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刀治疗胸背部疾病

包邮针刀治疗胸背部疾病

1星价 ¥15.4 (5.5折)
2星价¥15.4 定价¥2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673981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20
  • 出版时间:2009-01-01
  • 条形码:9787506739818 ; 978-7-5067-3981-8

节选

nbsp;   序
    自从1976年,小针刀作为一个新疗法呈现在中医药界以来,已经过去了31年。31
年来,针刀疗法在不断地扩大临床应用范围的同时,还不断地从临床向理论升华,形成了
包括诊疗技术、临床应用和基本理论三位一体的针刀学科。在这个过程中,针刀教育从在
职技术培训I发展为正规的大学本科教育,在中医药院校开设了针刀医学课,设立了针刀医
学专业。针刀医学队伍迅速发展到3万余人,其中有些人来自骨伤专业,有些人来自针灸
专业,也有些人来自中医或西医的其他专业。31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漫长的,而对于
一个学科从诞生到成长壮大来说则是弹指一挥间。针刀医学作为新生事物能够如此快速发
展,表明它有强大的生命力,生命力的根基是什么?是疗效。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针刀
疗法对慢性软组织损伤和骨质增生等病疗效优异,对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的某些与
脊柱相关的疾病也有较好的疗效,所以它深受医生和病人的欢迎。
    随着岁月的推移,在针刀医疗这个群体里,诊疗技术不断改进,临床经验日益丰富,
这些都是继续提高针刀疗效的必要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邀集全国有经验的针刀专家,发
挥各自的所长,编写一部涵盖各科疾病的针刀专著,既符合针刀医学发展的需要,又有助
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现在,吴绪平、张天民等针刀专家集体编写的《分部疾病
针刀治疗丛书》就是这样一部大型著作。本套丛书依照针刀施术部位与疾病所在部位基
本一致或基本对应的特点,按部位分为9个分册,介绍了将近300种疾病的针刀治疗。这
种划分方法,对于针刀的临床应用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有益于针刀疗法的普及。本
套丛书的每个分册都分为总论与各论两大部分,体现了诊断与治疗的统一、整体与局部的
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可以让学习针刀的医生由梗概到细微,由浅显到深入,把握住
针刀临床要领。
    我一向认为,针刀与针灸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谓密切关系,不仅仅是因为
两者所用的工具有相似之处,更重要的是针刀刺入机体除了发挥切割作用以外,还像粗针
那样发挥较强的调整作用。所以我希望针刀与针灸临床密切结合,针刀研究与针灸研究密
切结合,以期互相借鉴,开阔思路,共同提高。
 
