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期唯识思想-瑜伽行派形成之脉络

包邮初期唯识思想-瑜伽行派形成之脉络

1星价 ¥14.2 (7.9折)
2星价¥14.0 定价¥1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2540699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74
  • 出版时间:2008-12-01
  • 条形码:9787802540699 ; 978-7-80254-069-9

内容简介

本书,严格而言,是一部既建构了唯识思想体系之基础知识,又呈现了笔者在唯识学方面之个人研究心得的专论。书中具体包括了:《唯识二十论》与《唯识三十论》、十二缘起与唯识学、关于业力任持的问题、“诸法无我”的疑惑与解答等内容。

目录

总序
自序
绪论
**章 研究方法论
**节 传统研究法
第二节 现代佛教学研究法
文献学为主之研究法
中国与西方之文献学研究
殖民时代之佛学研究
日本之佛教文献学研究
文献学研究之贡献
文献学研究之难题
善观缘起以定位文献学研究
例证之一:“唯识”或“唯表”?
例证之二:“唯名”与“空”之脉络意义
检视研究动机与范畴
小结
哲学研究法
第三节 印顺导师:“以佛法研究佛法”
通说三法则
诸行无常法则
诸法无我法则
涅槃寂静法则
小结
第二章 参考数据
**节 唯识学的重要经论
唯识学派之工具书——《大乘广五蕴论》与《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
唯识学派之基础六经
《解深密经》
《华严经》
《大乘阿毗达摩经》
《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
《楞伽经》
《大乘密严经》
唯识学派之重要论典
《瑜伽师地论》及其作者
《摄大乘论》
《唯识二十论》与《唯识三十论》
《成唯识论》及其翻译
第二节 现代著作
印顺导师著作
其他著作
第三章 根本佛法与唯识学——“心为主导性”的思考脉络
**节 原始经教的根本义理——缘起
第二节 《阿含经》中的缘起法
五蕴
六处
六界
四谛与缘起
第三节 缘起论与唯识学
第四节 十二缘起与唯识学
识缘名色 名色缘识
十二缘起与心识
第五节 综论心为主导性
心识与一切法之关系
心识与正报(根身)之关系
心识对依报(器界)的影响
心识对行为的影响
烦恼以心为主导性
修道以心为主导性
小结
第四章 简述唯识思想史
第五章 无常、无我之问题探索
**节 无常无我——常见与我见之对治
第二节 “诸行无常”的疑惑与解答
关于业力任持的问题
关于记忆任持的问题
释疑
症结
正理
第三节 “诸法无我”的疑惑与解答
第六章 部派思想与唯识学
**节 四个探索方向
第二节 细心相续
第三节 种习熏生
第四节 境相非实
认识论与本体论之“唯识”义
情绪分别
业力分别
依缘分别
第五节 瑜伽禅观
大乘瑜伽师的历史贡献
真实作意:境识双泯
胜解作意:唯识无境
由定心位到散心位
定中影像:因缘生法
认识论-生命论-宇宙论
历史图像,生机展现
“成就四智”之理论检验
小结
第七章 性空大乘与唯识学
**节 菩萨愿行与唯识思想
第二节 空性思想与唯识学
缘起性空与三种假名
五事不具,乃解深密
假说自性与离言自性
互指对方“恶取空者”
会通“诸法无自性”义
第八章 结论
参考书目
《宝庆讲寺丛书》已出书目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研究方法论
  **节 传统研究法
  传统研究法,可简单地说是“横面解析法”,其所采用的方式,是归类所有的唯识学素材,照着境行果或八识的顺序排出,然后对此作进一步的解析。例如玄奘大师的《八识规矩颂》与世亲的《唯识三十颂》,就是分别依八识论与境行果顺序加以排列而成。此种分门别类、逐条叙述的作法,是传统严谨论典的写作方式。
传统研究法的好处在于:对某论师所整理出的唯识学风貌,能有整体了解。但吾人若仅局限于某一论典而作横面解读,将无法纵观整体唯识学,容易忽略:唯识学是思想的有机体,随着时间的迁流,唯识学义理亦有相当的变化。例如:他容易忽略了某位论师所整理出的某部论典,相较于其他论师所整理的论典或这位论师本身的早期作品,可能诠释唯识学的内容与方式就已经有所改变。也因为忽略了佛教思想史是会演变的观念,因而同等看待初期、中期、后期的唯识论典。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