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汉诗学与文学思想研究

周汉诗学与文学思想研究

1星价 ¥13.8 (4.3折)
2星价¥13.4 定价¥32.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047227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61 页
  • 出版时间:2008-09-01
  • 条形码:9787500472278 ; 978-7-5004-7227-8

本书特色

本书分上、下两编,共十六章。上编主要是从中国诗学核心概念的文化发生入手,在把赋、比、兴作为中国古代基本的艺术思维方式的前提下,以赋、比、兴这一组诗学概念为基本的研究个案,对赋、比、兴的产生及其早期关系,“香草美人”、言意问题、赋与赋体文学之关系等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下编则立足于汉代以来文学观念逐渐成熟的大背景,从包括汉赋、汉乐府和《淮南子》、《史记》、《论衡》等子、史类典籍在内的较为宽泛的文献人手,集中讨论了董仲舒、司马迁、扬雄、王充、班固等汉代大家的文学思想。对汉代文学思想由隐含于其他著述,与史学、哲学融为一体,到逐渐分化独立的发展历程、理论特点,以及对后代文学理论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做了细致的考察。

内容简介

《周汉诗学与文学思想研究》在关注民族文化早期特征的前提下,探讨周代处于萌芽状态的某些诗学范畴及其在汉以后的发展演变。同时,立足于大文学的视野,重新审视了从与史学、哲学融为一体,到逐渐分化独立的汉代文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既重视史的梳理,也对这一时期文学思想的理论特点和历史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全书内容丰富,视野开阔,理论思考和学术观点,均不乏独到之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目录

前言
上编
**章 早期赋、比、兴之异同与比兴思维的发展
**节 赋、比、兴在发生期的异同
第二节 比兴思维在发生期的演变

第二章 汉代以来比兴思维的演变
**节 汉人兴、比混同的诗学观
第二节 唐人重讽谕寄托的比兴观
第三节 比兴之艺术审美品格的成熟

第三章 “香草美人”思维方式与比的关系
**节 楚辞中的“香草美人”及其阐释混乱”
第二节 “香草美人”思维方式产生的文化思想基础
第三节 “香草美人”思维方式的发展演变

第四章 中国的“香草美人”与西方的“双性同体”
**节 神话思维中的“香草美人”与“双性同体”
第二节 作为文学批评术语的“香草美人”与“双性同体”
第三节 “香草美人”的民族特色及其与“双性同体”的本质差别

第五章 赋的思维方式的发展演变
**节 献诗、赋诗与赋的思维方式的转化历程
第二节 纵横游说、谐辞隐语与赋的思维方式的发展
第三节 先秦辞赋:赋的思维方式的文体形态
第四节 汉大赋:赋的思维方式的艺术升华
第五节 赋体的诗性特征与赋的形式化

第六章 言意问题的历史源流与玄学“言意之辨”
**节 言意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魏晋之前关于言意问题的三种观点
第三节 魏晋玄学“言意之辨”中的四种言意观

下编

第七章 汉初诗学思想的历史继承与转换
**节 上古“乐教”与儒家“《诗》教”之要义
第二节 三家诗对《诗》教伦理精神的发扬
第三节 楚骚艺术精神的历史转换

第八章 汉代的赋学与诗学思想
**节 “苞括宇宙”的赋学思想
第二节 汉乐府所体现的诗学思想

第九章 毛诗及郑笺的诗学思想
**节 毛诗《序》、《传》的理论特点
第二节 《毛传》标兴的诗学价值
第三节 郑玄对传统《诗》学的继承与突破

第十章 《吕氏春秋》的文学思想
**节 《吕氏春秋》的编撰意图
第二节 取众出一的内在旨趣
第三节 系统完整的形式构架
第四节 以“适”为美的中和思想
第五节 得意舍言的思维导向

第十一章 《淮南子》的文学思想
**节 《淮南子》创作的潜在动机
第二节 游心于虚、举事顺道的整体倾向
第三节 体本抱神、神与形化的形神论
第四节 愤中形外、有感而发的至情说
第五节 有符于中、各因其宜的尚用观

第十二章 董仲舒的文学思想
**节 天:文学的本源
第二节 天地之美与文学之美
第三节 天人体系中的文学情感
第四节 王道理想与文学实用精神

第十三章 史官文化的天人理论与司马迁的文学思想
**节 《史记》的整体倾向
第二节 实录精神与爱奇取向
第三节 发愤著书与人性张扬
第四节 批评模式的因袭与审美情趣的新变

第四章 “九天说”与扬雄的文学思想
**节 扬雄思想的二重性
第二节 “先王之法”与“鸿文无范”
第三节 “文必艰深”论的传统评说
第四节 “文必艰深”论的哲学基础
第五节 从扬雄晚年悔赋看“文必艰深”论

第十五章 求实与创新:王充的文学思想
**节 《论衡》文化精神述要
第二节 人文品第的理论意义
第三节 立足实诚的文本思想
第四节 超越六经的创新意识

第十六章 班固文学思想的正统色彩与史学意识
**节 感于哀乐的诗言情论
第二节 宣德崇儒与丽雅征实
第三节 辨源清流的史学意识
附录一《诗经》怨刺诗论析
**节 谋国图远者的怨责
第二节 不满朝政者的怨刺
第三节 自伤伤时者的怨歌
第四节 怨刺诗的艺术特点
附录二汉哀帝罢乐府与东汉歌诗发展之关系
**节 汉哀帝罢乐府的政治背景
第二节 汉哀帝罢乐府对歌诗发展的影响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刘怀荣,男,1965年4月生,山西岚县人。199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师从著名学者霍松林先生,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青岛大学特聘教授、文学院副院长,兼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诗经学会理事、山东省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已出版《中国古典诗学原型研究》、《中国诗学论稿》、《唐宋元诗词曲名篇解读》、《二十世纪以来先秦到唐代诗歌研究》等学术著作十余部,在《文学遗产》、《文史哲》、《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发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100余篇。曾获山东省优秀科研成果一等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科研、教学奖励。2004年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届教学名师,2005年获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荣誉称号,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