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0673941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87
- 出版时间:2008-09-01
- 条形码:9787506739412 ; 978-7-5067-3941-2
目录
口腔溃疡
一、伏天敷贴 宣泄腠理/2
二、丹参穴注 祛瘀止痛/3
三、化脓灸疗 通腑降热/4
四、火针点刺 外敷涌泉/5
五、点刺外敷 祛腐生新/6
六、穴位敷贴 平调阴阳 /6
七、穴位注射 审证选药/7
八、分型取穴 药穴协同 /9
九、穴位埋线 调和气血/11
十、天容穴注 清热解毒/12
十一、水针中药 扶正祛邪/12
十二、辨证点刺 泻热凉血/13
十三、耳根刺血 通泻腑热/14
十四、耳尖放血 表里兼顾/15
十五、耳穴贴压 调整脏腑/15
十六、地仓透刺 清泻火热/16
十七、调理经脉 升降归序/17
十八、筑宾针刺 弓l火归元/18
十九、循经针刺 清心泻脾/18
二十、针刺分序 终灸神阙 /19
二十一、针药并用 滋阴降火/21
二十二、辨证施治针药并用/22
二十三、四缝点刺 中药疏肝/24
二十四、奇穴放血整体调节/24
呕 吐
一、独取内关 穴注止呕/30
二、内关一合谷一足三里 通降胃气/30
三、取特定穴平冲降逆/31
四、上下配穴 降逆止呕/32
五、穴位注射持久效速/32
六、吴萸穴敷 降寒导气/33
七、敷脐疗法 开泄肝气/35
八、埋线耳压 和中止呕/35
九、穴敷穴注 降逆止呕/36
十、刺络活血 开窍止吐/37
十一、艾灸三里扶正培本/38
十二、针止吐穴 调理气机/39
十三、耳穴穴注 调节脏腑/40
十四、耳穴按压镇静安神/40
十五、穴注针刺理气止逆/4l
十六、针刺封闭 心理疏导/42
十七、电针疗法平冲降逆/43
十八、内关一合谷震颤行针/43
十九、针刺二内 理气降逆/44
二十、平旦施术泻浊降逆/45
二十一、中魁针灸标本兼治/46
二十二、针药合用 降逆止呕/47
二十三、老十针法 降逆止呕/48
泄 泻
一、辨证施灸平调脏腑/52
二、脐中四边 灸以健脾/53
三、腹泻穴注 增强疗效/54
四、针刺为主 气至有效/54
五、证分二型 针灸并用 /55
六、.药线点灸健脾止泻/57
七、三里穴注 标本同治/58
八、叩刺拔罐 升清降浊/59
九、药物脐疗燥湿健脾/60
十、董氏奇穴 针罐并用 /61
十一、俞募配穴 健脾助阳/61
十二、迎随补泻 治标固本/62
十三、上下配穴 配以灌肠/62
十四、艾绒点灸 燥湿健脾/63
十五、温针埋针分清泌浊/64
十六、轻刺重灸 振阳健脾/65
十七、温针走罐 补火生土/66
十八、针罐中药健脾止泻/67
十九、针刺艾灸调补脾胃/68
二十、前后配穴 通调脏腑/69
痔 疮
一、痔点艾灸 消瘀祛滞/75
二、由针施治 活血化瘀/76
三、火针粹刺 行气通经/77
四、龈交刺血下病上取/78
五、次骼为主 化瘀定痛/78
六、龈交穴注 凉血止血/79
七、挑刺拔罐 消肿止痛/80
八、挑刺中药 清热通络/81
九、远道针刺 活血止痛/82
十、温针熏洗 消肿散结/83
便 秘
一、针药并用 调理阴阳/86
二、针药同施培元通络/87
三、耳压针刺 调节肠腑/89
四、耳压穴敷 调节阴阳 /90
五、针刺并用 疏通腑气/91
六、天枢深刺 通腑行气/91
七、温针任脉温通经脉/92
八、前后配穴 疏通腑气/93
九、针刺背俞补虚扶正/93
十、针刺耳压 调理三焦/94
十一、针药并用 虚秘自止/95
十二、长强切挂 综合治疗/97
脱 肛
一、百会长强 上灸下针/100
二、耳穴贴压 提升中气/100
三、飞扬斜刺 益气升阳 /102
四、环中上穴 掌握针感/103
五、针刺百会 重在刮针/104
六、上下配穴 艾灸固脱/105
七、艾灸耳针 振阳生阴 /105
八、综合疗法 升举收摄/106
九、腰骶叩刺 鼓舞阳气/107
十、次醪深刺 补益下焦/108
十一、督脉为主 强刺速刺/109
十二、针药并用 补中益气/ 110
节选
《脾胃病证卷》收集整理了有关脾胃病证的临床针灸及其综合治疗方法的宝贵经验。本书编写以病证为纲,对口腔溃疡、呕吐、泄泻、痔疮、便秘、脱肛、牙痛、痢疾、胃下垂、消化不良、郁证、胃痛、食欲不振、呃逆、吐酸、便血等1 6种病证进行分述,总结多位医家的治疗特点及学术思想,内容丰富,注重实用性和科学性。
本书可作为临床针灸医师的参考书籍,也可供医学院校针灸和推拿专业的师生及科研人员学习使用。
相关资料
