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31443551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83 页
- 出版时间:2009-08-01
- 条形码:9787531443551 ; 978-7-5314-4355-1
目录
节选
《艺术学概述》作者有50年创作经历,专攻田园山水画15年。已出版过中国**部关于田园山水的专著《张正忠诗书画——田园山水百图》,以及《张正忠田园山水画选》。作者在漫长而艰辛的艺术道路上,坚持“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探索振兴中国画的途径,根据积累的经验和创造,又写下了这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田园山水画专著。《艺术学概述》对田园山水画中的创作问题及笔墨等具体技法作了全面而扼要的阐述,给山水画创作者送来了艺术上的无私奉献,同时也给山水画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关资料
插图:二、艺术起源于“游戏” 这种说法主要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来的,后来的艺术史家曾把艺术起源的这种说法称之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这种理论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曾经被许多人所信奉。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席勒在他著名的《美育书简》中指出,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必须通过“游戏冲动”才能有机地协调起来。他认为,人在现实生活中,既要受自然力量和物质需要的强迫,又要受理性法则的种种约束和强迫,是不自由的。人只有在“游戏”时,才能摆脱自然的强迫和理性的强迫,获得真正的自由,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游戏”,人才能实现物质和精神、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因此,人总是想利用自己过剩的精力,来创造一个自由的天地。席勒以动物为例来说明“游戏”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他说:“当狮子不为饥饿所迫,无须和其他野兽搏斗时,它的剩余精力就为本身开辟了一个对象,它使雄壮的吼声响彻荒野,它的旺盛的精力就在这无目的的使用中得到了享受。”席勒进一步认为,人的这种“游戏”本能或冲动,就是艺术创作的动机。在这种无功利、无目的的自由活动中,人的过剩精力得到了发泄,从而获得快乐,亦即美的愉快的享受。后来,斯宾塞又进一步发挥和补充了这种说法。他认为,人作为高等动物,比起低等动物来有更多的过剩精力。艺术和游戏,就是人的这种过剩精力的发泄。斯宾塞强调,“游戏”的主要特征是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它并不是维持生活所必需的活动过程,而是为了消耗肌体中积聚的过剩精力,并在自由地发泄这种过剩精力时获得快感和美感。因此,人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从实质上来讲,无非也是一种“游戏”,美感就是从“游戏”中获得发泄过剩精力的愉快。后来,另一位从心理学观点出发去研究美学的德国学者卡尔·格鲁斯,对这种观点又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格鲁斯认为,“游戏”并不是完全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而是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在为将来的实际生活做准备或做练习。格鲁斯举例说,小猫追逐滚在地板上的线团的游戏,是练习捕捉老鼠;小女孩喜欢抱着木偶玩游戏,是练习将来做母亲;小男孩聚集在一起玩打仗
-
莫言的奇奇怪怪故事集
¥19.0¥59.9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我独钟意命运角落的人
¥42.3¥168.0 -
悉达多
¥13.0¥28.0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经常作案的朋友都知道
¥42.3¥168.0 -
中国近代史
¥14.3¥39.8 -
死魂灵
¥14.0¥48.0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42.3¥168.0 -
本森小姐的甲虫
¥15.9¥55.0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7.6¥55.0 -
面纱
¥17.9¥49.8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13.9¥39.8 -
失去一切的人
¥16.6¥52.0 -
诺贝尔文学奖大系-窄门
¥10.9¥31.0 -
罗生门
¥10.0¥36.0 -
1984-插图珍藏版
¥10.1¥29.8 -
鸟与兽的通俗生活
¥12.9¥39.8 -
鼠疫
¥12.6¥38.8 -
女性生存战争
¥20.8¥66.0 -
她们
¥16.0¥46.8 -
重生
¥13.5¥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