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2206168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78
  • 出版时间:2009-09-01
  • 条形码:9787122061683 ; 978-7-122-06168-3

内容简介

简介   本书主要讲解工业与民用建筑环境空气污染物控制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全书共分10章。第1章主要介绍了空气污染控制技术的一些基本概念,分析了建筑环境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及来源,并提出了空气污染的综合预防措施;第2章介绍空气污染物质发生量;第3章主要介绍了空气污染物的迁移规律;第4章阐述了如何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污染;第5章阐述了通风技术在室内空气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第6章主要针对空气中微粒污染控制机理及方法进行了系统介绍;第7章主要是气态污染物控制;第8章则是细菌和病原体的去除方法介绍;第9章阐述了污染物的稀释控制法,主要包括大气扩散和烟囱设计;第10章对特殊建筑环境的空气污染控制问题做了介绍。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对室内环境关注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 空气污染控制技术概述1.1 室内环境质量问题1.2 建筑环境空气污染物种类及来源1.2.1 室内空气污染物种类1.2.2 建筑环境的空气污染物来源1.2.3 建筑环境空气污染的控制措施1.3 空气污染防治的综合技术措施1.3.1 污染物源头治理1.3.2 通风稀释和合理气流组织1.3.3 空气净化1.3.4 室内空气品质的全过程控制1.4 室内空气品质标准与规范1.4.1 室内空气品质的定义1.4.2 室内空气品质标准与规范参考文献第2章 空气污染物质发生量2.1 空气污染控制的主要技术参数2.2 颗粒物的发生量2.2.1 燃烧发尘量2.2.2 香烟(熏)发尘量2.2.3 人员发尘量2.2.4 办公设备发尘量2.3 主要气态污染物的发生量2.3.1 VOCs的发生量2.3.2 二氧化碳(CO2)的发生量2.3.3 硫氧化物SOx2.4 有害细菌、病原体、病毒的发生量2.5 室内余热、余湿的发生量2.5.1 透明围护结构的传热2.5.2 以其他形式进入室内的热量2.5.3 室内开放湿表面散湿参考文献第3章 空气污染物的迁移规律3.1 颗粒污染物的迁移3.1.1 颗粒物的迁移模型3.1.2 颗粒物穿透的气流量的确定3.2 气态污染物的迁移3.2.1 气态污染物散发迁移的描述3.2.2 人员扰动的描述方法3.2.3 污染物扩散的计算3.3 热湿气体的迁移分析3.3.1 室内余湿的迁移3.3.2 自然渗透条件下余热的迁移参考文献第4章 空气污染源的控制4.1 有限空间的密闭4.1.1 密闭罩的基本形式4.1.2 影响密闭罩性能的因素4.1.3 密闭罩计算4.1.4 通风柜4.2 气流诱导与隔断4.2.1 大门空气幕4.2.2 吹吸式排风罩4.2.3 气幕式排风罩4.2.4 热过程排风罩4.3 负压排风4.3.1 负压隔离病房空调设计原则4.3.2 负压隔离病房气流组织4.3.3 负压隔离病房的压力控制参考文献第5章 空气质量改善的通风措施5.1 自然通风5.1.1 自然通风的作用原理5.1.2 自然通风量的计算5.2 机械通风5.2.1 局部通风5.2.2 全面通风5.2.3 事故通风5.3 局部送风5.3.1 风扇5.3.2 喷雾风扇5.3.3 系统式局部送风5.3.4 系统式送风装置的运行管理5.3.5 行车司机室降温5.4 循环风5.4.1 洁净空调系统循环风5.4.2 煤矿可控循环风5.5 诱导通风5.5.1 诱导通风工作原理5.5.2 地下车库的无风管诱导通风系统5.5.3 地下车库无风管诱导风机通风系统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参考文献第6章 气体中颗粒物的分离技术6.1 重力沉降室6.1.1 重力沉降室工作原理和分类6.1.2 重力沉降室设计与计算实例6.1.3 除尘效率和压力损失6.1.4 应用实例6.2 离心力分离6.2.1 