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学卷

包邮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学卷

1星价 ¥131.4 (7.3折)
2星价¥131.4 定价¥18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067491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
  • 页数:1319 页
  • 出版时间:2009-07-01
  • 条形码:9787540674915 ; 978-7-5406-7491-5

本书特色

《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学卷》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宗教学在世界学术史上为一门新兴学科,始于19世纪下半叶,通常以西方学者麦克斯·缪勒1873年发表《宗教学导论》、率先使用“宗教学”术语为开端。宗教学从精神、社会等层面系统探究人的宗教现象,涉及有关人类文明进程、人类精神奥秘的许多基础性、理论性、历史性和知识性问题。这一研究从人的精神世界及精神生活触及人的“心路历程”,乃一种“谋心”之学。对此,缪勒阐述了其对宗教学核心范畴“宗教”和“神的观念”之基本认知。他认为,“宗教”揭示了“人的灵魂”与“神”的关系,旨在达到人的灵性内在与神圣超越的沟通。这里,“宗教”既为表达人之神秘内在性的“心学”。又乃反映人不可企及之超然存在的“形上学”。但“宗教”是人的认知和追求,有着鲜明的主体性。缪勒解释说,“神的观念”实际上为人之心灵“关于完美境界的*高理想”。由此可见,宗教学对其认识和理解宗教有一种基本定位,从中亦形成其学科本身发展的规律性和系统性,归纳出与之相关的各种研究方法。这些基本研究方法包括宗教史学的纵向梳理方法、比较宗教学的横向比较方法、宗教类型学的综合归类方法、宗教人类学的田野考查和实证方法、宗教现象学的中止判断和本质洞观方法、宗教社会学的社会抽样和功能分析方法、宗教心理学的象征符号破译和精神分析方法、宗教哲学和宗教批评学的价值判断和本质定性方法等。对这些不同方法的侧重或突出,遂形成了不同的分支学科和各种学派。

目录

正编绪论:20世纪的中国宗教学发展一、对“宗教”的基本认知和理论学说二、佛教研究与佛教学三、道教研究与道教学四、基督宗教研究五、伊斯兰教研究六、其他宗教研究七、结语**章 宗教学理论研究**节 宗教学理论研究在中国的兴起及发展沿革一、中国宗教学的兴起二、1949年至1976年中国宗教学的理论兴趣三、1976年以来中国宗教学体系的创建第二节 宗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及研究一、对西方宗教学的译介及研究二、宗教历史的纵向研究及宗教比较的横向研究三、宗教哲学及宗教学说史研究-四、宗教社会学及宗教心理学研究五、宗教人类学、原始宗教和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研究六、神话研究七、小结附:宗教学理论研究大事记第二章 佛教研究**节 20世纪中国佛学的发展和沿革一、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佛学研究二、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佛学研究第二节 佛教史研究一、中国佛教历史研究二、外国佛教历史研究第三节 教义与宗派的研究一、《大乘起信论》的争论二、唯识宗的研究三、禅宗的研究四、天台宗的研究五、华严宗的研究六、净土宗的研究七、汉地密宗的研究八、律宗的研究第四节 藏传佛教研究第五节 云南上座部佛教研究第六节 未来佛学研究的展望附:佛教研究大事记第三章 道教研究**节 20世纪中国道教研究的发展沿革一、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道教学研究二、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道教学研究第二节 中国道教史研究一、道教通史研究二、道教断代史三、道教教派史四、专题史五、道教人物史六、道教地方史第三节 道教思想理论研究一、道教思想史研究二、道教哲学研究第四节 道教经典研究一、《道藏》的出版二、《道藏》研究三、《太平经》研究四、《老子(道德经)》注的研究五、其他专经研究第五节 中国道教礼仪、丹术等研究一、道教科仪研究二、道教符策法术研究三、道教外丹术研究四、道教内丹术研究五、道教医药与养生研究第六节 道教文化艺术研究一、道教文学研究二、道教音乐研究三、道教官观艺术研究附:道教研究大事记第四章 基督宗教研究**节 20世纪中国基督宗教研究的发展沿革一、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基督宗教研究二、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基督宗教研究第二节 世界基督宗教历史研究一、早期基督宗教历史研究二、中世纪教会史研究三、宗教改革史研究四、近现代基督宗教历史研究第三节 中国基督宗教历史研究一、中国基督宗教发展史研究二、景教研究三、元朝也里可温研究四、明清天主教及在华耶稣会士研究五、清末及民国以来基督宗教研究六、基督教与中国思想文化研究第四节 基督宗教思想理论研究一、基督宗教思想史研究二、早期基督宗教思想研究三、中世纪神哲学研究四、近代基督宗教思想研究五、当代基督宗教神学及哲学研究第五节 基督宗教经典研究一、《圣经》的翻译与研究二、基督宗教典籍整理与研究三、基督宗教学术名著的翻译与研究第六节 基督宗教文化艺术研究附:基督宗教研究大事记第五章 伊斯兰教研究**节 20世纪中国伊斯兰教研究的发展沿革一、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二、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伊斯兰教研究第二节 中国伊斯兰教分科研究一、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二、中国伊斯兰哲学研究三、中国伊斯兰教“门宦制度”研究第三节 中国新疆伊斯兰教研究一、清代的伊斯兰教研究二、民国时期的伊斯兰教研究三、1949一1979年的伊斯兰教研究四、改革开放后的伊斯兰教研究五、总述第四节 世界伊斯兰教研究一、世界伊斯兰教史研究二、伊斯兰教义学研究三、伊斯兰教法学研究四、苏非主义研究五、当代伊斯兰教研究六、伊斯兰哲学研究七、伊斯兰文化研究第五节 伊斯兰教经典研究一、《古兰经》的翻译与研究二、汉文伊斯兰教经典整理第六节 伊斯兰艺术研究一、概说二、成果附:伊斯兰教研究大事记第六章 其他宗教研究**节 儒教研究第二节 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第三节 犹太教研究第四节 印度宗教研究第五节 摩尼教与琐罗亚斯德教研究一、摩尼教研究二、琐罗亚斯德教研究,第六节 新兴宗教研究附:其他宗教研究大事记副编 宗教学代表性论文、著作(章节)选编**章 宗教学理论研究《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总论以美育代宗教说——在北京神州学会演说词关于宗教问题的谈话不朽——我的宗教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节录)
展开全部

