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廿二史札记
读者评分
3.7分

包邮廿二史札记

1星价 ¥22.1 (6.5折)
2星价¥22.1 定价¥34.0
商品评论(6条)
***(三星用户)

正史研究的必读本

为作者读史之笔记。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其书注重经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乱兴衰”。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题目大多标新立异,有考有论,非一般读书笔记所能比拟。

2017-03-28 16:32:43
0 0
mia***(三星用户)

非常好的一套书,真便宜啊

非常好的一套书,真便宜啊

2017-01-06 21:25:06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106307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
  • 页数:303 页
  • 出版时间:2008-09-01
  • 条形码:9787101063073 ; 978-7-101-06307-3

本书特色

《廿二史札记》探讨成败得失,启迪智慧人生!古往今来,很多学者文人都喜欢评论历史。近几年,随着读史热的不断升温,史评类图书也出得很多,也比较受欢迎。其实,古代已有大量的此类图书,很多现在人的观点多从古人而来。向现代人介绍古代著名的史评名著,可以开拓广大读者的视野。中华书局隆重推出“中华经典史评”系列。本书卖点:一、沿用“中华经典”系列的出书思路,分辑出版,**辑6种(《乾隆御批通鉴》、《宋论》、《唐鉴》、《帝王略论》、《史纲评要》、《廿二史札记》),其中既有史评名著,又有名人之作。二、全书由单篇史论小短文构成,每个标题下一篇文章,各篇之间彼此独立,便于读者阅读。三、基本遵循“中华经典藏书”的体例,题解+原文+注释+译文,适当增加“相关链接”(史实的延展介绍)和插图,使内容更加丰富,版式更加生动。

内容简介

简介   本书为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为作者读史之笔记。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其书注重经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乱兴衰”。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题目大多标新立异,有考有论,非一般读书笔记所能比拟。

目录

卷一《史记》、《汉书》班固作史年岁卷二《史记》、《汉书》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汉诏多惧词汉时以经义断事上书无忌讳汉武用将卷三《史记》、《汉书》武帝时刑罚之滥吕武不当并称汉多黄金两汉外戚之祸卷四《后汉书》光武多免奴婢东汉功臣多近儒东汉诸帝多不永年卷五《后汉书》籍没财产代民租卷六《三国志》荀或传陈寿论诸葛亮卷七《三国志》、《晋书》借荆州之非一卷八《晋书》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卷十一《宋书》、《齐书》、《梁书》、《陈书》并《南史》宋齐多荒主卷十二《宋书》、《齐书》、《梁书》、《陈书》并《南史》六朝多以反语作谶卷十三《魏书》、《齐书》、《周书》、《隋书》并《北史》大业十四年卷十四《魏书》、《齐书》、《周书》、《隋书》并《北史》后魏百官无禄卷十五《魏书》、《齐书》、《周书》、《隋书》并《北史》假官卷十九《新唐书》、《旧唐书》天子不观起居注建成元吉之子被诛卷二十《新唐书》、《旧唐书》唐节度使之祸方镇骄兵黄巢李自成卷二十二《五代史》五代藩郡皆用武入卷二十四《宋史》宋初严惩赃吏卷二十五《宋史》宋冗官冗费卷二十六《宋史》秦桧史弥远之揽权卷二十七《辽史》、《金史》元筑燕京卷二十八《金史》金以坏和议而亡卷二十九《元史》元建国号始用文义卷三十《元史》郝经昔班帖木儿永乐中海外诸番来朝卷三十四《明史》天主教卷三十五《明史》明代宦官卷三十六《明史》明末辽饷剿饷练饷
展开全部

节选

《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为作者读史之笔记。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其书注重经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乱兴衰”。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题目大多标新立异,有考有论,非一般读书笔记所能比拟。

相关资料

《假官》选自《廿二史札记》卷十五。吏治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石,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是漏洞百出。作者在《魏书》、《隋书》、《北史》中,发现了北魏官员弄虚作假和隋初假冒官员的史实。作者认为,北魏后期朝政混乱,出现假冒的官员不足为奇;但在隋初文帝政治较为清明之际,这种事情就十分出人意料了;而且既然有假冒的官员,那么真正的官员在哪里,为什么听凭别人假冒却不出来申诉辩白?这使得作者感到疑惑不解。事实上,作者没有看到在君主专制政体下吏制混乱的必然性。首先,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人治社会,历代实行君主专制体制,皇帝掌握全国的*高权力。在这种体制下,官吏的选举、任用、管理权是封闭式操作的,这是吏治腐败的根源。其次,封建王朝的法制建设虽然也较为严密和完备,但是法律只不过是皇帝的御用工具,皇帝拥有*高立法权和司法权,君权大于法,法治与人治的矛盾无法解决。再次,专制政体下的吏治缺乏持久有效的监察制度。古代虽有监察制度,但监察权与管理权却常常合而为一。上级长官对下级的直接监督,本身就是监察权和管理权的合流。而对于监察*有效的自下而上的民众监督,根本无从谈起。总而言之,君主专制政体是吏治问题产生的根源,只要它存在,就不可能真正澄清吏治,国家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大治。 后魏①孝静帝②时,吏部令史③张永和、崔阔④等伪假人官,事觉,纠检首者六万余人(《本纪》⑤)。此在荒乱之朝,吏弊官邪,固无足怪。至隋文帝⑥,以综核为政,宜无敢有作伪者矣,乃有向道力⑦者,伪作高平郡守⑧,将之官,薛胄⑨遇诸途,疑之,使主簿⑩按问。有徐俱罗⑩者,先为海陵郡守,已为道力所代,秩满而公私未悟。俱罗亦日:“道力已代我一任,使君@岂容疑之。”胄不听,遽收道力,道力果引服@(《薛胄传》)。郡守非卑秩,任满非暂时,乃作伪而莫之悟,亦可见法网之疏矣。然亦有不可信者,彼既为伪守,则真守何在,岂肯听人之假冒数年,而不出理者,恐作史者之谑闻⑩也。注释:①后魏:即东魏。北朝之一。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大丞相高欢胁迫孝 武帝出走关中,另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东魏。统 治区域为今河南洛阳以东原北魏疆域。孝静帝武定八年(550)为北齐所代。 共十七年。②孝静帝:即元善见(524-552)。北魏孝文帝元宏曾孙,清河王元宣(dan)之子。 鲜卑族。永熙三年(534),被丞相高欢迎立为帝,改元天平,是为东魏之始。武定 五年(547),与宗室亲信密谋诛高澄,事发被幽禁。八年,禅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