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论国家、社会、体制与政策

包邮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论国家、社会、体制与政策

1星价 ¥36.0 (7.5折)
2星价¥36.0 定价¥4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872397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20
  • 出版时间:2009-07-01
  • 条形码:9787508723976 ; 978-7-5087-2397-6

本书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景天魁,中国社会科学拉丁美洲研究所长郑秉文,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社会政策联合中心副主任彭华民,南开大学会学系教授、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王处辉,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香港中央政策组成员王卓祺,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社会政策系社会政策讲师李秉勤联袂出版。
  福利是一个与人类的理想、与人们的追求紧密相联的概念,福利研究是一个渗透着价值关怀的研究领域,我们应该为人们思考这些问题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东西。为此,本丛书试图以横跨中西、穿越古今的广阔视野.邀集国内外这一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为读者提供有关中外社会福利思想和制度的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如果能对读者朋友有所助益,那将不胜欣慰。
——景天魁

内容简介

社会福利知识体系有丰富的理论渊源,它基于经济学、哲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发展,但它在源远流长的理论河流中更注重现在。社会福利理论发展与社会福利制度、社会政策、社会福利服务和社会工作的发展密不可分,因为它们都是为了提升人类的福利而存在。正因为社会福利注重现在和与其他学科密不可分的关系,它的理论研究并不是纯粹的书斋里的空想,而是社会福利制度安排、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服务的意识形态、理念和发展建议。有如此复杂的知识体系构成、学缘关系和对应用性的高度重视,在这个学界几乎看不到某个学者以理论家自诩。在中国,由于社会福利理论研究耗费时间、缺少资料、没有足够的对话空间、没有独立学术刊物而发表论文困难,此类研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如此,本书仍然顶着社会福利理论研究之名出版,乃因为千古以来提升人类福利的理想到今天对我们更为重要,我们不仅仅要研究具体的制度安排、政策和服务,人类更渴望知道我们行动背后的理念的理念是什么。

目录

**章 福利三角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节 福利三角理论: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分析范式
一、福利多元组合
二、福利三角范式
三、福利三角范式与社会政策发展
四、基于福利三角框架的社会排斥研究
五、福利三角理论的社会政策意义
 第二节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福利提供从国家到多元部门的转型
一、国家在福利提供中角色的历史演进
二、福利国家危机的特点以及批判
三、多元福利部门划分与多元福利提供
四、对福利多元主义的批评及其发展趋势
五、福利多元主义对中国福利制度改革的意义
第二章 社会福利视角下的需要理论
 **节 社会需要理论
一、需要的社会属性与满足需要的分配原则
二、社会需要界定与满足社会需要的福利制度
三、社会需要路径下的中国社会政策发展框架
 第二节 人类需要理论
一、人类需要与相对主义
二、人类需要的界定与需要满足的条件
三、人类需要的测量
四、人类需要满足的社会政策
  五、多伊与高夫对需要理论的贡献及批评
第三章 社会权利与社会责任理论
 **节 后公民身份与社会权利理论的演进
一、公民身份与社会权利观点的提出-
二、马歇尔的公民身份及社会权利的理论
三、后社会权利理论——多元意识形态的新诠释
四、后社会权利理论——从公民权利到公民责任
五、后公民身份与社会权利理论对华人社会的启示
 第二 社会福利发展路径中的企业社会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和理论演变
二、福利国家政府角色与市场角色的关系
三、企业社会责任和国家社会福利提供的关系
四、跨国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政策关系
五、社会福利路径下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对中国的意义
第四章 新马克思主义的福利国家理论
 **节 新马克思主义论福利国家内在矛盾与重组
一、社会福利领域中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二、新马克思主义福利国家理论的历史背景
三、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内在矛盾与福利国家产生
四、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内在矛盾与福利国家重组
五、新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与对中国社会福利的意义
 第二节 社会开支的成长与社会开支的“回流”
一、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社会开支的增长
二、社会开支的成长与福利国家集中化趋势
三、社会开支的“回流”与社会工资
四、社会开支理论的贡献与对中国社会福利的意义
第五章 福利体制理论
 **节 论福利体制:去商品化、分层化与劳动力市场
一、福利国家再界定
二、去商品化和三种福利国家体制
三、福利国家与社会分层化
  ……
第六章 第三条道路的社会福利理论
第七章 性别视角的社会福利理论
第八章 发展性社会福利理论
第九章 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入理论
第十章 资产建设理论
第十一章 社会福利与制度主义理论
第十二章 风险社会理论
第十三章 社会质量与社会和谐理论
第十四章 贫穷问题的理论发展
第十五章 社会福利研究方法的新发展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彭华民,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班毕业,经济学学士,社会学硕士,后获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社会福利博士学位,现为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社会政策联合中心副主任。 积极服务社会并担任多项职务: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福利专业委员会(筹)召集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研究工作委员会召集人(2006—2008),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培训专家,民政部社会福:International Joural of Social Welfare评审,Research Fellow of 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等。 研究成果丰富:在《社会学研究》等国内、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代表专著有《社会福利与需要满足》(2008)、《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2007)、《消费社会学》(1996)等。主持联合国儿基会、欧盟、英国科学院、国家社科重点等国际、国内项目多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