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083675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03
  • 页数:332
  • 出版时间:2008-01-01
  • 条形码:9787560836751 ; 978-7-5608-3675-1

本书特色

本书以第2版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用《生理学》教材为主要编写依据,又适当参考了国内外较新的同类教材和相关资料;在编写设计上与教材的章节及顺序完全一致,以生理学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以章为单元提出教材精要和重点提示,配以不同类型的习题,供学生练习用,并在每章的*后给出习题的参考答案,便于学生学习。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培养学生知识宽厚、基础扎实,具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十三章,各章的内容与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用《牛理学》(第2版,唐四元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的内容同步。各章内容包括教材精要及重点内容提示和测试题。测试题包括:各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题型。其中选择题包括A、B、C、X型四种题型;测试题后备有参考答案。为了渎者榆验自己的应试能力和水平,附录了模拟试题,可用于自测。

目录

前言答题说明**章 绪论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三章 血液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五章 呼吸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第十一章 内分泌第十二章 生殖第十三章 人体几个重要阶段的生理特征
展开全部

节选


    根据教育部对“十五”期间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精神,为适
应教学改革、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便于学生学习和
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知识,熟悉生理学考试的特点,提高应试能力
与考试成绩,我们组织部分医学院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
和中青年教师编写本书。
    本书以第2版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用《生理学》教材为主要编
写依据,又适当参考了国内外较新的同类教材和相关资料;在编
写设计上与教材的章节及顺序完全一致,以生理学基本理论知
识为基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以章为单元提出教材精要和重
点提示,配以不同类型的习题,供学生练习用,并在每章的*后
给出习题的参考答案.便于学生学习。该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
结合,以培养学生知识宽厚、基础扎实,具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本书的读者对象为本科护理学及相关医学专业的学生,亦
可作为报考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生理学教师及考试命题时的参
考用书。本书体现了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纵向联系,内
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本书的题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简答
题和论述题等题型。各类试题都反映了生理学教学大纲的要
求,突出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
内容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本书的编写参考了国内外较新的同类教材和相关资料,在
此谨对编者表示真诚的谢意。
    康颂建
    2007年8月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教材精要】
 一、概述
    (一)消化与吸收
    消化器官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消化食物和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消化是食物在消
化道内被加工、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消化过程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
个方面。食物经消化后,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消
化和吸收是两个既密切联系又相辅相成的过程。
    (二)消化道平滑肌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有: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但伸展性大,且经常保
持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紧张性);有一定自动节律性;消化道平滑肌对电刺激不敏感,
而对化学、温度及机械牵张刺激很敏感。
    消化道平滑肌电生理特性主要有3种电生理变化:即静息电位、慢波电位和动作
电位。消化道平滑肌细胞的静息电位不稳定,在此基础上发生的节律性的自动去极化
和复极化的电位波动,称为慢波电位或慢波电节律,又称为基本电节律。动作电位可
在慢波电位的基础上产生。
    (三)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消化液主要成分是水、有机物和多种电解质,*重要的成分是消化酶。消化液的
主要功能有:①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②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③稀释
食物,使消化道内容物的渗透压与血浆的渗透压接近,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④所含
的黏液、抗体等有保护消化道黏膜的作用。
    (四)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支配胃肠道的神经有内在神经和外来神经。
    内在神经系统又称肠神经系统。内在神经是指消化道的壁内神经丛,由存在于消
化道壁内无数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包括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内在神经包括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
    (1)黏膜下神经丛:黏膜下神经丛的神经元分布在消化道黏膜下,主要调节消化
道腺体和内分泌细胞的分泌。    .
    (2)肌间神经丛:肌间神经丛的神经元分布在纵行肌和环形肌之间,主要参与消
化道运动的控制。
    外来神经包括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兴奋,胃肠道运动增强,消化
道腺体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对胃肠运动及腺体分泌为抑制作用。
    (五)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消化器官的功能除了受神经调节外,还受激素的调节,这些激素是由存在于胃肠
黏膜层、胰腺内的内分泌细胞和旁分泌细胞分泌,以及由胃肠壁的神经末梢释放的,统
称为胃肠激素。由于这些激素几乎都是肽类,故称之为胃肠肽。迄今已发现和鉴定的
胃肠肽多达20多种,其中被认为是起生理性调节和循环激素作用的激素有5种,包括
促胃液素、缩胆囊素、促胰液素、抑胃肽及胃动素。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有:①调
节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②调节其他激素的分泌和释放;③某些胃肠激素具
 有促进胃肠道组织的代谢和生长的作用;④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⑤调节肠上皮的分
泌和吸收。
    脑肠肽:在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双重分布的一些肽类物质,统称为脑一肠肽。
主要包括促胃液素、缩胆囊素、胃动素、生长抑素和P物质等。
二、口腔内消化
    消化从口腔开始,通过咀嚼将食物磨碎并与唾液混合为食物团而被吞咽。唾液的
作用有:①湿润口腔和食物,便于说话和吞咽,溶解食物引起味觉;②消化作用;③排泄
功能;④清洁和保护口腔;⑤杀菌作用。
三、胃内消化
    (一)胃液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纯净的胃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酸性液体,pH为O.9~1.5,正常成年人每日分泌
量为1.5~2.5l ,其主要成分为:盐酸(胃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和黏液。
    1.盐酸(胃酸):由胃腺壁细胞分泌,主要作用有:①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化为
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其活性提供适宜的pH;②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而易于消
化;③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④酸性环境有助于钙和铁在小肠的吸收;⑤盐酸进入小肠
可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2.胃蛋白酶原:由胃腺主细胞合成分泌,通过激活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其
作用是水解蛋白质为蛋白月示及蛋白胨。
    3.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其主要作用是保护维生素B12不被水解破坏,并促进
其于远端回肠的吸收。内因子缺乏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发生恶性贫血。
    4.黏液:由胃表面上皮细胞分泌的黏稠度大的黏液与其分泌的HCO3结合形成
的屏障,覆盖于胃黏膜表面,具有中和胃酸,降低胃蛋白酶活性,润滑食物保护胃黏膜
作用,称为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5.胃液分泌的调节:头期胃液分泌由进食动作引起,传人冲动来自头部感受器。
分泌特点:持续时间长;胃酸分泌量大,酸度高,胃蛋白酶含量更高;分泌强弱与情绪,
食欲有关。胃期胃液分泌由食物入胃,对胃产生化学刺激引起胃液分泌。分泌特点:
酸度高,胃蛋白酶含量较头期低,故消化力比头期弱。肠期胃液分泌由食糜人小肠引
起对肠壁机械扩张及化学刺激引起少量胃腺分泌,量少,消化能力更弱。抑制胃酸分
泌的因素除精神、情绪因素外,主要有盐酸、脂肪和高张溶液三种。
    (二)胃的运动及其控制
    胃运动的主要形式:容受性舒张、蠕动、紧张性收缩。胃的容受性舒张是通过迷走
一迷走神经反射调节来完成的,主要作用是容纳储存食物;胃蠕动波起始于胃的中部,
胃蠕动主要作用是磨碎食物,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并使食糜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
推进;胃紧张性收缩对维持胃的位置与形态及促进化学性消化具有重要生理作用。
    胃排空是胃内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胃排空的动力来自幽门两侧压力差,食
物入胃使胃运动加强,一般来说,稀的流质食物比稠的固体食物排空快,等张溶液比高
张或低张溶液排空快,糖类排空*快,蛋白质次之,脂肪类*慢,混合食物完全排空需
4~6h;胃内压升高,促进胃排空。
    (1)胃内容物促进胃排空:胃内容物的容量与胃排空速度呈线性关系,胃内容物
对胃壁的扩张刺激,通过迷走一迷走反射和壁内神经丛反射,使胃运动增强,胃排空加
快。     
  
