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413272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23
  • 出版时间:2008-02-01
  • 条形码:9787534132728 ; 978-7-5341-3272-8

节选

br />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建设高效生态农业.
浙江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为提高,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目
前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重要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浙江
省的农业标准化工作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标准化意识不断增强,标准化
体系不断完善,标准化生产广泛推行,促进了农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但
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浙江省农业标准化起步较迟,农业生产规模
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及文化素质不高,农业标准化尚处在逐步发展阶
段,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技术不配套、组织不适应、覆盖面不广等问题.
迫切需要尽快解决。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和主要内容。实施农业标准
化,是保障农业安全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的基础环节,是培育农
业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力举措,是提升产业层次、建设现代农业
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农业标准化的
重要性,把它与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与落实浙江省
委、省政府“创新强省、创业富民”要求结合起来,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
步伐,切实提高工作水平。要按照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引导、龙头企
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的路子,加快构筑科学、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化
体系,努力使生产经营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有规范可循,不断提高
农业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要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广泛普及
标准化知识,积极开展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要把推进农业标准化与实施
责任农技制度、推广农业技术结合起来,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
与保护和培育名牌农产品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促进农
 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为帮助广大农技人员和农民群众学习标准化知识,掌握标准化技
术.浙江省农业厅组织相关农业专家,围绕浙江省主导产业发展及粮食
安全。编写了这套《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丛书》,内容包括水稻、双低油
菜、蔬菜、西瓜、甜瓜、食用菌、茶叶、蚕桑、柑橘、杨梅、桃、梨、生猪、鸡、
鸭、蜂等十多个方面。本套丛书以各产业相关“标准”为蓝本,针对生产
实际和农民需要,将优新品种、适用技术等成果寓于标准化之中,突出
技术操作规程,突出新品种、新技术的集成配套,力求使复杂“标准”简
单“操作”,使标准化知识通俗化、生产规程化、技术模式化,使农民群众
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相信通过这套丛书的出版发行,将对浙江省加
快实施农业标准化,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前言
    鸡肉和鸡蛋已成为老百姓平常餐桌上常见的食品,养鸡业也是
浙江省畜牧业主导产业之一,近几年来全省每年出栏上市2亿多只
鸡,鸡蛋产量达42万余吨,养鸡业的发展既为满足城乡人民群众日
益增长的肉食品需求作出了贡献,也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
路子。
    然而,随着以偏重追求产量和高效率的当代密集型养鸡业的不
断发展,鸡的疫病和鸡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已危
及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必将影响到养鸡生产的经济效益。由
于鸡饲养量大、鸡群密度高、饲养管理方式滞后以及畜产品大范围
内频繁流通等因素的影响,鸡群更容易发生疫病;同时,为预防和减
少疫病的发生,在养鸡生产过程中常常使用大量药物和一些保健性
药物饲料添加剂,造成了鸡产品中的药物残留。此外,由于工业化的
发展,鸡使用的饲料或养鸡场场址受到工业污染的情况也时有发
生,不仅影响了鸡群的健康生长,同时也造成工业有害物质在鸡产
品中的残留。
    为解决密集型养鸡业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多年来,国内外广大科
技工作者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和广泛深入研究,建立
了科学的饲养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在此基础上,国家也制定了科学养
鸡的一系列规范。目前,既能有效保护鸡群健康和高效生产,又能显著
减少甚至消除鸡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确保鸡产品卫生安全质量的标
准化养鸡生产技术已经形成。本书从饲养环境控制、投入品控制.到先
进生产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应用,较系统地介绍了鸡的标准化生产技
术。本书的编写出版,旨在帮助广大养鸡生产者,了解和掌握集约化高
 效率养鸡条件下确保鸡产品卫生安全的标准化养鸡生产技术,本书是
指导实施肉鸡和蛋鸡标准化饲养的实用手册,也可作为种鸡饲养的参
考书。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
批评指正,以便今后修订、完善。
    编者
    2008年2月

