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4460529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599
- 出版时间:2008-03-01
- 条形码:9787544605298 ; 978-7-5446-0529-8
节选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在传播学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与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
文化学以及社会学等相互交叉而发展起来的学科。其实,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古已有之,
但是真正将文化交流进行理论研究进而发展成“跨文化交际学”,还只是近四五十年间
的事情。想要深入探究这门学科,我们首先要了解它的起源。
20世纪60年代是信息技术和交通技术高度发展的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空间
距离大大缩短,各种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但是空间距离的缩小并不意味着人们之
间的文化距离或是心理距离可以瞬间缩短。与之相反的是,人们不能再用旧有的文化
观念和思维方式来理解和解释日新月异的世界里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同时,文化差异
滋生众多的交际失误、矛盾和冲突,反而使人们的心理距离加大。矛盾和冲突的背后
不仅仅是利益或者领土的争夺,也不仅仅是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分歧,而更多的是文化
和价值观念上的巨大隔阂——正是这些隔阂使“地球村”中的人们虽然身在“咫尺”
之间,却有如隔天涯之感。
美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种族的国家自然而然成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兴起之地,
其中以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T.Hall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
了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现在学界也一致将他的著作The Silent Language(Anchor Books,
1959)当作是这一学科的奠基之作。
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学者们把研究重点逐渐从对比和分析不同文化交
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中的差异转到研究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动态多变的过程中去。以此为基点,William B.Gudykunst等一批学
者建构了动态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理论的突破带来了学科的快速发展,跨文化交际研
究所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多,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研究方法日益科学。学科的发展引
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空前广泛的关注,跨文化交际学被引进大学课堂,相关的研究学会
和专业学刊相继出现,各种国际学术研讨会也定期举行。现在只要在网上简单查询一
下相关书目,我们就会发现此类专著多达几百种,在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更是不胜枚举。
William B.Gudykunst曾在其著作Cross-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age
Publications,2003)一书中总结了15种不同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理论研究和探索上的
巨大进步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发展日臻成熟。
进入新世纪,“地球村”每个角落的每个公民都不同程度地被卷入了经济一体化
和全球化的浪潮。同时,人们清楚地意识到全球化不等于一元化。在多元文化并存的
时代中,个人之间、社会全体之间、民族之间乃至国家之间,无不存在着文化差异甚
至文化沟壑。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缩短文化距离,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
成为新时代的迫切需求。由此,我们不难预见到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在21世纪被逐步推
向高潮。
在关注国际学科发展趋势的同时,让我们把目光转向中国。虽然我国历史上早有
注重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社会研究的传统,但是现代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在我国的起步
还要追溯至上世纪的80年代。当时,随着国内学界对于语言学和文化研究的不断重视,
在“文化热”和“反思热”的影响下,语言研究人文化成为新的热点,这无疑为跨文
化交际研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扩大了国际间的学术交往,外语界的学者和
教师成为国内首先接触到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一批人,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这一学科
的研究主力。我们可以这么说:上世纪80年代是跨文化交际学诞生、成长和发展的关
键十年。一方面,海外归来的学者把西方有关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方法和教学实践
介绍和引进到中国;另一方面,国内研究者在学习和借鉴的同时,在继承前人成果的
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多方位、多角度地探索和开发我国跨文化交际的学科处延,
开创了初步繁荣的研究局面。
外语教师和对外汉语教师是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的主力军。他们在教学的过
程中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成为外语教育的重要内容,外语教学必须与文
