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中国道家道教教育思想史(先秦至隋唐卷)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09703151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999
- 出版时间:2008-09-01
- 条形码:9787509703151 ; 978-7-5097-0315-1
内容简介
《中国道家道教教育思想史》对先秦至隋唐时期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道家道教教育思想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对21位人物和27篇经籍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科学,对其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健康养生教育、医学教育、科技教育以及尊师重教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总结,彰显了道家道教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独特成就及对中国古代教育的贡献。 正确教人,聪明做人,宇宙大智慧,生命大彻悟,尽现其中。
目录
**章 先秦至秦汉之际道家思想的发展
第二章 老子的教育思想
**节 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主张
第二节 论教师
第三节 教学过程
第四节 教学原则
第五节 品德和人格教育
第三章 《文子》的教育思想
**节 论“道”与“无为”
第二节 教育目的和教育作用
第三节 教育内容和方法
第四节 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思想
第五节 道德教育思想
第六节 学习思想
第四章 庄子的教育思想
**节 著书立说启迪后人
第二节 与物有宜培养真人
第三节 识道学道养神缮性
第四节 顺任自然以恬养知
第五章 黄老道家的教育思想
**节 《黄帝四经》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慎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管子》的黄老道家教育思想
第四节 《鹖冠子》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吕氏春秋》的教育思想
第六节 先秦黄老道家教育思想评价
第二编 两汉时期道家道教的教育思想
**章 两汉时期道家思想的发展
第二章 《淮南子》的教育思想
**节 教育作用和教育目标
第二节 教学思想
第三节 道德教育思想
第四节 人才观与胎教思想
第三章 《老子河上公注》的教育思想
**节 教育目的
第二节 教育内容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四节 道德教育思想
第五节 学习思想
第六节 养生教育思想
第四章 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产生与发展
第五章 《太平经》的教育思想
**节 教育作用
第二节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第三节 教学思想
第四节 道德教育思想
第六章 《老子想尔注》的教育思想
**节 教育目的和对象
第二节 以“道”为核心的教育内容
第三节 社会教化思想
第四节 师道理论
第七章 《周易参同契》的教育思想
**节 培养“真人”的教育目的
第二节 “强己益身”的体育思想
第三节 科技教育思想
第三编 魏晋时期道家道教的教育思想
**章 魏晋时期道家道教思想的发展
第二章 《西升经》的教育思想
**节 教育作用和对象
第二节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第三节 师道观
第四节 教学思想
第五节 道德教育思想
第六节 养生教育
第三章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的教育思想
**节 “气为人之本真”的修炼思想
第二节 道德教育思想
第三节 修行和学习方法
第四章 《赤松子中诫经》的教育思想
**节 教育目的和趋善去恶的善恶观
第二节 教育内容和德才兼备的人才观
第三节 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第五章 《列子》的教育思想
**节 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第二节 豁达的人生观教育
第六章 《黄庭经》的养生教育思想
**节 养生教育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养生教育的医学基础
第三节 养生教育范畴论
第四节 养生教育方法论
第七章 葛洪的教育思想
**节 生平和道教教育活动
第二节 培养“上士”的教育目的
第三节 以道为主,兼采各家的教育内容
第四节 论学习
第五节 人才观
第六节 德育思想
第七节 教师与学生
第八节 体育
第八章 《灵宝度人经》的教育思想
**节 《灵宝度人经》的创作者与创作时间
第二节 《灵宝度人经》出现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节 《灵宝度人经》的内容简介
第四节 教育目的
第五节 教育对象与层次培养目标
第六节 教育内容
第七节 教育教学方法
第四编 南北朝时期道家道教的教育思想
**章 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
第二章 《太上洞渊神咒经》的教育思想
**节 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宗教、哲学基础
第二节 教育对象与教育目标
