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分
包邮清通鉴(全20册+附录2本)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720303907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
- 页数:10047 页
- 出版时间:2005-03-24
- 条形码:9787203039075 ; 978-7-203-03907-5
本书特色
清通鉴是按照《资治通鉴》的体例写作的**部编年体清史,也是我国历史上**部编年体清史,使我国古代的“通鉴体”编年史终成完璧。按照我国的史学传统,往往是后继的政权为前朝修史,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民国政府在短暂的38年间,没有也不可能完成清史的编纂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提出了新中国要完成“隔代修史”的任务。《清通鉴》用浅易文言书写,文风力求简明扼要。所谓简明,即文字简练,干净,不艰涩,不枝蔓,眉目清楚,尽可能生动;所谓扼要,即分清主次,抓住要害,不东拉西扯,让人读后不知所云。全书文字风格虽大体定位在“浅易文言”,由于时代不同、史料不同以及作者主观条件不同,可能会有,也允许存在文风上稍许差异,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各朝。《清通鉴》的出版,将对完成“隔代修史”的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清通鉴(共20册)》与《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明通鉴》等编年史一脉相承,是广大读者了解清代300年历史的*佳读物,是各地图书馆、资料室和文史爱好者的**图书。
内容简介
《清通鉴》与《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明通鉴》一脉相承,清代300年历史的详细记载!
《清通鉴》的学术意义现在来说还过早,在未来的岁月里,历史学家们以及对清史有研究的学者们读了这部卷帙很大的书以后,一定会有公正和准确的评论。不过,谈谈初读的印象,并将它介绍给史学界,也是应当做的。我的印象是:这是一部经过学术群体辛勤耕耘而结出的丰硕果实,有可能成为传世之作。
**,《清通鉴》在编纂体例上有新的创造。固然,通鉴体编年史书早在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就被成功地采用过,在20世纪中国当代历史学者运用通鉴编年体例编纂清史,既保留这种体例本身的优点(如:历史线索清晰、时间观念明确,可以论述在同一时间内的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又要在史观上、在取材上、在反映时代精神上和研究成果上、在唤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上有所创造和突破,这些是要下很大很深的功夫的。而《清通鉴》很好地体现了通鉴编年体史书的创造性和现实时代性。这就用实际的研究成果说明历史遗产的继承性和现实的创造性这二者可以有机地统一起来。
第二,《清通鉴》有深厚的学术含量。只要翻阅这部书的几卷,就会有这样的印象:作者们对于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考订、取舍、剪裁,并非急就率,而是长期积累和研究的结果。这部著作搜集史料之“完备”,是令人敬佩的。我刚翻读时,有这样的印象,它在政治、社会、财政、经济、交通、战争等方面是有详尽论述的,至于思想文化学术的论述是否比较完备,这就需要“抽查”一下。我自己提出了几个问题,然后去查《清通鉴》。例一,我记得,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初刻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里唯一的一部有理论深度的对于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书,不知《清通鉴》中提到没有?我很快查到《清通鉴》第4卷1350页,其中有关于《明夷待访录》的简洁介绍,并摘录了该书中*著名的命题。
例二,我想起钱谦益卒于康熙三年(1664年),过去读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对钱、柳的关系是很清楚的,不知《清通鉴》是否有记载?我又很快查到,在《清通鉴》第4卷1359页对钱、柳有精当的介绍。
