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旅春秋

茶旅春秋

1星价 ¥12.3 (4.9折)
2星价¥12.3 定价¥2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913774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91
  • 出版时间:2009-05-01
  • 条形码:9787109137745 ; 978-7-109-13774-5

内容简介

   话就从“师生缘”说起吧!初“识”詹老师,是在四川农业大学四年级。从先生主编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茶业经营管理》,我认识了一位没见过面的陌生学者。由于自进入大学校门起,就觉得自己对技术学科既不擅长亦乏兴趣,一直处于彷徨、懵懂状态。直到1996年9月中旬的一个下午,不思进取的我还在睡懒觉,一位室友带回一张安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招生简章,并提醒我,不想学技术学科,可以考安徽农大茶业经营管理吗!我遂决定考研。虽然当时招生简章上没有明确指导教师,但凭直觉应该是詹老师。于是我冒昧地给先生写了一封信,不到半个月,就收到了来信,先生给了我不少鼓励。   1997年有幸成为詹老师门内弟子。三年的研究生历程,在皖期间的方方面面,都得到詹老师的关爱和培育,真是三生有幸。   后来攻读博士也得到恩师的帮助。1999年,先生因公进京,顺路去了一趟天津南开大学。据他自己说,是因研究茶业史,通过在南开攻读制度经济学的门徒曹利群,拜访了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丁长清先生。后来我有幸在丁教授门下继续深造,不能说与这两位学者的这次学术交流没有关系。   2003年,先生拟撰写一本纪念茶叶价格体系和流通体制改革20周年的论著,特邀曹利群和我参加。三人一拍即合,一气呵成,35万字的《中国茶业经济的转型》一书,2004年终于按时出版发行。   与先生的忘年情谊和学术交流,至今已有十多年了,后生感慨万端。   《茶旅春秋》是继2007年出版《无梦茶山行》后,即将出版的又一本文选。是先生各个阶段代表性成果的汇编,也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茶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中国茶叶科学长期以来强调种、采、制,对销售管理关注不多,这可能也是19世纪后期,西方掀起茶叶消费革命使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光环旋即褪尽,而此后近百年间,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再无回天之术的重要原因。   1984年6月9日国务院批转商业部《关于调整茶叶购销政策和改革流通体制意见的报告》后,中国茶业经济开始转型,并逐渐进发出活力,而名优茶开发和整个茶产业的市场化成为活力之源,先生是茶业经济转型时期的弄潮儿。   名优茶开发方面,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不但积极投身于实践,并持续不断的取得成果,安徽某些历史名茶的恢复,一些新名优茶的开发,先生功不可没,而且在名优茶开发理论上也有建树。1993年先生作为作者编著了《名优茶开发》,这应该是国内较早的名优茶开发著作,业界反响良好。当然,这些与先生茶叶科班出身的背景是分不开的,在制茶方面先生尚有专著《炒青绿茶——鲜叶》、《炒青绿茶——技术条件》等。

目录

序一
序二
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茶产业——代序
1.2000年的中国茶业
2.中国茶叶产区结构初探
3.加强科学方法论的教学
4.从人、机、料、法四因素谈茶机质量问题
5.论茶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和前景
6.论茶叶质量和质量保证
7.关于名优茶概念的思考
8.石台县名优茶开发的调查研究
9.安徽省名优茶生产现状和问题
10.产品市场效益——关于目前茶业经济状况的思考
11.2000年以后的中国茶业
12.茶业经济困境的思考与对策
13.七碗清风自六安——六安茶纪录
14.婺源县茶粮比价的分析与思考
15.安徽省石台县七里茶市调查报告16.婺源县茶园经营刍议
17.从西湖龙井说起——论品牌、名牌、名茶
18.市场经济与茶叶拍卖
19.市场细分及茶馆经营之道
20.茶叶零售商经营策略初探
21.关于茶业产业化的一次对话
22.茶叶名牌策略刍议
23.茶税平议
24.中国茶业走向
25.关于茶业产业化的又一次对话——读《农民问题反思》以后
26.徽州商帮与徽六名茶
27.茶叶企业与茶业产业化
28.闲品色香味梦挽故园茶——《中国名茶志》简介
29.古往今来话皖茶——关于安徽茶业经济的思考
30.市场经济与茶叶市场
31.略论六安瓜片的历史和采制技艺
32.锁定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石台县茶业经济的思考
33.未来茶业发展的预测
34.茶饮料不属茶产业
35.安徽茶产业如何应对现代化的挑战——撰写《中国茶业经济的转型》前后的思考
36.观念市场市场主体——关于发展茶业经济的思考
37.打造名茶品牌振兴安徽茶业
……
附录 论文目录(以时间为序)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产区结构也像物质结构一样,是由许多层次构成的。产区结构的层次划分,按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4大区,10个茶区,可作为它的一、二级结构(或**、第二层次)。而在茶区内,可根据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特点,产品种类等划分若干个连续的或不连续的茶叶产区,如祁红产区、屯绿产区等,作为三级结构(或第三层次)。茶叶生产企业、国营茶场、社队茶场(专业队)等,可作为四级结构(或第四层次)。还有更深入的内里层。上述不成熟的层次划分,主要为了方便讨论。至于产区结构如何分层为好,有待深入探索。下面主要探讨一、二、三级结构。 (一)茶叶产区要适当集中,以适应集约化经营 我国茶叶产区结构,是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鸦片战争后,茶业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外国商人掠夺中国的茶叶,主要是依靠买办洋行,通过茶庄、茶行、茶栈(茶厂)、茶贩等中间商,购买茶农的茶叶,而不是直接经营茶叶种植园。因此茶叶生产长期停留在粗放经营的状况,这是生产力水平低和社会经济制度落后的产物。在这种经营方式下,单位面积投入的劳动和生产资料少,不能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主要靠扩大茶园面积和茶叶产区来增加产量。可见单产低,茶园零星,茶区分散是粗放经营的结果。现在我国大部分茶区经济还不够发达,茶叶生产粗放的状况,还没有完全改变。总的说来,产区仍属分散型结构。当然,新中国成立以来,也建设了一些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和产区,形成了一些小范围的集中型结构。 集约化是茶业现代化的经营方式。它与生产力水平提高,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相联系,它要求茶叶产区适当集中。以便于建立集约化经营所必需的物资供应和产品流通系统(网点)、科学技术服务系统(网点),以便于直接和间接为茶叶生产服务的工业、交通、商业、科研、教育等基地建设的合理布局;以便于加强经济管理,使国家投资,企业积累合理使用,提高经济效果,促进整个茶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逐步实现茶业现代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