第三节 教育内容
第四节 教师与学生
第五节 教学思想
第六节 道德教育观
第三章 《太上灵宝元阳妙经》的教育思想
**节 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哲学基础
第二节 教育作用和对象
第三节 教育目的
第四节 教育内容
第五节 教师与学生
第六节 教学思想和学习思想
第七节 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
第八节 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第四章 《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的教育思想
**节 学习思想
第二节 道德教育思想
第三节 教育管理思想
第五章 《三天内解经》的教育思想
**节 教育思想的社会背景与哲学基础
第二节 教育作用
第三节 教育目的与对象
第四节 教育内容
第五节 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六节 道德教育
第七节 养生教育
第六章 《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的教育思想
**节 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教育对象
第三节 教育目的
第四节 道德教育的内容
第五节 道德教育的方法
第七章 寇谦之的教育思想
**节 教育作用
第二节 教育内容
第三节 教学方法
第四节 其他教育思想
第八章 陆修静的道教教育思想
**节 教育对象
第二节 教育目的
第三节 教育内容
第四节 教育方法
第九章 《洞玄灵宝五感文》的教学思想
**节 教学内容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第三节 学习的原则和方法
第十章 陶弘景的教育思想
**节 生平及著述
第二节 教育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 教育的培养目标
第四节 教育内容
第五节 教学思想
第六节 学习思想
第七节 养生教育思想
第八节 道德修养思想
第九节 教育思想的特点
第十一章 《洞真太上太霄琅书》的教育思想
**节 教育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教育目的
第三节 教育内容
第四节 学习思想
第五节 师道观
第十二章 《黄帝阴符经》的环保教育思想
**节 环保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环保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五编 隋唐时期道家道教的教育思想
**章 隋唐时期道教教育的兴盛及其原因
**节 隋唐道教教育的兴盛
第二节 隋唐道教教育兴盛的原因
第二章 孙思邈的医学教育思想
**节 医学哲学观点
第二节 医师应具备的素质
第三节 医疗原则
第四节 妇人小儿专论
第五节 关于养性
第三章 潘师正的教育思想
**节 道性论与人性论
第二节 教育目的及教育过程
第三节 学习方法
第四章 隋唐时期重玄学的教育思潮
**节 重玄学教育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重玄学教育思潮的哲学基础
第五章 《无上内秘真藏经》的教育思想
**节 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教育的培养目标
第三节 教育的对象及作用
第四节 教学思想
第五节 学习思想
第六章 《本际经?付嘱品》的教育思想
**节 教育哲学思想
第二节 师友观
第三节 学习与环境的关系
第四节 教学观
附:《太玄真一本际妙经》的教育思想
**节 “弘道利物”的教育目标
第二节 “十二法印”的学习原则和标准
第三节 “十行法”的修习内容
第四节 教育方法
第七章 成玄英的教育思想
**节 人之“自然正性”
第二节 反对仁义礼教
第三节 理想人格
第四节 “任其自然”、“因性而治”的教育观
第五节 论修心
第八章 李荣的教育思想
**节 “道”与“人”的关系
第二节 “导之以归虚静”的修道原则
第三节 “顺理而习、依教而行”的修道途径
第四节 关于理世治国
第九章 王玄览的教育思想
**节 “可道”与“常道”
第二节 道与众生的关系
第三节 论修道途径
第十章 《道教义枢》的教育思想
**节 教育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教育目的、对象和培养目标
第三节 教育途径
第四节 教学思想
第五节 德育思想
第六节 对《道教义枢》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
第十一章 司马承祯的教育思想
**节 生平及著述
第二节 教育目的、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
第三节 教育途径
第四节 道德教育
第五节 养生教育
第六节 教学原则和方法
第七节 司马承祯教育思想的特点和价值
第十二章 张万福的教育思想
**节 教育作用
第二节 教育内容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四节 学道之法
第五节 养生教育
第十三章 《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的德育思想
**节 德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第二节 德育内容
第三节 德育原则和方法
第四节 学习原则和方法
第十四章 吴筠的教育思想
**节 生平与著作
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和教育的内容
第三节 教育对象、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
第四节 学习修炼的思想