例三,我又想起方以智死于康熙十年(1671年),不知《清通鉴》有无介绍?即或没有记述,也不是什么缺点。我在该书第4卷康熙十年十月初七中查到,有精当的说明,而且对于方氏的死因有小注,可见搜集材料之广。
《清通鉴》中*有特色的是所谓“考异”,正如此书的作者所说:“考异是通鉴体史书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考异精审是本书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又说“考异的质量*见史学功力,*能突出通鉴特色,在学术上很重要”。作者所说完全符合实际。全书“考异”甚多,所征引的资料并不限于清朝皇帝的实录和一般常见的文献资料,而是大量参照了《满洲实录》、《满文老档》等。平实地说,使用《满文老档》没有多方面的素养,是很难如愿的,而《清通鉴》却运用自如,有说服力。
关于《清通鉴》的行文采用浅显文言,为了叙述节省篇幅。这对我们历史工作者来说,读起来很有兴味。但对于更多的读者来说,是否有困难,没有调查,不得而知。不过,关于《清通鉴》的文字与有关清史原始资料的关系,我没有来得及对照,这里不能作出判断和评论,算是提出一个问题供参考。
《清通鉴》这部著作兼有专史、教材、史料学诸种史学著作的优点,主编和作者们有勇气将各种史学著作的优长尽力熔于一炉,这种学术的创新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目录
《清通鉴(1) 明万历十一年起 太宗天聪四年止》、
《清通鉴(2) 太宗天聪五年起 世祖顺治五年止》、
《清通鉴(3) 世祖顺治六年起 世祖顺治十八年止》、
《清通鉴(4) 圣祖康熙元年起 圣祖康熙二十二年止》、
《清通鉴(4) 圣祖康熙二十三年起 圣祖康熙四十五年止》、
《清通鉴(6) 圣祖康熙四十六年起 世宗雍正元年止》、
《清通鉴(7) 世宗雍正二年起 世宗雍正十二年止》、
《清通鉴(8) 世宗雍正十三年起 高宗乾隆十五年止》、
《清通鉴(9) 高宗乾隆十六年起 高宗乾隆三十三年止》、
《清通鉴(10) 高宗乾隆三十四年起 高宗乾隆五十二年止》、
《清通鉴(11) 高宗乾隆五十三年起 仁宗嘉庆八年止》、
《清通鉴(12) 仁宗嘉庆九年起 宣宗道光元年止》、
《清通鉴(13) 宣宗道光二年起 宣宗道光二十一年止》、
《清通鉴(14) 宣宗道光二十二年起 文宗咸丰四年止》、
《清通鉴(15) 文宗咸丰五年起 穆宗同治二年止》、
《清通鉴(16) 穆宗同治三年起 穆宗同治十二年止》、
《清通鉴(17) 穆宗同治十三年起 德宗光绪十年止》、
《清通鉴(18) 德宗光绪十一年起 德宗光绪二十年止》、
《清通鉴(20) 德宗光绪二十八年起 宣统三年止》、
节选
五月初八日(6月23日)12郑成功卒。郑成功(1624-1662),初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其父郑芝龙明季入海从盜,后降明,以捕海盜及攻红毛(指荷兰)功累擢总兵。清初拥立明唐王聿键,进平国公。成功乃其长子,以诸生受其引谒,唐王宠异之,赐姓朱,为更是名,人称“国姓爷”。寻封忠孝伯。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谏阻其父降清不果,遂如南澳(今属广东)募兵数千。翌年还,仍奉唐王隆武号,自称招讨大将军,举旗抗清。六年(南明永历三年,1649),遣入朝桂王,始改奉永历号,受封延平公。改中左所为思明州(今厦门),设六官理事,遥奉桂王,且月上鲁王豚米,厚廪泸、溪、甯、靖诸王,礼待遗臣,贮贤养士。与李定国互为声援,率部屡次重创浙闽粤清军。与张名振两次合师北上,攻入长江。十六年(南明永历十三年,1659),亲与张煌言合师北入长江,取瓜州,克镇江,攻江宁(今南京),拜祭明太祖。江南仪真、浦口、芜湖等镇相继归附,清廷震撼。旋因连胜轻敌,败归思明州。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率战船四百余艘、将士二万五千余名,经澎湖东征台湾。自鹿耳门港登陆,围赤嵌城,败荷兰援军。翌年,荷总督揆一降,遂复台湾全岛。以赤嵌为东都,设一府二县,立法建制,修整军队,屯田垦荒。成功既以台湾为抗清根本之地,遂严令官将眷属迁之,犯者虽亲信无赦。成功不以为然,曰:“法贵于严,庶无积弊,后之守者,自为易治。是故子产治郑,孔明治蜀,莫不用严。况台湾为新创之地,非严无以治军,非严无以统众,惟在制宜而已。”有陈豹者,身短精悍,号“三尺陈”,守南澳二十年,数违令,拒不迁眷,成功派兵讨之,陈豹遂入广东降清。上年(1661)十月,清廷以成功无降意,将其父郑芝龙及其兄郑世恩、郑世荫等十一人照谋叛律族诛。成功得凶信,顿足擗踊,望北而哭曰:“若听儿言,何至杀身。然得以苟延今日者,亦不幸之幸也!”令文武官员各挂孝。旋林英自滇归,告永历帝被俘状,成功益居常郁悒。时成功世子郑经留镇厦门,与乳母通,生子。郑经妻为唐显悦孙女,与经不相得。唐致信讥成功,内言:“三父八母,乳母亦居其一。令郎狎而生子,不闻饬责,反加赏赉。此治家不正,安能治国乎?”成功以复国无望积愤于心,又以父兄被害忧戚于内,至闻此言,气塞胸膛,令董昱、洪有鼎至厦门,谕郑泰以治家不严之罪斩其妻董氏并其子经、乳母陈氏及所生孙。诸将大惊,又闻成功病,谋以保全之策,遂杀陈
