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282233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04
  • 出版时间:2008-04-01
  • 条形码:9787562822332 ; 978-7-5628-2233-2

本书特色

本书的各个篇章围绕案主一社工关系这一模型来组织。 全书共分四个部分: **部分主要介绍社会框架,它呈现了一系列理解和界定残疾的理论模型,阐述了美国的残疾人服务史,考察了残疾人权利运动和影响残疾人的法律条款和法案,并提供了能够描述美国残疾人基本情况的人口统计学数据,主要是有关功能缺陷、年龄、性别、职业等参数。 第二部分关注的是个体,阐述了多个关于残疾和自我认同的理论。 第三部分主要讲述的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特有的专业技能。 第四部分首先将残疾人的资源分为政府部门所提供的资源和民间部门所提供的资源两大类,然后通过举例的形式阐述了政府部门和民间部门各自的特殊计划、组织和服务。此外,第四部分还考察了满足残疾人特殊需要的政府/民间交叉职能。 阅读本书,能扩大读者的生态系统观视野,提高读者的具体入微的实务技能。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理解残疾的社会框架、理解残疾的个体框架、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实务技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资源和支持网络。本书既有理论的铺垫,也有实务技能的洋尽讲解;既有残疾人社会工作,实务的微观剖析,也有中观方法和宏现方法的把握;既强调对实务人员操作技能的训练,也重视实务人员对资源和支持网络的熟悉。相信选择本书的读者会有两方面的收获:一为生态系统观的视野,二为具体入微的实务技能。

目录

前言
导论
**部分 社会框架
 **章 理论框架
 第二章 美国残疾人服务发展史
 第三章 美国的残疾人权利运动
 第四章 残疾人立法和《美国残疾人法》
 第五章 残疾人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第二部分 个体框架
 第六章 残疾和自我认同的发展
 第七章 残疾的分类系统
 第八章 理解残疾人的体验:发作、历程和结果
 第九章 理解残疾人的体验:容忍无能和刻板印象
第三部分 社会工作实务技能
 第十章 利用案主的优势和社工的技能优化沟通
 第十一章 信任和关系的建立
 第十二章 对个体和社区的评估
 第十三章 实务模型:残疾人的个案社会工作
 第十四章 实务模型:残疾人的社区社会工作
 第十五章 实务模型:残疾人的社会和政治运动
第四部分 残疾人的资源和支持网络
 第十六章 政府部门的资源网络和服务概述
 第十七章 民间部门的资源网络和服务概述
 第十八章 政府和民间部门在卫生保健方面的职能
 第十九章 政府和民间部门在住房和个人护理方面的职能
 第二十章 政府和民间部门在就业与收入支持中的职能
 第二十一章 残疾人的社会支持和娱乐网络
 第二十二章 灵活性、无障碍性和适应性技术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理论框架
是什么导致了个体的残疾?在满足残疾人的需要方面社会该承担怎样的责任?谁应该承担这一责任?要回答关于残疾的诸如此类的基本问题,先来了解一下西方用于理解残疾的理论框架是非常重要的。残疾的理论模型或结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框架,它有助于我们理解残疾的可能因果关系,并为残疾确定可能的责任人。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曾经在西方文明中出现过的理解残疾的重要理论模型。
残疾模(disability model)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个体模型和社会模型。
残疾的个体模型将残疾界定为残疾者的个人问题。个体模型背后隐含的假设是,残疾是残疾人个人的事情,与社会无关。因此,原因、过失和责任都只能是个人的。大多数古老的残疾模型都用这一个体归因模型来对残疾展开讨论。在大多数有史可查的历史阶段,个体模型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和行动的框架。哪怕在当前社会,尽管新的残疾模型为人们提供了理解残疾的新方式,但不管是残疾人还是非残疾人,常常还会采用个体模型的方式来思考残疾的问题、原因和责任。当一个人说:“我究竟干了什么呀,要遭此报应?”“这种事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呢?”他(她)其实就是在用个体模型进行思考。
相反,社会模型将残疾归咎于环境,这一环境由各种不同的事物组成,如自然环境、人造环境、社会的价值观、社会机构、人(包括社会群体和公众人物)和残疾文化。与上述将残疾归咎于个人问题的观点不同的是,社会模型将残疾人看做是一个群体,根据他们的价值和人们对残疾人的看法,这一群体被看做“另类”(others)和/或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残疾的社会模型在20世纪居于主导地位。这些模型植根于这样一种观念:并非个体患有残疾,而是社会本身制造了残疾。社会模型认为,就人的本质特征而言,人与人之间肯定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但是,一旦社会试图将这些差异加以建构时,这种差异就会变成问题和残疾。人类从个体模型向社会模型的转变在*近的法律(如《美国残疾人法》)和政策中就有所反映。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