第十五章 杜光庭的教育思想
**节 教育功能
第二节 教育目的
第三节 教育对象
第四节 教育内容
第五节 论教学
第十六章 吕洞宾面向平民的神仙教育思想
**节 吕洞宾其人
第二节 神仙教育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神仙教育的内容
第四节 神仙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第十七章 《无能子》的教育思想
**节 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教育目的
第三节 教育内容
第四节 教育原则与方法
第十八章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的教育思想
**节 教育目的
第二节 教育对象
第三节 教育内容
第四节 修道方法
第十九章 《太上太清天童护命妙经》的教育思想
**节 社会政治背景
第二节 教育作用
第三节 教育内容
第四节 教学原则及方法
后记
节选
第二章 老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教学过程
一 观
道性恍惚幽隐,难以探寻,但它却作用在人世社会中的各种事物上,显现出许多可以为人觉察和效法的特性。因此,认识“道”的**步就是要观察事物的表象,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事实上,老子对于天道无为的认识也是在观察自然界的运行中总结出的。他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①老子就是用这种“观”的方法得知天下情况的。天下万物,纷纭繁杂,若非览照通观,难以得其真相。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0”②老子依仗静观、细观,切实深入地从蓬勃生长的万物中观出了循环往复的运作规律。而且,他常从天地的本始“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万物的根源“有”中去观照道的光明。即“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③的“双观”的学习方法。事实上,也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避免由于局于一囿、蔽于一曲而导致错误。可见,观是探明道的规律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者首先要让受教者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奠定学习的基础。
二 明
通过观要达到三种“明”的境界,达到能透过事物的表象把握住其隐秘微妙的运行法则的程度。
(一)见小日明
能察见细微的叫“明”。道体现于万物,隐奥难寻,恍惚幽深,然而“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④,道往往于细微处显露端倪。因而人们在观察时,要细致入微,分综缕析,方能把握住微妙的事理。达到这个水平,就叫明。
(二)自知日明
能认清自我的叫‘‘明”。人总是易于知人,难于知己。时常会主观臆断,固执己见。……
作者简介
陈德安,1939年生,江苏如皋人。1965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中国教育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山西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史研究》常务副主编、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理事、孔子文化全球传播委员会顾问、台湾中华儒学青年会顾问。主持了全国教育教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主编的《道家道教教育研究》获教育部“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发表论文50余篇,诗作130多首,合著10余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二等奖,获“山西省优秀教师”、“山西省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山西省师德标兵”、“山西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模范干部”等荣誉称号。
-
我的哲学之师叔本华
¥13.5¥39.0 -
了凡四训
¥21.1¥49.0 -
中国哲学十讲
¥15.9¥49.8 -
伦理学与经济学
¥8.2¥20.0 -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升级图解版
¥13.0¥46.0 -
谈修养
¥7.0¥20.0 -
哲学家的狗:一本让人捧腹大笑的超萌醒脑哲学书
¥16.9¥49.8 -
周易相学精粹
¥14.7¥42.9 -
传习录
¥12.6¥55.0 -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美学十五讲(第二版)
¥14.5¥45.0 -
简单的逻辑学:逻辑学入门很简单
¥8.6¥36.0 -
沉思录
¥8.7¥18.0 -
好的孤独
¥12.5¥36.0 -
创造进化论
¥14.5¥45.0 -
神仙、动物与人类社会:谷种神话概述
¥24.4¥78.0 -
那些思想大师们-细说民国大文人-白金增订版
¥19.0¥60.0 -
王阳明心学的智慧
¥10.0¥36.0 -
庄子的处世哲学-玄妙人生三昧
¥5.7¥14.0 -
现象学与家园学-塞普现象学研究文选
¥16.1¥42.0 -
一种人生观
¥28.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