度:随患者体
质、病情、年龄及叩打部位的不同而变化。
    (1)弱刺激:较轻腕力叩刺,针尖接触皮肤时间较短,局部皮
肤略见潮红,患者无疼痛感觉。适用于老年人、久病体弱、孕妇、
儿童,以及头面五官肌肉浅薄者。
    (2)强刺激:用较重腕力叩打,针尖接触皮肤时间稍长,局部
皮肤可见隐隐出血,患者有疼痛感。适用于年轻体壮,以及肩、
背、腰、臀、四肢等肌肉丰厚者。
    (3)中刺激:叩刺的腕力介于弱、强刺激之间,局部皮肤潮
红,但无渗血,患者稍觉疼痛。适用于多数患者,除头面五官等
肌肉浅薄处外,其余部位均可选用。
  三、叩刺部位
  1.局部叩刺  在病变局部按经脉循行叩刺,或在局部由外
围向中心叩刺。
    2.循经叩刺  指沿经脉循行路线叩刺,常用于颈项、背腰骶
部的督脉经、膀胱经;四肢肘、膝以下的三阴、三阳经。可治疗相
应的脏腑经络病变。
    3.整体叩刺  先刺脊柱两旁,由背至骶,后刺项部及病变局
部。对某些病变在脊柱附近及其他有关部位上所出现的一些特
殊的敏感点、条索状物、结节等,均为重点叩刺部位。
    以上三种方法可单独应用,也可结合应用。各部的具体叩
 刺顺序如下:
    头部:按督脉、膀胱经、胆经各经的循行,由前发际刺至后发
际之脑户、玉枕、风池穴。两侧颞部由上向下叩刺。
    项部:由脑户穴刺至大椎穴之上,由风池穴、天柱穴刺至第
六颈椎棘突两旁。
    颈部:**线刺胸锁乳突肌后缘;第二线由胸锁乳突肌前缘
向下刺;第三线从下颌角后向前刺。
    肩胛部:先由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刺,其次在肩胛岗上缘由
内向外叩刺;*后由肩胛岗下缘,从内向外叩刺。
    脊背部:**行刺脊柱两侧华佗夹脊穴;第二行刺脊柱两侧
膀胱经的**侧线;第三行刺脊柱两侧膀胱经的第二侧线。
    骶部:由尾骨尖向外上方叩刺,每一侧刺三行。
    上肢;按手三阴、手三阳经循行叩刺,在关节周围可进行环
形叩刺。
    面部:按局部叩刺。
    眼部:**行从眉头沿眉毛向眉梢部刺,第二行由目内眦经
上眼睑刺至瞳子醪;第三行由目内眦经眶下缘刺至瞳子谬。
    鼻部:以两侧鼻翼上方软骨为重点。
    耳部:以耳垂后和耳前为重点。
    四、适应范围
    常见适应证主要有:头痛、偏头痛,胸痛、胁痛,失眠,腰扭
伤,口眼喁斜,痹证,呃逆,痿证,胃脘痛、腹痛,哮喘、咳嗽,遗尿、
遗精、阳痿,心悸,眩晕,痛经,小儿惊风,目疾,鼻塞、鼻渊,瘰
疬等。
  五、注意事项
  1.施术前应检查针具,用干脱脂棉轻沾针尖,如有钩曲、不
齐或缺损等,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