 前言
     
    过去对胸背部慢性软组织损伤的认识不足,比如,长期背部疼痛一直困扰着临床医
生,诊断困难,中西医治疗效果欠佳。通过对胸背部弓弦力学系统的分析,慢性顽固性背
痛是由于背部肌肉、韧带、筋膜的附着点(弓弦结合部)及其行经路线(弦的受力集中
部)的受力异常而引发的临床表现。应用针刀整体松解这些部位的粘连、瘢痕、挛缩,
即可治愈这种顽症。再如,与胸椎有关的某些心肺疾病,如心律失常、慢性支气管炎等疾
病,临床治愈率低,通过分析心肺与脊柱相关的弓弦力学系统,在疾病病理构架的网眼理
论指导下,针刀整体调节相关脊柱的错位,可明显提高这些疾病的治愈率。临床上至今还
没有一本针刀整体治疗胸背部软组织损伤的专著,为了适应针刀医学的发展,特别是为了
针刀临床医生治疗胸背部疾病的临床和教学需要,我们编写了这本书。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总论介绍了胸背部骨与软组织的发育、应用解剖、生物力学
基础、疾病的诊断、针刀治疗疾病的原理、目的和治疗原则、针刀适应证和禁忌证、针刀
闭合性手术操作以及针刀术后整体康复等内容。在导师吴绪平教授的指导下,提出了针刀
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及骨质增生性疾病的病理构架理论——网眼理论,阐述了网眼理论的
物质基础——人体弓弦力学系统。从软组织起止点及其行经路线的力学结构解释慢性软组
织损伤和骨质增生的病理过程,使针刀对胸背部疾病的治疗从“以痛为输”病变点治疗
提升到对疾病的病理构架的整体治疗高度上来。下篇各论详细介绍了20余种胸背部疾病
针刀治疗机制和原理,分别介绍了每一种疾病的概述、病因病理、临床表现、针刀治疗以
及术后康复等内容。并强调了针刀术后整体康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了康复的具体措
施和方法。重点介绍了根据网眼理论设计的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胸背部疾病的新术式、患
者体位、针刀定位、麻醉方法,并按照 解剖学层次描述每一支针刀的操作过程。
    本套丛书付梓之日,思绪良多,感慨万分l首先,我要感谢针刀医学发明人——我的
老师朱汉章教授。我从事针刀医学9年来,从一个针刀医学的怀疑者到针刀医学的实践者
和维护者,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辛酸、挫折与失败,也曾有过放弃的念头,但针刀医学创
新的学术内涵,针刀神奇的治疗效果,使我欲罢不能,时常想到朱汉章老师在世时对我的
谆谆教诲和殷切期待。转眼间,老师已驾鹤西归,吾常感心力不足,但为了针刀医学的发
展壮大,我将不遗余力,尽我所能,为针刀医学的发展贡献毕生的精力。其次,我要感谢
我的硕士导师吴绪平教授,正当针刀医学快速发展之时,朱汉章老师却病逝于讲学途中,
 针刀医学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吴绪平教授所在的湖北中医学院率先在全国招收针
刀方向本科生,为针刀医学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吴老师心胸宽广,学识渊博,
学风严谨,着眼未来,是我学习的榜样。*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我父母年事已高,本
应守护在他们身旁,尽一份孝心,但为了学习和实践针刀医学,客走他乡;本来我有一份
令人羡慕的工作,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为了学习针刀医学,辞去公职,踏上漫长的求学
之路。我的夫人既要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还要抚养女儿,赡养老人,付出了常人难以想
象的艰辛;我的女儿在*需要父爱的时候,我却没有尽到一个当父亲的责任,愧疚之情,
难以言表。在此,我要感谢我的妈妈、爸爸、夫人、女儿,你们的爱护、关心和支持,是
我前进的动力。祝愿我的父母健康长寿,祝愿我的夫人和女儿平安快乐。明天会更美好!
    本书针刀治疗方面的材料均来源于**手临床资料和笔者针刀手术的亲身体会,可以
使读者直接受益。但由于时间仓促,成书于教学和临床之余,不足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
恳请各位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利再版时修正。
    张天民
    2008年6月18日