    (2)十二指肠内容物抑制排空:食糜中的盐酸、脂肪、高渗溶液等以及机械性扩张
刺激十二指肠壁上的有关感受器,通过肠一胃反射释放多种激素可抑制胃排空。
四、小肠内消化
    小肠消化是整个消化过程中*重要的阶段。
    (一)胰液的分泌及其作用
    胰液为无色透明的碱性液体,pH约为8.0,胰腺导管细胞分泌的水、无机物(如
HCO3 ),胰腺腺泡细胞分泌各种消化酶。碳酸氢盐的生理作用是:①中和进入十二指
肠的HCI,使肠黏膜免受HCl侵蚀。②为小肠内的各种消化酶活动提供适宜的pH。
胰液中主要的消化酶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胰液含水解三大
营养物质的消化酶,所以是*重要的一种消化液。
    胰液的分泌受神经和体液调节,但以体液凋节为主。进食可引起胰液大量分泌,
胰液分泌的调节也可以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头期由于食物的形象、气味、声音以及
食物直接刺激口咽部等感受器,通过条件及非条件反射引起胰液的分泌,此期胰液分
泌的特点是水分和HCO3较少,而酶含量较多;胃期由于食物扩张胃,通过迷走一迷
走神经反射直接引起胰液的分泌,此期的胰液分泌酶多液体量少;肠期由于食糜刺激
小肠黏膜释放促胰液素和缩胆囊素,引起胰液分泌,此期分泌量*多,HCO3和酶含
量均高。
    (二)胆汁的分泌及其作用
    胆汁不含消化酶。其中与消化功能有关的是胆盐。胆盐的作用是促进脂肪的消
化与吸收,也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胆盐可以刺激肝细胞分泌胆汁,利胆作用
*强。胆汁分泌与排放受神经、体液因素的双重调节,但以体液调节为主。非消化期,
胆汁大部分贮存于胆囊内,胆汁可被浓缩5~20倍。在消化期,进食开始后数分钟,胭
囊便发生节律性收缩,排放胆汁。胃肠内食物是引起胆汁分泌和排放的自然刺激物,
高蛋白质食物引起胆汁流出*多,高脂肪或混合食物次之,糖类食物作用*小。胆盐
进入小肠后,大约95%被回肠末端吸收入血,通过门静脉回到肝脏,再组成胆汁分泌
进入小肠,这一过程称为胆盐的肠一肝循环。
    (三)小肠液的分泌及其作用
    小肠液为弱碱性液体,pH为7.5~8.O,成年人分泌量1.8I./d。小肠液的主要作
用是稀释消化产物,降低渗透压以利吸收。小肠液中含多种消化酶,能将食物成分分
解为单糖、氨基酸和脂肪酸以利吸收。食糜对肠黏膜局部机械和化学性刺激通过肠壁
内神经丛引起的局部反射,是调节小肠分泌的主要机制。
    (四)小肠的运动
    在非消化期主要有周期性的移行性复合运动波(MMC),其主要作用是:①将肠内
容物清除干净,起到“清道夫”的作用;②阻止结肠内细菌迁移到终末回肠。消化期小
肠的运动形式包括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和蠕动。紧张性收缩是其他运动形式有效进
行的基础,可使食糜在肠内混合和推进加快,同时也有利于吸收进行;分节运动主要作
用是:①将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以利于化学性消化的进行;②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
触,为吸收创造有利条件;③挤压肠壁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有利于吸收。小肠蠕动的
意义在于将经过分节运动作用后的食糜向前推到一个新肠段,然后再开始分节运动。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运动的调节通过:①神经性调节。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
感神经及壁内神经丛对小肠平滑肌进行调节。②体液调节。促胃液素、缩胆囊素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