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6739399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02
  • 出版时间:2008-09-01
  • 条形码:9787506739399 ; 978-7-5067-3939-9

目录


痛 经
一、梅花针叩刺 祛瘀生新
二、砭石疗法 分型诊治
三、辨证施针 补虚泻实
四、次醪埋针 辨证配穴
五、针灸并用 调理冲任
六、耳垂刺血 疏通经络
七、灵龟八法 依时选穴
八、芒针达病所 穴注止疼痛
九、热针疗法 温通经络
十、主穴深刺 配穴针泻
十一、三阴交穴注 一穴调三脏
十二、针药并用 温经散寒化瘀
十三、腕踝针配局部温针
十四、温针中药 分型治疗
十五、温针灸法 暖经行气
十六、耳压配中药行气活血
十七、耳穴贴压 西药内服
十八、耳针配捏脊
十九、酒精灌耳 艾灸神阙
二十、中药内服 穴位刮痧
二十一、辨证分型 穴位注射
二十二、穴位注射 十七椎下为主
二十三、穴位贴敷穴注次骼
二十四、埋线为主 辅以温灸
二十五、艾灸地机和脾调血
二十六、艾灸列缺 温通经络
二十七、奇穴艾灸 温经通络
二十八、古方熨背散 温敷下丹田
二十九、三穴悬灸 周期疗法
三十、温通药灸 消瘀散寒
三十一、拔罐姜灸 急者治标
三十二、敷脐三方 电针经穴
三十三、痛经散敷脐
三十四、针刺姜灸 分型而治
三十五、针灸敷脐三法合用
三十六、针刺配悬灸
三十七、针推并用 泻实补虚
三十八、刺三阴交 艾灸神阙
三十九、针至阴 压耳穴
四十、中冲一三阴交 针刺止痛
四十一、针推拔罐辨证加减
四十二、经穴针灸 手法整背
四十三、针刺耳压 随证选穴
四十四、辨证分型 针药结合
四十五、“老十针”为主 随证加减

胎位不正
一、独灸至阴 仰卧抬臀
二、选仰卧屈膝位针刺辨证取穴
三、耳穴内外 对称贴药
四、白芥子压耳穴
五、单用耳穴 激光照射
六、三阴交 艾卷灸
七、针灸并用 温肾通络
八、上下配穴 针灸同施
九、独取血海 “正胎膏”敷贴

闭经
一、耳压主穴 二角一线
二、耳穴压丸 随证选穴
三、全息理论腹针疗法
四、益肾通经散 神阙敷贴
五、针刺温针悬灸辨证分型取舍
六、针刺治疗海洛因依赖性闭经
七、针药合用 疏肝活血
八、奇经辨证 单一针刺
九、针疗闭经 整体调整
十、辨证针刺 多种补泻
十一、内服中药外行针刺
十二、四穴相配补泻兼施
十三、补合谷 泻三阴交
十四、点按耳穴配耳压
十五.辩证针灸 随证补泻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一、分部按摩 辨证针刺
二、辨证取穴 耳贴
三、头针补泻 治肝为主
四、穴注体针 经前施治
五、针刺配心理疗法
六、辨证取穴 补虚泻实

子宫脱垂
一、头针额旁 芒针通电
二、任脉奇穴电针
三、辨证施针 中药益气
四、分部取穴 低频电疗
五、穴位埋线 内服中药
六、上下配穴 针用补法
七、针灸并用 升阳举陷
八、针施补法 中药益气
九、奇穴针刺 中药调补

不孕症
一、子宫穴 温针灸
二、针灸药 分期治
三、针药耳贴 辨证施治
四、分期针刺 药促排卵
五、中药针灸 补肾调经
六、针刺悬灸 调和冲任
七、祖传针法调理脏腑

妊娠恶阻
一、辨证用药合梅花针 快速点刺
二、耳穴压豆 固冲安胎
三、推拿任督膀胱 辨证针刺补泻
四、耳穴贴敷 平冲降逆
五、双取内关穴位注射
六、自制艾条悬灸
七、针刺穴注 调气和胃
八、体针为主辅刺耳穴
展开全部

节选

《妇儿病证卷》收集整理了有关妇儿病证的临床针灸及其综合治疗方法的宝贵经验。本书编写以病证为纲,对妇科病证包括痛经、胎位不正、闭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子宫脱垂、不孕症、妊娠恶阻、产后乳少、乳痈、月经不调、崩漏、更年期综合征、产后小便不通、瘢瘕、带下等1 5种病证;儿科病证中疳证、小儿惊风、遗尿、小儿麻痹后遗症、痄腮、厌食、小儿多动症、小儿脑瘫等8种病证进行分述,总结多位医家的治疗特点及学术思想,内容丰富,注重实用性和科学性。
《妇儿病证卷》可作为临床针灸医师的参考书籍,也可供医学院校针灸和推拿专业的师生及科研人员学习使用。

相关资料

痛 经
痛经指妇女在月经期前后或月经期间,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难以忍受,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的病证。本病以青年妇女为多见。
西医妇产科学将痛经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称原发性痛经或称功能性痛经,常发生于月经初潮后不久的未婚或未孕的青年妇女,且常于婚后或分娩后自行消失。由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痛经称继发性痛经,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慢性盆腔炎、肿瘤、子宫颈狭窄及阻塞等。本病常与生殖器官局部病变、精神因素和神经、内分泌因素有关。
痛经多由情志不调,肝气郁结,血行受阻;或经期受寒饮冷,坐卧湿地,冒雨涉水,寒湿之邪客于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或由脾胃素虚,或大病久病,气血虚弱,或禀赋素虚,肝肾不足,精血亏虚,加之行经后精血更虚,胞脉失养而引起痛经。有关痛经的记载,*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诸病源候论》首立“月水来腹痛候”,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所致。
该篇收录了45位针灸医家的临床治验,有的采用梅花针叩刺治疗;有的根据临床症状辨证取穴;有的独取次髂埋针;有的采用耳压或耳垂放血治疗;有的采用灵龟八法,依时开穴;有的采用芒针刺治疗;有的采用穴位贴敷;有的采用刮痧法治疗,等等。
针灸对原发性痛经有显著疗效。治疗宜从经前3-5天开始,直到月经期末。连续治疗2-3个月经周期。一般连续治疗2~4个周期能基本治愈。对继发性痛经,运用针灸疗法减轻症状后,应及时确诊原发病变,施以相应治疗。经期应避免精神刺激和过度劳累,防止受凉或过食生冷。
一、梅花针叩刺祛瘀生新.
中医学理论对血瘀证的认识,以及针对血瘀证而采用的祛瘀生新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车建丽根据其独特的理论,丰富的经验,在长期的针灸临床实践中得以验证,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取穴:膀胱俞与次髂之间。
操作:局部皮肤做常规消毒,用梅花针以腕力叩刺双侧腰骶部膀胱俞与次髂之间,以隐性出血,量逐渐增多至布满局部皮肤为度,然后用玻璃火罐叩拔出血区域,留罐15-20min。每次月经来潮前1周治疗,每天1次,7次为1个疗程。
痛经一证由气血亏虚,冲任失调,寒凝胞宫,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所致。元·朱丹溪《格致余论》言: “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本症虚实夹杂,治从祛瘀人手,以行气活血、调和冲任、温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