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礼馆:清代学术与政治互动的链环
读者评分
4分

包邮三礼馆:清代学术与政治互动的链环

1星价 ¥35.8 (6.5折)
2星价¥35.8 定价¥55.0
商品评论(1条)
aok***(三星用户)

不错的学术专著

政治与学术的互动,很难说得清楚的

2014-07-29 13:09:37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970151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23
  • 出版时间:2008-05-01
  • 条形码:9787509701515 ; 978-7-5097-0151-5

内容简介

该书以乾隆朝初叶清廷诏开三礼馆为探究视角,从清代学术史发展的整体过程入手,通过对这一具有典型特征的政治性学术活动的系统梳理和考察,力求呈现学术思潮赓续与政治文化取向的互动影响,从而揭示三礼学在清中期学术与政治转型过程中的演进脉络,旨在彰显三礼馆在其问所承担的链环作用及其转折意义。该书视角独特,结构严谨,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内容提要
前言
**章 三礼馆的诏开及其原因
**节 三礼馆的诏开
第二节 开馆之缘由
第二章 三礼馆纂修整体进程
**节 三礼馆之进程
第二节 《日讲礼记解义》的校刊
第三章 三礼馆人事变迁与纂修条件
**节 三礼馆人事变迁
第二节 纂修《三礼》义疏的条件
第四章 《三礼义疏》的学术取向与架构
**节 《三礼义疏》的学术取向
第二节 《三礼义疏》的架构
第五章 《钦定大清通礼》等的政治文化功能
**节 《钦定大清通礼》与《皇朝礼器图式》
第二节 《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
第六章 三礼馆诏开的历史意蕴
**节 政治文化抉择的定型
第二节 学术转向与礼学兴起
第三节 三礼馆之启示
余论
附录一
三礼馆编年
三礼馆儒臣一览简表
附录二
方苞三礼学论析
杭世骏与三礼馆
礼法之治:维系清代王权的一种政治理念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三礼馆的诏开及其原因
清朝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后一个王朝,无论在政治统摄,还是在思想调控、文化抉择诸方面,皆表现出集大成的形态。虽然由于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她处于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关节点上,于号称“康乾盛世”之际渐呈衰弊之象,但从社会整体运作方面来说,康、雍、乾之世仍不失为一有一定发展活力的时代。为强化政治统治、稳固社会人心、维系世风民俗,清廷对政治思想、制度、文化,以及经济、教化等层面的调适和重新定位,在一定程度上仍为明清更迭之后的动荡社会,带来了继续发展的新转机。这一方面是传统社会机体生命力惯性的延续,另一方面也与清廷面临时代危机而进行的自我反思有密切联系。其中为维系社会的有序发展,清廷对传统礼文化的关注、诉求和张扬,可以说是其整个统治体系中一个值得予以注意的重要面向。
与政治高压和武力威慑所取得的一时效应不同,礼文化传统更具有广泛而深远的认同性,尤其是对广大汉族民众来说,这一传统文化基因的效用更为明显。而从学术层面来说,较之基础民众对礼文化传统的感性践履,众多学者对“以礼经世”的设想,对《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等文献的整理、注释、疏解和阐释,对以礼持身、规范社会的倡导,皆体现出一种理性的自觉。这一理性自觉,不仅形成学术的脉络和统系,而且使礼的普遍性愈益得到彰显,从而为社会的不断重新整合和治理,提供了一种理论性的智力支持。
清统治者正是在屡屡受挫之后的艰难抉择中,逐渐意识到礼的文化底蕴,接续历代统治者的教化之治,进而对礼文化加以新的审视和把握,并从思想和制度等层面予以思索和建制。
 ……

作者简介

林存阳,1970年3月出生,山东任城人。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学术思想史、传统政治文化史,尤致力于清代《三礼》学的探究。著有《清初三礼学》(专著)、《中国之伦理精神》(合著)、《乾嘉学派研究》(合著)等;另在《中国史研究》、《清史论丛》、《清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