相关资料
清通鉴前编卷一癸未至戊子(明万历十一年至十六年)公元1583年至1588年
清通鉴前编卷二己丑至丙申(明万历十七年至二十四年)公元1589年至1596年
清通鉴前编卷三丁酉至戊申(明万历二十五年至三十六年)公元1597年至1608年
清通鉴前编卷四己酉至乙卯(明万历三十七年至四十三年)公元1609至1615年
清通鉴前编卷五天命元年 (明万历四十四年)丙辰 公元1616年
清通鉴前编卷六天命二年 (明万历四十五年)丁巳 公元1617年
清通鉴前编卷七天命三年 (明万历四十六年)戊午 公元1618年
清通鉴前编卷八天命四年 (明万历四十七年)己未 公元1619年
清通鉴前编卷九天命五年 (明泰昌元年)庚申 公元1620年
清通鉴前编卷十天命六年 (明天启元年)辛酉 公元162工年
清通鉴前编卷天命七年 (明天启二年)壬戌 公元1622年
清通鉴前编卷一二天命八年 (明天启三年)癸亥公元1623年
清通鉴前编卷一三天命九年 (明天启四年)甲子 公元1624年
清通鉴前编卷一四天命十年 (明天启五年)乙丑 公元1625年
清通鉴前编卷一五天命十一年 (明天启六年)丙寅 公元1626年
清通鉴前编卷一六天聪元年 (明天启七年)丁卯 公元1627年
清通鉴前编 卷一七天聪二年 (明崇祯元年)戊辰 公元1628年
清通鉴前编卷一八天聪三年 (明崇祯二年)己巳 公元1629~TF
清通鉴前编卷一九天聪四年 (明崇祯三年)庚午 公元1630年
清通鉴前编卷二十天聪五年 (明崇祯四年)辛未 公元1631年
清通鉴前编卷二天聪六年 (明崇祯五年)壬申 公元1632年
清通鉴前编卷二二天聪七年 (明崇祯六年)癸酉 公元1633年
清通鉴前编卷二三天聪八年 (明崇祯七年)甲戌 公元1634年
清通鉴 前编 卷二四聪九年 (明崇祯八年)乙亥 公元1635年
清通鉴前编卷二五崇德元年 (明崇祯九年)丙子 公元1636年
清通鉴前编卷二六崇德二年 (明崇祯十年)丁丑 公元1637年
清通鉴前编 卷二七崇德三年 (明崇祯十一年)戊寅 公元1638年
清通鉴前编卷二八崇德四年 (明崇祯十二年)己卯公元1639年
清通鉴前编卷二九崇德五年 (明崇祯十三年)庚辰 公元1640年
清通鉴前编、卷三十崇德六年 (明崇祯十四年)辛巳 公元1641年
清通鉴前编卷三崇德七年 (明崇祯十五年)壬午 公元1642年
清通鉴前编卷三二崇德八年 (明崇祯十六年)癸未 公元1643年
作者简介
戴逸,历史学家。
1926年生,江苏常熟人。1946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史学系。1949年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1952年开始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和研究。1973年转而研究清前期历史。1978年任清史研究所所长。曾任第四届、第五届中国史学会会长、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主要著作有《简明清史》、《中国通史》、《二十世纪中华学案》、《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戴逸卷》、《清通鉴》、《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繁露集》、《二十六史大辞典》等。
-
东京梦华录
¥22.1¥46.0 -
彩色图解山海经
¥15.9¥55.0 -
元曲三百首注评
¥12.6¥32.0 -
人间词话—中华经典藏书
¥13.9¥38.0 -
新书--名家精注精评本:柳永集
¥11.3¥38.0 -
反经
¥16.4¥48.0 -
素书
¥7.5¥39.8 -
陆游诗词选译
¥8.2¥24.0 -
山海经
¥19.4¥68.0 -
二刻拍案惊奇-精装典藏本
¥12.9¥39.8 -
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修订版):陶渊明集全译
¥16.6¥52.0 -
了凡四训-中华经典藏书
¥9.7¥15.0 -
清代文言小说选译
¥9.2¥23.0 -
《子不语》(插图版)
¥23.1¥39.8 -
初刻拍案惊奇:精装典藏本
¥12.9¥39.8 -
陶渊明诗文选译
¥7.2¥16.0 -
世说新语
¥13.0¥46.0 -
杜甫集-名家精注精评本
¥12.3¥29.8 -
孙子兵法
¥18.3¥39.8 -
道德经
¥18.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