节选

《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学卷》内容简介:宗教学在世界学术史上为一门新兴学科,始于19世纪下半叶,通常以西方学者麦克斯·缪勒1873年发表《宗教学导论》、率先使用“宗教学”术语为开端。宗教学从精神、社会等层面系统探究人的宗教现象,涉及有关人类文明进程、人类精神奥秘的许多基础性、理论性、历史性和知识性问题。这一研究从人的精神世界及精神生活触及人的“心路历程”,乃一种“谋心”之学。对此,缪勒阐述了其对宗教学核心范畴“宗教”和“神的观念”之基本认知。他认为,“宗教”揭示了“人的灵魂”与“神”的关系,旨在达到人的灵性内在与神圣超越的沟通。这里,“宗教”既为表达人之神秘内在性的“心学”。又乃反映人不可企及之超然存在的“形上学”。但“宗教”是人的认知和追求,有着鲜明的主体性。缪勒解释说,“神的观念”实际上为人之心灵“关于完美境界的*高理想”。由此可见,宗教学对其认识和理解宗教有一种基本定位,从中亦形成其学科本身发展的规律性和系统性,归纳出与之相关的各种研究方法。这些基本研究方法包括宗教史学的纵向梳理方法、比较宗教学的横向比较方法、宗教类型学的综合归类方法、宗教人类学的田野考查和实证方法、宗教现象学的中止判断和本质洞观方法、宗教社会学的社会抽样和功能分析方法、宗教心理学的象征符号破译和精神分析方法、宗教哲学和宗教批评学的价值判断和本质定性方法等。对这些不同方法的侧重或突出,遂形成了不同的分支学科和各种学派。

作者简介

1955年3月生于湖南慈利,土家族人,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基督教思想文化研究与比较宗教学。长期从事西方宗教学及哲学、基督教研究。 1974年毕业于湖南常德师专英语科;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硕士学位;1981年9月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1983年留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系,1987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8年回国,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8年被接纳为德国宗教史协会终身会员,1991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回国留学人员”,199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入选为欧洲科学艺术研究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中国宗教学会会长。2008年当选为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民族委员会委员。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