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方术丛书-中国古代堪舆
读者评分
4.5分

包邮中国古代方术丛书-中国古代堪舆

1星价 ¥15.7 (4.9折)
2星价¥15.7 定价¥32.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1条)
mkm***(三星用户)

慕名已久。

慕名已久,慢慢学习吧。

2017-02-23 15:00:37
0 0
han***(三星用户)

想收集一套

想收集一套,不過《中國古代簽占》一書一直缺貨,鬱悶。

2017-01-03 08:44:49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195932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10 页
  • 出版时间:2008-12-01
  • 条形码:9787801959324 ; 978-7-80195-932-4

本书特色

堪舆,俗称风水。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它?简单的全盘否定,只会将那些合理的内在因素也一并抹杀,事实证明对遏制歪风邪气也起不了多大作用;而不加分辨地一味兼收并蓄,更是容易走上封建迷信的老路。只有认真地对其审视和研究,真正做到知其然,我们才可能避免持于一端的错误。有鉴于此,本书详细剖析了古代堪舆的来龙去脉和本质特征,辨析其科学的和迷信的内在因素,以期为读者揭开古代堪舆的神秘面纱,还其本来面目。

内容简介

对于现代人来说,方术是个既熟悉又隔膜的现象。有的人笼统地把方术等同于迷信,这其实是不大恰当的。如果就学术与科学的关系而言,更不能简单地将它予以否定。
  堪舆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中国古代堪舆》论述了堪舆理论的历史源流、理论构成、应用技法。科学分析了堪舆术的特征与本质,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堪舆之学的大门。

目录

引 言**章 堪舆探原一 堪舆:天地之道二 与堪舆有关的几种称谓三 原始的堪舆意识四 堪舆中的自然观五 堪舆信仰中的祸福荫应观第二章 堪舆的历史演变过程一 商周:占卜与相地二 春秋战国:堪舆理论的准备三 秦汉:堪舆术的初创时期四 魏晋:堪舆大师的出现五 隋唐:堪舆盛世初显六 宋代:堪舆发展的鼎盛期七 古代堪舆的两大流派:理气派与形势派八 元明清:城陵营建与堪舆第三章 堪舆理论内核一 易理学说二 天干地支三 阴阳五行四 天人感应观五 气论思想第四章 堪舆应用技法一 寻龙二 点穴三 察砂四 观水五 罗盘第五章 堪舆与中国古代建筑一 堪舆与中国古代民居二 堪舆与中国古代城市三 堪舆与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四 堪舆与中国古代皇陵五 建筑吉凶与禁忌第六章 堪舆的科学与迷信一 天人合一,阴阳和谐二 科学与迷信的交织三 如何对待堪舆学第七章 历代堪舆轶事
展开全部

节选

对于现代人来说,方术是个既熟悉又隔膜的现象。有的人笼统地把方术等同于迷信,这其实是不大恰当的。如果就学术与科学的关系而言,更不能简单地将它予以否定。堪舆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中国古代堪舆》论述了堪舆理论的历史源流、理论构成、应用技法。科学分析了堪舆术的特征与本质,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堪舆之学的大门。

相关资料

二 春秋战国:堪舆理论的准备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仍,却是我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诸子百家争鸣,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思想理论也在这一时期趋于成熟,并为堪舆术的形成作好了理论准备。后世堪舆学一些根本的思想观念,源头都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其中影响*大的要数易学思想、阴阳五行思想及精气学说。战国后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深观阴阳消息”,结合五行学说,推出了生克衰旺的理论。对《周易》的阐释也在这时候走向成熟,出现了所谓的《易传》 “十翼”,人们从《周易》中推衍出一套自然和人生哲学体系。阴阳五行和易经八卦是后世一切术数的思想之源,它们的影响不仅是哲学意义上的,还为堪舆提供了一套操作性强的推衍和运算的符号系统,使堪舆术有章可循。战国时期的宋尹学派则提出了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一切事物都是精气化生的结果,包括精神活动。这一精气学说可以说是堪舆“气感而应,鬼福及入”这类思想的源头,它经由后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成为阴宅堪舆的理论基础。有关这三种思想在后世的发展及对堪舆的影响和渗透过程,后边在谈及堪舆理论内核时还要详细讨论。这一时期,人们对自然地理包括地质、水文、地形等的了解也更为丰富,相地之学达到更高的水平。春秋吴国的名相伍子胥提出了“象天法地”的理论,他在为吴王指导构筑阖闾城(即今苏州)时,建陆门八座,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座,以法地之八卦。战国时期,依托管仲之名而汇成的《管子》一书总结了古人的相地经验,以地理环境和经济实用为出发点,提出要根据不同地形来进行择居和建筑。如本书前边提到的“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就是强调要处理好山、水与城的关系。这样的观点也成为以后堪舆理论的重要内容。当时各国建的都城,也大多结合自然,因地构筑,呈不规则布局,很可能就受到这一相地观念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管子》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关于水的观念。其《水地》篇云: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日水具材也。何以知其然也?曰: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为都居。这就把水提高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人的体格、性情、道德和智商

作者简介

李城志,1964年6月生,资深编辑。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获学士学位。1 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曾任职教育部。
贾慧如,1979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博士。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