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从协和万邦”到建设和谐世界(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底蕴与现实追求)
读者评分
5分

包邮从”从协和万邦”到建设和谐世界(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底蕴与现实追求)

1星价 ¥18.3 (7.3折)
2星价¥18.3 定价¥25.0
商品评论(4条)
bin***(一星用户)

希望能在《百家讲坛》中看到讲解

作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人钦佩和高兴,希望能在《百家讲坛》中看到讲解

2008-07-20 12:34:54
0 0
qiu***(一星用户)

标题:“以和为灵魂的国度”是不会威胁世界的读杨发喜博士专著《从“协和万邦”到建设和谐世界》

读了贵网上书店推出的《从协和万邦到建设和谐世界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底蕴与现实追求》很受震撼,在奥运日益临近之时建议向中外读者力荐此书,对树立中国这个新兴强国形象,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以下是我阅读此后所作的书评。 <BR>&nbsp&nbsp&nbsp&nbsp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使中国崛起成为一个令世界惊叹的新兴强国,崛起后的中国将给世界带来什么?有人欢呼,有人怀疑,有人担忧,甚至有人惶惶不可终日。最近,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中共中央求是杂志社杨发喜博士学术专著《从“协和万邦”到建设和谐世界》,深入阐述了中国政府关于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国际社会一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绝不是为了忽悠国际社会,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传统根据的。 <BR>&nbsp&nbsp&nbsp&nbsp本书以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为线索,以长城的修建、科举制度、“杯洒释兵权”、外交史上的朝贡制度以及近代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等历史实践为个案,具体分析了中国人尚德不尚武、协和万邦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如何贯彻于中国人的政治、军事、外交古代历史实践中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等外交实践为标志,证明尚德不尚武、协和万邦的传统,确实是经过历史检验的中国人对世界和平始终如一的追求精神和行为准则。 <BR>&nbsp&nbsp&nbsp&nbsp两位德高望重的中国杰出外交家:一位是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理事长、上海合作组织首任秘书长、外交部前副部长、中国前驻俄罗斯大使张德广先生;一位是外交部前副部长、前中共中央外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华秋先生均在百忙中审阅了书稿,一位为本书撰写了序言,一位题写了书名。 此外,中国前驻日大使、外交部前副部长、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王毅主任在百忙中也对本书给予了推介。 <BR>&nbsp&nbsp&nbsp&nbsp 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理事长梁守德为此书作序时指出,本书有史有论,从根本上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今后走向的普遍关切,回击了形形式式的“中国威胁论”。他认为“此书为海内外破译中国“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密码提供了启发性思考,在国际政治研究中突出了中国思维的主体性,具有开创性的学术意义,是值得所有想深入了解中国外交战略精髓的外国外交官和学者们认真一读的一本好书。 <BR>&nbsp&nbsp&nbsp&nbsp

2008-07-16 16:05:00
2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07100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大32开
  • 页数:328
  • 出版时间:2008-06-01
  • 条形码:9787010071008 ; 978-7-01-007100-8

本书特色

和谐世界是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它传承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厚底蕴,它的提出全面启动了中国建设软实力的进程,任何一个世界强国地位的确立,不仅仅需要硬实力,也需要具备相应的软实力。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要下气力进一步增强软实力的新阶段,或者说到了一个下力气来发掘我们软实力巨大潜力的新阶段。
            ——王毅(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
本书运用丰富的历史资料,深入阐述了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科学继承和发扬,有史有论,是在国际政治领域建设中国思维主体性的可贵尝试,它从根本上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今后走向的普遍关切。是值得所有想深入了解中国外交战略精髓的外国外交官和学者们认真一读的一本好书。
           ——粱守德(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理事长)
要敢与西方展开政治观念竞争,如果没有竞争的自信和勇气,我们的文明没有前途。当然竞争并不代表就是完全对立而不要相互借鉴,更不是发动意识形态的冷战。要实事求是地总结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生存方式,给出关于“中国道路”或者“中国模式”的让知识界信服的阐述和理论解释。这无论对于中国自身发展,还是全人类共同发展都是极为有益的。
           ——潘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内容简介

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这种精神特征表现在外交行动上就是以尚德不尚武为价值取向的“协和万邦”的历史传统。本书以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为线索,以长城、科举制度、“杯酒释兵权”、外交上的朝贡制度以及近代洋务运动等历史实践为个案,具体分析了“协和万邦”是如何贯彻于中国人的政治、军事、外交历史实践中的,从而指出它确实是有实践基础的历史传统。
“协和万邦”历史传统对当代中国和平外交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以及建国以来中国对诸多外交事件的处理过程为例证明了中国人的“协和万邦”传统是经过历史发展考验的。*后,本书深入阐述了建设和谐世界的历史传统、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从而为海内外破译中国“和为贵”、“和而不同”文化密码提供启发性思考。

目录

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代序言)
国际政治研究需要突出中国思维的主体性(序二)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西方理论的困境
三、本书的基本观点
**章 中国尚德不尚武思想观念的形成
 **节 概念:中国尚德不尚武思想
 第二节 缘起:禅让制与周公制礼
一、禅让制及传说
二、周公制礼及其影响
第三节 挑战:春秋无义战与秦的统一
一、春秋无义战
二、秦朝的统一及其原因
 第四节 发展:暴秦覆亡与儒术独尊
一、秦朝的覆亡及其教训
二、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的确立
第二章 中国尚德不尚武思想的历史实践
 **节 长城与无兵的文化
一、长城与中国防御性政策
二、无兵的文化
 第二节 科举制度与“杯酒释兵权”
一、科举制度
二、“杯酒释兵权”的含义和影响
 第三节 协和万邦与朝贡制度
一、协和万邦
二、朝贡制度的理论与现实
 第四节 洋务运动与中体西用
一、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
二、洋务运动的经过及评价
三、关于“中体西用”的思考
第三章 尚德不尚武历史传统与中国当代和平外交(上)
**节 抗美援朝与保家卫国
一、新中国受到美国的侵略和威胁
二、中国和平外交努力归于无效
三、抗美援朝决策的道义基础
四、中国民族牺牲精神赢得了巨大的
国际威望
 第二节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尚德不尚武
第四章 尚德不尚武历史传统与中国当代和平外交(下)
第五章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这种精神特征表现在外交行动上就是以尚德不尚武为价值取向的协和万邦的历史传统。本书以中国华民族历史发展为线索,以长城、科学制度、杯酒释兵权、外交上的朝贡制度以及近代产务运动等历史实践为个案,具体分析了协和万邦是如何贯彻于中国人的政治、军事、外交历史实践中的,从而指出它确实是有实践基础的历史传统。
协和万邦历史传统对当代中国和平外交同样产生了深运的影响。本书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以及建国以来中国对诸多外交事件的处理过程为例证明了中国人的协和万传统是经过历史发展考验的。*后,本书深入阐述了建设和谐世界的历史传统,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从而为海内外破译中国和为贵、和而不同文化密码提供启发性思考。

作者简介

杨发喜,963年12月生,江苏淮阴人。1980-1984年就读于苏州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9-199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硕士研究生班;1995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998年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共中央主办《求是》杂志国际编辑部副主任。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国际和平与安全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河南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国际政治、中国外交理论与政策研究。曾参与多部书稿写作和重点课题研究,并在国内重要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