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财政思想史-(上.下)

包邮中国财政思想史-(上.下)

1星价 ¥52.0 (6.1折)
2星价¥52.0 定价¥8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1305041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798
  • 出版时间:2008-01-01
  • 条形码:9787313050410 ; 978-7-313-05041-0

本书特色

本书共分为四大篇:中国古代财政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代财政思想的繁荣与衰落、中国资本主义财政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财政思想。全书记述了自夏、商、周以来至2000年第九个五年计划完成,凡四千多年中国财政思想产生、发展、演进的历史,对今天的政府工作人员和相关专业的研究者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记述了自夏、商、周以来至2000年第九个五年计划完成,凡四千多年中国财政思想产生、发展、演进的历史,从大量的典籍资料中梳理出相关史料,对中国财政思想家及主要财政思想进行总结论述,尤其是对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财政思想和财政实践作了回顾与总结,对今天的政府工作人员和相关专业的研究者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学术价值。

目录

**编 中国古代财政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章 夏、商、西周三代时期的财政思想 **节 国家的建立及其发展 第二节 财政收入制度所体现的财政思想 第三节 财政支出制度所体现的财政思想 第四节 三代时期的财政管理制度所体现的财政思想 第二章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财政思想 **节 政治、经济与科技文化的动荡、变革与发展 第二节 春秋时期齐国法家学派的奠基人管仲及《管子》的财政思想 第三节 单旗、公孙侨(郑子产)的财政思想 第四节 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财政思想 第五节 中国军事思想的奠基人、兵圣孙武的军事财政思想 第六节 道家老子的财政思想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财政思想 **节 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 第二节 李悝的财政思想 第三节 儒学兵家吴起的财政思想 第四节 墨子的财政思想 第五节 商鞅的财政思想 第六节 孟子对儒家财政思想的贡献 第七节 博采诸家之长而自成一家的荀况财政思想 第八节 韩非的财政思想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财政思想 **节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政治特点 第二节 秦汉时期大一统的财政思想 第三节 汉初的财政思想与财政政策 第四节 汉武帝时期财政思想的突变 第五节 西汉后期的财政思想 第六节 王莽的理财措施及其财政思想 第七节 东汉时期的财政思想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财政思想 **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 第二节 三国时期的财政思想 第三节 两晋时期的财政思想 第四节 南北朝时期的财政思想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财政思想 **节 隋唐五代时期封建政治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节 隋朝的财政思想 第三节 唐初期的财政思想 第三节 唐后期的财政思想 第二编 中国古代财政思想的繁荣与衰落 第七章 两宋时期的财政思想 **节 两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概述 第二节 北宋初期财政思想 第三节 庆历新政时期的财政思想 第四节 北宋中期的财政思想 第五节 北宋后期和南宋时期的财政思想 第六节 宋代的社会保障思想 第八章 辽、金、元三朝的财政思想 **节 辽、金、元时期政治经济概述 第二节 辽金时期的财政思想 第三节 元朝的财政思想 第九章 明朝的财政思想 **节 明朝经济政治概论 第二节 明朝初期的财政思想 第三节 明中期的财政思想 第四节 明后期的财政思想 第十章 清前期的财政思想 **节 清前期经济政治概述 第二节 清朝初期的财政思想 第三节 颜李学派的财政思想 第四节 “康雍乾盛世”时期的财政思想与政策 第五节 慕天颜、蓝鼎元的财政思想 第六节 陶澍等人的财政思想和黄爵滋的禁烟论 第三编 中国资本主义财政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第十一章 清后期的财政思想 **节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与财政特点 第二节 林则徐、魏源的财政思想 第三节 龚自珍、包世臣的财政思想 第四节 太平天国的财政思想 第五节 冯桂芬、陶煦等人的财政思想 第六节 王韬、马建忠等人的财政思想 第七节 李鸿章 的财政思想 第八节 严复、陈炽等人的财政思想 第九节 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的财政改良思想 第十二章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财政思想 **节 北洋政府时期财政思想 第二节 孙中山的财政思想 第三节 朱执信、廖仲恺的财政思想 第四节 熊希龄、周学熙等北洋政府官员的财政思想 第五节 北洋政府时期民族实业家的财政思想 第六节 北洋政府时期财政学者的财政思想 第十三章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思想 **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与财政思想的转变 第二节 宋子文、孔祥熙等的财政思想 第三节 关于财税原则的思想 第四节 关于土地税收原则与思想 第五节 废除厘金和改革货物税思想 第六节 关税自主和战时关税政策思想 第七节 盐政和盐税改革思想 第八节 关于直接税的理论与实践 第九节 划定和改进地方税主张 第十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债思想 第十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管理思想 第四编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财政思想 第十四章 革命根据地时期的财政思想 **节 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 第二节 毛泽东的财政思想 第三节 刘少奇的财政思想 第四节 邓小平、陈云、贺龙的财政思想 第十五章 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思想 **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 第二节 毛泽东的财政思想 第三节 周恩来的财政思想 第四节 邓小平的财政思想 第五节 陈云的财政思想 第六节 薄一波论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第七节 李先念、朱德的财政思想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思想 **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 第二节 邓小平的财政思想 第三节 陈云的财政思想 第四节 江泽民的财政思想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br />     《中国财政思想史》是孙文学教授在财政史、财政学说史方面的又一部力作,也是中
国财政史、财政学说史研究的又一项重要成果。
