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能力与科技素养漫谈
读者评分
4.3分

创新能力与科技素养漫谈

1星价 ¥9.5 (2.5折)
2星价¥9.5 定价¥3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4条)
393***(三星用户)

创新能力与科技素养漫谈

创新与科技素养入门

2022-10-30 22:19:03
0 0
ztw***(三星用户)

老师的好朋友

本子好精致,特别好看,都不想用来写字

2021-08-14 09:11:26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080871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04
  • 出版时间:2008-09-01
  • 条形码:9787800808715 ; 978-7-80080-871-5

内容简介

《创新能力与科技素养漫谈》是写给广大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通俗性读物。书中围绕科技创新和科技素养的话题,引用大量的事例阐述了科技创新的时代特征,介绍了什么是创造力与创造精神,创新的心理因素,以及科技素养的自我培养,也从中引出了许多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本书可读性强,也可作为大中学生们的有益课外读物。

目录

前言 人老时,方知“授道”为重
序篇 迎接科技创新的新时代
 一、面对挑战,我能无动于衷吗?
 二、创新型国家
 三、科技时代呼唤科技人才
**篇 创新成功之道
 一、推崇兴趣
 二、全身心投入
 三、乐观心态
 四、赞美梦想
 五、要有野心
 六、成功不难
 七、理念正确
 八、思维变换
 九、新突破口
 十、新的起点
 十一、承受失败
 十二、转化失败
 十三、抓住灵感
 十四、善于继承
 十五、巨人的肩膀
 十六、解除“魔咒”
 十七、永不言弃
 十八、防止停滞
第二篇 创新能力
 一、我*大的财富
 二、科技素养
 三、人人都有创造性
 四、认识的误区
 五、竞争——创新的动力
 六、大聪和小聪
 七、铺一条未来的路
 八、三五人为众
 九、由表及里
 十、看到反面
 十一、厚积薄发
 十二、做到极限
 十三、细致严谨
 十四、事小而为
 十五、工艺为地
 十六、基础为天
 十七、有创造才能者的素质
 十八、创造性思维
第三篇 心理素质
 一、人生本应积极:决心和毅力
 二、奋斗不息
 三、认识自己
 四、自律自信
 五、自我自强
 六、耐受寂寞
 七、别怕逆风
 八、抓住机会
 九、忠于职守
 十、善小而为
 十一、长者为尊
 十二、诚信良知
 十三、治学有道
 十四、我受欢迎吗
 十五、“我不知道”
 十六、低处作起
 十七、经受“委屈”
 十八、教育的局限
第四篇 成才之路
 一、学习自觉
 二、关爱基础
 三、设计自己
 四、读书建巢
 五、文字总结
 六、扎根实践
 七、望闻问切
 八、观察透彻
 九、分析到位
 十、联想畅通
 十一、讲述清晰
 十二、写作精通
 十三、撰写论文
 十四、事分为四
 十五、起承转合
 十六、君臣佐使
 十七、时空观念
 十八、运筹帷幄
结束语 人生没有回头路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篇 创新成功之道
科技素养的提高,是为了在科技领域方面为社会创造财富。让我们先来归纳一些科技创新的成功事例和一些成功者的经验。
  一、推崇兴趣
  1.我有兴趣吗
  不可否认,在战争年代,生死存亡之际,爱国者以民族利益为**重任,那时谈不上什么兴趣,或是说只要对战胜敌人有利就是*大的兴趣。而在现今的和平年代里对于我从事的工作、事业,我有兴趣吗?我有好奇心、求知欲吗?这原本是个**起码的基本问题、基本前提,我们通常却不当回事。结症恰在这里。
任继愈老先生说:“如今的大学毕业生比较现实,全然不考虑理想,不考虑有没有兴趣。”以我之见,这一带有很大的普遍性的情况正给我们年轻一代才能的发挥,和整个科技队伍的素质带来阴影。
  我们毕业后寻求职业,自然要考虑多种因素,对于事业的兴趣也可在实践中逐渐培养,但我们必须正面地、不断地考虑和回答这个问题。
据报载,有三成以上的大学生们对所学的专业没有兴趣。依我的观察,有的人长期在一个岗位上,却根本无兴趣(无兴趣综合症),或说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兴趣,找不到什么感觉,不知道自己的定位,不知道进入角色,更谈不上专业领域里的事业心、激情、痴情和野心了。
没有兴趣、好奇心,就会扼杀创造力。问题的根源或许来自我们以往的服从分配,和长期的只知死背书本;也来自一些人习惯于大锅饭、满足现状、从不爱追根问底,一切都是为了敷衍了事。也许是常年以来我们周围这样的事例较多吧,上一代人大多就如此过来的吧,彼此彼此地都已习惯了。打个比方,犹如习惯于在一个没有感情的家庭里长期生活那样,自己心里从来不曾想过还有爱,还需要爱。
 ……

作者简介

苏恺之,男,汉族,1937年9月生于北京,读书世家。1941年随家迁往昆明市北郊黑成潭。1947年回到北京。1958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物理系,留校任教。1972年调入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1985年起受聘为研究员,一直从事地壳形变观测仪器的实用化研究,曾主写有三本专业书籍。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