口腔溃疡又称溃疡性口腔炎,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由病菌或细菌所致,发病时可见唇口、舌及口腔黏膜上出现黄白色溃烂斑点,小如米粒,大如黄豆、蚕豆,疼痛如灼,痛苦不堪,常反复发病,经久不愈,给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口腔溃疡*常见的是创伤性溃疡,如残根、残冠、锐利牙尖、不良修复体、咬伤、硬物刺激等;又如复发性口疮、疱疹性口炎、手足口病、天疱疮和类天疱疮继发溃疡等口腔黏膜病引起的;还有肿瘤引起的恶性溃疡也是病因之一。口腔溃疡亦是白塞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在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或异常有关。
中医学把口腔溃疡称为“口疳”、“口疮”、“口疡”,认为本病多由心脾积热、胃火上炎、阴虚火旺、脾虚湿盛引起。多由烦劳或五志过极以及饮食不节,郁热化火,火热熏灼口舌而成,其病机的关键是郁热。 本篇收选了24篇治疗本病的文章,各位针灸医家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自己的临床针灸治验,有的采用辨证点刺疗法,有的局部与全身结合针刺,有的穴位贴敷疗法,有的采用穴位注射疗法,有的采用化脓灸疗法,均反映针灸治疗
一、伏天敷贴宣泄腠理
复发性口疮是口腔黏膜病中*常见的一种。王汉明根据中医理论尝试在伏天对诊断为复发性口疮的患者进行穴位中药敷贴疗法,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取穴:涌泉、足三里、神阙。
操作:每穴位用药量2~3g。将药物置于剪成5cm×3cm的医用胶带上粘贴于做好标记的穴位上(必要时医用纱布将其绑紧)。每次4-6h(若无明显灼热感、皮肤发红等可适当延长)。间隔治疗1次/10天。4次为1个疗程。在敷贴期间不应用其他药物。
复发性口腔溃疡以青壮年多见,病情常因失眠、疲劳或精神紧张而加剧。本病属中医口疮的范畴。临床辨证可分为虚实两种证型。实证因过食肥甘辛辣之品或情志内伤、心脾积热、火热之邪循经上炎于口而发。表现特点为灼热疼痛,伴有口干、口臭,舌红,苔黄而燥,脉数。虚证因久病过劳耗伤肾阴,继则虚火上炎于口所致。表现特点为反复发作性口疮,微痛,伴有口干,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穴位敷贴法,属于内病外治法的一种。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敷贴方中以吴茱萸、细辛为主药。吴茱萸味辛、苦,性温,功能理气燥湿,引热下行。《本草纲目》记载:“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中医文献资料也记载了使用吴茱萸末,调和后敷于足心,即能取得温中燥湿,引热下行的功效。细辛性
-
彩色图解黄帝内经
¥21.4¥68.0 -
中医入门必背歌诀
¥12.4¥38.0 -
家庭实用百科全书养生大系:中国土单方
¥27.2¥68.0 -
中医诊断全书
¥18.7¥59.0 -
经络穴位按摩大全:彩图版
¥19.6¥69.0 -
彩色图解黄帝内经
¥19.9¥49.8 -
神农本草经
¥21.7¥69.0 -
野外认采草药彩色图鉴
¥21.6¥45.0 -
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29.4¥49.8 -
彩色图解伤寒论
¥15.4¥45.0 -
刮痧拔罐针灸指南
¥23.3¥59.0 -
人体穴位随手查
¥20.4¥39.9 -
彩色图解金匮要略
¥14.5¥45.0 -
杏林传习十三经:黄帝八十一难经:难经本义 华佗中藏经
¥19.7¥48.0 -
甲状腺外科领域的争议
¥68.9¥168.0 -
医路向前巍子给中国人的救护指南
¥26.8¥68.0 -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辑)(第二版)辨症玉函 附脉诀阐微(第2版)/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9.6¥15.0 -
黄帝内经鉴赏辞典(文通版)
¥9.4¥28.0 -
感悟中医-第3版
¥19.7¥48.0 -
诊疗思维实例解析
¥14.3¥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