    我历来重视财政史、财政学说史的研究,也曾读过一些中国和外国财政史、财政学说
史方面的著作,但为本书作序,觉得有些惶惶不安,不过在这里,我倒很想谈谈对财政史、
财政学说史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然而如
何去实践,则要针对不同的研究领域,采取不同的方法。自然科学可以通过实验室去实
践,在实验室中,允许成功,也允许失败,即使失败,还可以再实验,直到取得成功。但社
会科学,包括政治、经济科学等,没有实验室,也不允许失败,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社会科学的真理性用什么方法去验证?只有通过历史去验证。历史就是*好的实
验室。历史的得失成败、功过是非就是我们的经验教训。这就是所谓“前车之鉴”,或者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财政科学是介于政治、经济科学之间的一门社会科学,这门科学同样也没有实验室,
也不允许失败。一项财政政策、财政制度实施后,一旦失败,轻则导致国民经济衰退,重
则导致政权的垮台。然而,如何使我们的财政政策、制度的实施成功?这就要在政策、制
度实施之前,先审慎地考察历史,了解历史上实行过何种类似的财政政策、制度,取得了
何种效果,对其负效应采取了何种补救措施,再结合当前背景,修正拟实施的财政政策、
制度。经过这样的研究后提出并实施的财政政策、制度,成功的概率就大一些,即使出现
负效应也容易补救。
    南宋学者叶适曾经说过:“财用,今日之大事,必尽究其本末,而后可以措于政事。欲
尽究今日之本末,必先考古者财用之本末。盖考古虽若无益,而不能知古则不知今故
也。”①财政是南宋的大事,在当今时代同样也是国家大事,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从
事科研工作,不了解中国财政的历史变迁,就无法了解当今的中国财政,也就无法解决中
国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各种复杂矛盾。因为每一项国家大事都与财政紧密相关,欲筹划国
家大事,首先必须筹划财政大事;要筹划财政大事,就要研究财政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
否则就很难了解财政的全貌,当然也就难以筹划国家政事,这就是“不能知古则不知今”
的道理。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也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
不应当割断历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这一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刻揭示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只
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前进、有所创新。所以,研究中国财政史既有历史
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目前,中国正处在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改革中,想要改革成功,就不能不讲究理财之
方,例如,如何才能生财有道、聚财有度、用财合理?如何促进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的优
化组合和合理调整?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财政体系?凡此种种,都要求我
们加强对财政现状的研究。而财政现状是财政历史的发展和延续,研究财政现状不能不
研究财政的历史;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财政体系,也不能不研究中国财政发
展史,以便知古鉴今,把握未来。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尽管历史上的许多规章制度、措施
政策、思想等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但祖先的遗传因子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现代人
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我们应该通过对中国财政历史的研究,更自觉地对前人的优秀
成果进行有批判地吸收,以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现代财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此外,研究财政史还有一个重要意义,那就是培养和造就研究财政历史科学的一代
新人。财政历史科学不仅涉及财政,而且涉及历史、经济、政治,甚至涉及军事、文化、法
律等科学,研究财政历史科学的人才必须精通财政、历史、经济史,还要了解政治史、军事
史、文化史、法律史、金融史等相关学科,同时具有较高的古汉语水平,要求他们必须具有
潜心读书,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具备不图名利,甘于寂寞的治学品格和“板凳坐得十年
冷”的治学素质,而要培养造就这样的人才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改革开放之初,我国
财政史科学的研究者并不多,当时财政部曾组织一批专家编写《中国财政史》教材,这一<

作者简介

p>孙文学,1943年生,吉林省双辽市人。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原辽宁财经学院)财政学专业,现为东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财政学会理事,中国财政学会历史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编《中国财政史》(财政部统编教材)、《中国近代财政史》、《中国赋税思想史》(国家税务总局项目)、《中国关税史》(财政部课题)、《财政与金融教程》,参编《当代中国财政》、《中国当代财政史》等专著、教材20余部,论文.50余篇。多部著作和论文获财政部教育司、中国财政学会、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省财政学会优秀科研成果奖。
  齐海鹏,1962年生,黑龙江勃利人。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经济学博士。现为东北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出版《中国财政史》(财政部统编教材)、《中国关税史》(财政部课题)等10余部专著、教材,主持、参加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1O余项,在《财政研究》、《税务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有10余项科研成果获奖。
  王振宇,1965年生,辽宁省庄河人,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现任辽宁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兼《地方财政研究》杂志社社长、主编,中国财政学会理事,辽宁省财政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优秀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r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