工作原理、结构尺寸、分类和除尘性能影响因素6.2.2 设计计算6.2.3 选型方法和选型注意事项6.3 过滤6.3.1 袋式除尘器工作原理6.3.2 袋式除尘器的滤料6.3.3 袋式除尘器的应用和选择6.3.4 颗粒层除尘器6.4 电除尘器6.4.1 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6.4.2 电除尘器的分类6.4.3 电除尘器的应用参考文献第7章 有害气体的净化7.1 吸收7.1.1 吸收过程的基本原理7.1.2 吸收设备的分类7.1.3 吸收法净化含氟废气7.2 吸附7.2.1 吸附原理7.2.2 吸附装置的类型7.2.3 吸附装置的选择原则和选型7.2.4 吸附净化法的应用7.3 催化转化法7.3.1 催化作用7.3.2 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7.3.3 催化反应器7.3.4 影响催化转化的因素7.3.5 催化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的应用7.4 其他净化方法7.4.1 燃烧法7.4.2 冷凝法7.4.3 膜分离法7.4.4 生物法参考文献第8章 细菌与病原体的去除8.1 空气离子化8.1.1 等离子体的产生机理及分类8.1.2 电子束辐照烟气脱硫脱硝技术8.1.3 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8.2 纳米过滤材料8.2.1 纳米应用技术概述8.2.2 纳米材料净化空气中粉尘方面的应用8.2.3 纳米材料净化空气中的有害气体8.3 医院空调净化措施8.3.1 医院空气污染特征8.3.2 医院空气污染控制8.3.3 医院净化要求8.3.4 空调净化系统方式8.3.5 洁净室气流组织形式8.3.6 空气过滤器的分类及性能特点参考文献第9章 污染物的稀释法控制9.1 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子9.1.1 风9.1.2 湍流9.1.3 大气的温度层结9.1.4 大气稳定度9.2 烟气的抬升高度9.2.1 影响烟气抬升的因素9.2.2 烟气抬升高度的公式9.3 污染物落地浓度9.3.1 高斯扩散模式9.3.2 有上部逆温时的扩散模式9.3.3 熏烟扩散模式9.3.4 扩散参数的确定9.3.5 影响浓度的时间因素9.4 烟囱计算9.4.1 烟囱高度的计算9.4.2 烟囱出口直径的计算参考文献第10章 特殊建筑环境的空气污染控制10.1 地下汽车停车场10.1.1 地下汽车停车场通风与防排烟系统的设计原则10.1.2 地下汽车停车场通风量与排烟量的确定10.1.3 常用的地下车库通风与排烟系统10.2 隧道10.2.1 隧道空气污染特征10.2.2 通风要求10.2.3 通风量和风压10.2.4 通风方式的选择10.3 地下建筑10.3.1 地下建筑空气污染特征10.3.2 地下建筑工程需风量计算10.3.3 地下风道和峒室的通风管道布置形式10.4 热车间10.4.1 热车间自然通风计算10.4.2 隔热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空气污染控制工程》主要讲解工业与民用建筑环境空气污染物控制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全书共分10章。第1章主要介绍了空气污染控制技术的一些基本概念,分析了建筑环境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及来源,并提出了空气污染的综合预防措施;第2章介绍空气污染物质发生量;第3章主要介绍了空气污染物的迁移规律;第4章阐述了如何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污染;第5章阐述了通风技术在室内空气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第6章主要针对空气中微粒污染控制机理及方法进行了系统介绍;第7章主要是气态污染物控制;第8章则是细菌和病原体的去除方法介绍;第9章阐述了污染物的稀释控制法,主要包括大气扩散和烟囱设计;第10章对特殊建筑环境的空气污染控制问题做了介绍。《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对室内环境关注人员的参考用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