第五章针刀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
     **节针刀医学基础理论
    针刀医学的基础理论是在应用针刀治疗人体疾病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提练、总
结而来的,是针刀医学的精髓和灵魂。掌握针刀医学基础理论,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
程,疾病的诊断以及应用针刀治疗疾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没有针刀医学的基础理
论,就不能理解慢性软组织损伤和骨质增生产生的根本原因;没有针刀医学基础理论,就
不能理解针刀的治疗机制和原理;没有针刀医学的基础理论,针刀闭合性手术就成为无本
之木,无源之水;更重要的是,没有针刀医学基础理论,针刀闭合性手术就没有安全保
证。只会扎针刀治病,不懂针刀医学基础理论的医生不能成为针刀医生,只是一名针刀匠
而已。针刀临床医生必须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学习和掌握针刀医学的基础理论。由于本套
丛书是以针刀治疗疾病为主要目的,对针刀医学基础理论只能是提纲挈领,综合阐述,其
详细阐述请参阅《针刀医学原理》和《针刀临床治疗学》相关内容。
  一、闭合性手术理论
  针刀医学关于闭合性手术的理论有8个方面的内容,即精细解剖学、立体解剖学、动
态解剖学、体表定位、闭合性手术的进针刀方法、闭合性手术的手术入路、闭合性手术的
手术方法及闭合性手术的工具——针刀。
    1.精细解剖学
    传统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及显微解剖学奠定了西医外科学和手术学的解剖学基
础,对西医开放性手术人路及病变的手术操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解剖学支持。但对肌肉、肌
腱、韧带、筋膜等软组织在骨面的起止点部位的认识,除了显示其位置以外,对此部位所
引起的病变及它们在相关疾病中所表现的病理变化尚未有系统阐述。随着针刀医学理论和
实践的不断深入,针刀闭合性手术的临床应用,以及针刀医学对慢性软组织损伤、骨质增
生的病因、病理学的新理论的创立,明确了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的真正原因和病理变化是动
态平衡失调所引起的软组织粘连、挛缩、瘢痕和阻塞,体内力学平衡失调是骨质增生的发
病基础,而软组织粘连、挛缩、瘢痕和阻塞有一大部分都发生在软组织所附着的骨面上;
骨质增生是软组织在骨面起止点的应力集中导致的对抗性调节结果。
    同时,根据病理构架的网眼理论,慢性软组织损伤是人体自我代偿和自我修复的结
果,骨质增生又是软组织损伤的结果,其发病是从粘连、瘢痕点开始,逐渐连接为线,*
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代偿构架,当这个整体代偿结构超过人体自身的调节极限时,就会引起
临床表现。而在软组织的起止点处的损伤非常多见,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故只有掌
握骨界面软组织解剖位置,才能用针刀进行精确治疗,从而治愈疾病。比如,颈椎横突前
后结节周围数毫米的范围内,有十几块肌肉的起止点存在,如多裂肌、颈半棘肌、头半棘
肌、头*长肌、颈*长肌、髂肋项肌、颈夹肌、肩胛提肌及前、中、后斜角肌等,这些小
 肌肉在西医外科手术中所起的作用不大,但对于针刀医学,它们当中的任何一块肌肉的粘
连和瘢痕都可以引起严重的颈椎病,根据网眼理论,随着病情的发展,当一块肌肉的粘连
或瘢痕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激惹周围的肌肉,引起这些小肌肉之间的粘连、瘢痕、挛
缩或堵塞,压迫神经血管,引起临床表现。针刀必须对病变处软组织的起止点及行经路线
进行精确松解,才能治愈疾病。如果对此骨界面解剖不熟悉,就不知道病因所在,更谈不
上如何治疗这类疾病了。
  2.立体解剖学
  描述人体结构时,应以标准的姿势为依据,称之为解剖学姿势。解剖学姿势是以人体
立正姿势为基础,手掌向前、两足并立、足尖朝前的站立姿势。在解剖学姿势条件下,可
将人体分为3个轴和3个面。
    (1)轴用于描述关节运动,可以作出相互垂直
的3个轴。垂直轴为上下方向与地平面垂直的轴;矢
状轴为前后方向与地平面平行的轴;冠状轴或称额状
轴,为左右方向与地平面平行的轴。
    (2)面在解剖学姿势的基础上,将人体作3个
互相垂直的切面。矢状面为按前后方向将人体纵行切
开的剖面,通过这个剖面,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冠
状面(额状面)为按左右方向将人体纵行切开的剖
面,通过这个剖面,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水平面
(横切面)为按水平方向将人体横行切开的剖面。
    由于针刀闭合性手术从针刀进入皮肤,经过多层
组织结构,*后到达病灶的过程都是在非直视下完
成,故掌握人体局部立体解剖学结构是针刀闭合性手
术的必要条件。关于胸背部的局部立体解剖,我们将
在相关疾病的针刀治疗中阐述。
  3.动态解剖学
  动态解剖学是研究患者不能处于正常解剖姿势的情况下的局部解剖比邻关系。如胸背
段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由于胸背段强直,胸背部活动明显受限,针刀治疗时,患者不能
在常规的体位下进行针刀手术,其棘突间隙明显减小,胸背段关节间隙模糊不清,必须熟
悉胸背部在非解剖体位下的解剖结构,才能避免针刀损伤重要神经血管。
  4.胸背部体表定位     
  针刀治疗是一种闭合性手术,要有效地避开针刀入路过程中的重要神经.、“血管及其他
重要脏器,就必须掌握进针点部位的解剖结构,才能安全有效地实施针刀闭合性手术操
作。胸背部体表标志的内容请参见上篇第二章的相关内容。
    骨骼的显著特征、肌肉肌腱形成的隆起可以作为体表标志,使用认真选择过的标志对
测定和描述器官与结构的位置十分重要。在使用标志时,除了根据特定的目的要求加以选
择外,还应优先选择与组织结构之间存在相对恒定关系的体表标志作为参考,如解剖体位
时,肩胛下角正对第7胸椎棘突等。还应注意两点:一是骨骼各个部分的相对位置对不同
个体存在习惯姿态上的差别,如肩胛骨与躯干之间;二是同一个体而言,相对位置也随身
 体姿势的改变而改变,如肩胛骨的位置随上肢的运动而改变。躯干的体表标志的相对位置
较明显的改变是由于呼吸运动或立位与卧位的相互更换而引起。
  二、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学理论
  (一)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概念和范围
    