 六、鸡标准化生产的消毒技术
    消毒是养鸡场预防疫病发生的一种重要手段,消毒能减少疾病的
传染和发生,从而也减少了鸡饲养过程中的其他药物使用。
    (一)消毒的方法
    消毒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消毒、生物消毒和化学消毒三种。
    1.物理消毒
    物理消毒法主要包括清扫、通风干燥、太阳暴晒、紫外线照射、火焰
喷射等,以及流通蒸汽、高压、蒸煮等消毒方法。这种方法不使用任何药
物,因此,不存在药物污染环境和在动物体内外残留的危害,但使用范
围、使用对象有一定的局限性。
    2.生物消毒
    常见的生物消毒方法是粪便堆积发酵处理。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
物在堆积的粪便中生长繁殖,并产生热量,使粪便温度升高从而达到杀
灭病原微生物的目的。这种方法经济实用,既达到粪便消毒目的,又能
提高粪便肥力。但此法在使用中一是要注意密封;二是要掌握发酵时
间。需要堆积2~3个月;三是不宜在粪便中拌人消毒药,因为消毒药也
能杀死产生发酵作用的微生物,影响发酵效果,甚至不产生发酵作用。
    3.化学消毒
    化学消毒就是使用化学药物(即我们常说的消毒药)对动物体表、
 用具、场所、动物排泄物、空气、饮用水等进行浸泡、喷洒、熏蒸的方法,
从而达到消灭动物体表、用具、饲养环境和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的目
的。但有些药物,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或对用具、栏舍及动物体等消
毒对象产生腐蚀等危害,对动物可造成刺激等副作用。
    消毒药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达到消毒作用:①使病原体蛋白质
变性、凝固;②改变菌体细胞浆膜的通透性,使菌体内酶和营养物质漏
失,水分渗入,造成菌体细胞溶解或破裂;③影响细菌的酶系统,使细菌
的正常代谢受阻。
    (二)常用消毒药及其使用方法
  1.消毒药的种类
  消毒药的种类很多,它们的作用机理各不相同,目前常用的消毒药
按其化学性质一般分成以下几类:
    (1)碱类消毒剂。如氢氧化钠、石灰乳等,能水解蛋白质和核酸,通
过破坏微生物的酶系统而杀灭病原体。
    (2)酸类消毒剂。包括有机酸和无机酸。其离解出的氢离子可阻碍
病原微生物的正常代谢而发挥消毒作用。
    (3)醛类消毒剂。醛类能使蛋白质变性,杀菌作用较强。如甲醛、多
聚甲醛等,其中以甲醛的杀菌作用*强。
    (4)卤素类消毒剂。如氯和碘的制剂(二氯异氰尿酸钠)能释放出
氯和碘的化合物,氧化蛋白质的活性基团并与蛋白质的氨基结合而使
其变性,从而杀灭病原。
    (5)氧化剂类。如过氧乙酸、二氧化氯,是一些含不稳定结合态氧
的化合物,一遇有机物或酶即放出初生氧,破坏菌体蛋白和酶蛋白而发
挥杀菌作用。过氧乙酸是一种高效、速效、广谱的消毒剂,其突出的优点
是其降价产物对环境无污染,在低温条件下对病毒依然具有强大的杀
灭力。
    (6)表面活性剂类。能降低水和油的表面张力,有利于乳化、去油
 污,起到清洁作用。此类消毒药又可分为阳离子型、阴离子型、两性离子
型和非离子型四大类。其中以阳离子型和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杀菌
作用*强,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吸附在病原体表面,改变细菌细胞
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菌体内的酶、辅酶和代谢产物外漏,妨碍细菌
的代谢而起到杀菌作用。
  2.消毒药的选用
  理想的消毒药应是:对人和动物安全,没有残留,不污染环境,对设
备没有破坏性;杀菌性能好,作用迅速;性质稳定,可溶于水,无易燃性
和爆炸性;价格低廉,容易得到。但是,现有的消毒药都存在一定的缺
陷,还没有一种消毒药是完全理想的。因此,应根据消毒的目的、消毒的
对象、消毒的环境、消毒时的气温等情况,来选择消毒药。
  3.影响消毒效果的主要因素
  影响消毒药物消毒作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微生物的敏感性。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对消毒药的敏感性有很
明显的不同,例如病毒对碱和甲醛很敏感,而对酚类的抵抗力却很大。
大多数的消毒药对细菌有作用,但对细菌的芽孢和病毒作用很小.因此
在消灭传染病时应考虑病原的特点,选用合适的消毒药。
    (2)环境中有机物质的影响。当环境中存在大量的有机物如鸡的
粪、尿、血、炎性渗出物等时,能阻碍消毒药直接与病原微生物接触,从
而影响消毒药效力的发挥。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有机物,往往能中和与
吸附部分药物,也使消毒作用减弱,因此在消毒药物使用前,应进行充
分的机械性清扫,清除消毒物品表面的有机物,使消毒药能够充分发挥
作用。
    (3)消毒药的浓度。一般说来,消毒药的浓度愈高,杀菌力也就越
强,但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对活组织的毒性也就相应地增大了。另一
方面,当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消毒药的效力就不再增高。因此,在使用
消毒药时应选择有效和安全的杀菌浓度,例如70%的酒精杀菌效果要
比95%的酒精好。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