化相结合。在上世纪80年代末,国内一部分外语院校首先推出了跨文化交际学课程。
时至今日,我国已有几十所大学的外语系开设了这门课程。
1995年,首届中国跨文化交际国际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
和地区的几百名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与探讨。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也在这次会议中
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跨文化交际研究在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纪元。自学会成立以来,
已定期组织了6次国际研讨会。同时,有些院校也多次组织大型研讨会,广泛开展国
内不同地区间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跨文化交际研究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
广大教师、语言学者们兼收并蓄,著书立说,撰写论文,编写教材。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出版的专著和教材多达几十本,发表的论文也有2000篇以上。他们研究和探讨的
内容丰富多样,涵盖范围广泛;有些学者和教师的研究更是对西方学者的某些理论提
出质疑,提出了自己的视角独特的观点。
由于学科性质所决定,跨文化交际研究比其他学科更需要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实
际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已成为国际大家庭的一部分,并为推动跨文化交际研究
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们的研究会中有不少教师学者同时也是国际
学会会员,他们或在国际学会组织和国际学刊中承担重要工作,或是经常受邀参加在
海外举行的学术会议,在会上交流论文。不少论文受到国际学界的好评,并在国际学
刊上发表。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学者也在国外出版他们的专著,传播中国在这一领
域的研究成果。
回顾这20余年的学科发展,我们也应清楚地意识到前进路上存在着的诸多问题。
首先,在理论研究方面,正如王宗炎先生所指出的“收集采购之功多,提炼转化之功
少”,我们还没有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理论。william B.Gudykunst教授也曾指出
亚洲学者需要创建适合自己文化的交际理论。只有学习和借鉴而没有发展和改造,没
有结合自己文化特点的理论,是不可能把跨文化交际研究建成一门适合中国国情的学
科的。其次,由于理论指导不足,我们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化对比方面,对动态多变的
交际过程的研究和探讨不够,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尚需要更多的探索和拓展,这
些都影响了我们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在新的世纪,我们需要进一步开阔视野,发展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推动此领
域的学科建设,加强此领域的教学和教材建设,以满足广大教师、研究生以及各方面
读者的需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于推动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考虑,决定推出“外
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丛书既引进国外权威力作,也出版我国学者的著述,还有中外
专家的合力之作。我国读者可以通过这套丛书学习和借鉴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的
真知灼见,在领略我国学者和专家的新思维和新成果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各种文化交
流的结晶。我们相信“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对于今后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将
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此,我们代表丛书编委会对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
持表示诚挚的谢意。
胡文仲
北京外国语大学
贾玉新
哈尔滨工业大学
 
作者简介
p> 吉尔特‘霍夫斯坦德(Geert Hofstede)教授是国际社会科学
刊物索引(SSCI)前百位*常被引用的作者之一,本书即是他的代
表作。本书的**版于1980年推出,旋即成为国际跨文化交际研
究的畅销经典著作,其中提出的理论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
的应用。
本次引进的是第二版。作者通过在五个文化维度上的对比和
研究提出,人们的“心智程序”形成于童年,受到家庭影响,并
在各种组织体制中得到强化。这些心智程序的内核就是国家文化
的构成成分,人们思想行为中的不同价值观就是受到这些成分的
主导。在第二版中,作者引入大量全新的文献资料,深入研究了存
在
-
我所不理解的生活-纪念珍藏版
¥10.5¥29.8 -
社会主义及其文化
¥15.4¥38.5 -
经典常谈
¥7.6¥14.8 -
中国馔馐谭
¥10.9¥23.0 -
中国古代官制
¥11.8¥25.0 -
被颠覆的文明-我们怎么会落到这一步-(升级版)
¥13.6¥42.0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8.5¥25.0 -
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梁晓声解读中国人文化心理的重磅新作
¥18.1¥39.8 -
茶经(黑白版)
¥11.1¥48.0 -
经典常谈
¥13.7¥39.8 -
大家小书:苏辛词说
¥12.2¥26.0 -
国学入门
¥15.4¥48.0 -
瓷都拾遗-景德镇瓷业习俗
¥13.5¥30.0 -
替时代写生·日记里的胡适(八品)
¥13.5¥39.0 -
瓢箪鲶闲话
¥10.7¥36.0 -
年轻人的国文课(八品)
¥28.3¥59.0 -
柏杨杂文精选集-吓人的国粹教育
¥9.9¥24.0 -
寻味中国
¥15.1¥38.0 -
知识分子的幽灵
¥20.5¥39.8 -
徐志摩和新月诗人-摇晃的梦想-侧看民国
¥13.5¥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