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证券市场波动

包邮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证券市场波动

1星价 ¥12.6 (7.9折)
2星价¥12.5 定价¥1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420226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86
  • 出版时间:2008-06-01
  • 条形码:9787564202262 ; 978-7-5642-0226-2

本书特色

在“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思想的主导下,我国的机构投资者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机构投资者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发挥稳定证券市场的功能,相反,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机构投资者,尤其是证券投资基金加剧了证券市场的波动水平。 传统的理论认为,机构投资者具有比较强的研发力量和信息优势,相对于中小投资者,他们更加具有理性。当股票价格出现价值低估时,具有信息优势的机构投资者便会及时发现这种股票的投资机会进而买进;相反,当股票价格出现价值高估时,机构投资者会抛售这些被高估的股票。这样,投资机构能够及时地发现市场的非理性,采取相反的交易,纠正错误定价,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证券市场的波动水平。而近年来的大多数观点认为,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共同基金的投资行为不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由于羊群效应,正反馈效应和价格压力的存在,机构投资者的大规模证券投资行为会增大证券市场的波动水平。 等潮水退后,我们才知道谁在裸泳。 ——Warren Buffett

内容简介

机构投资者对一个国家的证券市场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当今世界各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证券市场与直接投资者之间的中介机构。从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现状来看,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其投资行为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为了改善投资者结构,健全证券市场功能,我国有关政府部门一直致力于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初提出了“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战略构想,有力地促进了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发展。在这一思路的主导下,我国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然而,我国的机构投资者无论在运作机制上、规模上还是结构上,都同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被寄予厚望的机构投资者在我国并没有起到稳定证券市场、引导理性的投资理念的作用。即使在国外,关于机构投资者是否能稳定证券价格波动也存在着广泛的争议。 《金融前沿论丛: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证券市场波动》在考察国内外机构投资者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机构投资者的运作机理及其行为特征,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探讨了中国机构投资者的行为与证券市场波动之间的相互的关系,对于全面认识各种不同的机构投资者的经济作用具有十分有价值的参考作用。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金融前沿论丛: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证券市场波动》从投资者结构入手,分析中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瓶颈与其非均衡性的危害,深层次探讨了优化机构投资者结构、品种创新、健全风险防范制度等问题。

目录

内容提要 **章 导论**节 问题的提出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三节 关键概念的界定第四节 文献综述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 第二章 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及现状分析**节 国外机构投资者的发展脉络及其现状第二节 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发展脉络及其现状第三章 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分析**节 委托一代理问题的经济学分析第二节 机构投资者的委托一代理问题第三节 机构投资者的一般特征分析第四节 机构投资者的个性特征分析第四章 机构投资者的理性与证券市场波动**节 证券市场效率、理性预期与机构投资者行为第二节 有限理性、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证券市场波动第三节 机构投资者的波动择时能力分析第五章 机构投资者行为对证券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分析**节 波动加剧说第二节 波动稳定说第三节 波动无关说第四节 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对证券市场波动的影响第五节 机构投资者的正反馈交易对证券市场波动的影响第六节 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证券市场波动:一个理论模型第七节 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证券市场波动:实证检验 第六章 中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制度约束与路径选择**节 中国机构投资者的结构失衡及其原因第二节 中国投资基金制度的缺陷第三节 制约我国机构投资者发展的外部环境第四节 中国机构投资者发展的路径选择参考文献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李胜利,1977年2月出生,山东菏泽市人,2006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在《财经研究》、《证券市场导报》、《上海证券报》等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获中国证券业协会科研课题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现任职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