    (1)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概念除硬组织(骨组织)之外的一切组织的慢性损伤称为
软组织损伤;由软组织损伤缓慢演变而成的疾病就称为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
    (2)慢性软组织损伤的范围  针刀医学将人体组织分为两种,即硬组织(骨组织)
和软组织。根据此分类,除硬组织损伤以外的其他组织的慢性损伤都是慢性软组织损伤的
范围。换言之,针刀医学对软组织的概念不仅仅局限在肌肉、韧带、筋膜、关节囊、滑
囊、腱鞘(有时包括神经、血管)等运动系统组织的损害,还包括内脏器官及与其相连
的神经、血管、韧带、筋膜、大脑、小脑、延髓、脊髓等,这些组织导致的慢性疾病,都
属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的范围。
    (二)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各种形式
    (1)暴力损伤指人体受到外来的跌、打、碰、撞、挤、压、拉等所造成的损伤。
    (2)积累性损伤指人体受到一种较轻微的持续性的反复的牵拉、挤压而造成的损
伤,这种损伤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超过人体的自我恢复代偿能力,就成为一种积累性损伤
疾病。
    (3)情绪性损伤  由于情绪过分激动造成血管膨胀、肌肉强烈收缩或痉挛,导致血
管壁损伤、肌纤维断裂;或者情绪过分抑制,造成人体内体液(包括血液)循环减慢,
使之在某部位潴留、梗塞,导致某些器官膨胀而造成损伤,并挤压附近器官,造成损伤的
蔓延。
    (4)隐蔽性损伤这种损伤大部分不为患者所察觉,比如在一些娱乐性活动中或偶
然的较轻微的跌、打、碰、撞,造成损伤,当时有疼痛感受,但并没在意,过了一段时间
后发觉疼痛,患者往往忽略损伤史,而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5)疲劳性损伤指人体的四肢、躯干或内脏器官长时间超负荷工作所造成的损伤。
如过度用脑造成大脑的有关部位的损伤,暴饮暴食造成消化系统(如肝、胃、脾等)有
关器官超负荷运作所造成的损伤,长时间激烈的体育活动造成四肢、躯干和内脏有关器官
(如心、肺等)超负荷工作所造成的损伤,勉强搬抬重物所造成的损伤等,皆属于疲劳性
损伤。
    (6)侵害性损伤指吸烟(烟中的苯并芘、尼古丁)、酗酒(造成酒精中毒)损害
人体引起血管暴涨、破裂,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组织细胞的伤害,以及药品、食物内的有
毒成分和空气中的毒性物质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终都会造成人体软组织的损伤。
    (7)人体自重性损伤这是指人体过于肥胖、超过正常体重太多,不仅使心脏负荷
太大,造成心肌损伤,而且本身的超常重量也会使某些软组织器官长期处于超负重状态,
造成损伤。



作者简介

p> 吴绪平,男,生于1953年12月,教授、主任医师,
研究生导师。现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副秘
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
灸学会腧穴分会理事、湖北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
针灸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中医学院针刀医
学教研室主任。1977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留校从事针
灸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先后指导海内外硕士研究生34
名,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12名,2002年12月赴韩国讲
学,2003年3月赴中国香港讲学。
    30年来,一直在湖北中医学院从事针灸与针刀教学、
临床及科研工作。主讲《经络腧穴学》及《针刀医学》。研究方向:①针刀治疗脊柱相关
疾病的 陆床与实验研究;②针灸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先后公开发表学
术论文80余篇,主编中医针灸专著28部。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参加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项目“电针对家兔缺血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及其机理探讨”,通过专家鉴定,
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于1998年荣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主
持的湖北省教育厅课题“电针对急性脑梗塞家兔血脑屏障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2004年7月由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参加的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课题“电针对家兔缺血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影响的中枢通路研究”,于2005年10月由
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6年12月获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
术进步三等奖、2007年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担任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
《针刀医学》系列规划教材的副总主编,并为《针刀治疗学》和《针刀医学护理学》的
主编,该套系列教材已于2007年8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5年10月荣获湖北中
医学院“教书育人,十佳教师”的光荣称号。与张天民副主任医师共同主编《针刀临床
治疗学》。主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针刀医学》于2008年3月由中
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主要临床专长:针刀治疗各种类型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