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泽厚美学概论
读者评分
5分

包邮李泽厚美学概论

1星价 ¥15.4 (5.3折)
2星价¥15.4 定价¥29.0
商品评论(2条)
ztw***(二星用户)

非常好,对李泽厚有了更多认识和了解。

2019-06-21 21:31:50
0 0
139***(三星用户)

李泽厚美学概论

李泽厚美学概论,,版本很好,内容简明,品相全新,,,

2016-03-25 00:41:49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8033161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6
  • 出版时间:2009-12-01
  • 条形码:9787108033161 ; 978-7-108-03316-1

内容简介

《李泽厚美术概论》是在1990年、2006年的两次讲座基础上进行学术性提升后的结果,概说了李泽厚美学富有原创性与体系性的品格,更说明了这是拥有哲学一历史纵深度的追溯根源的“男人美学”,而非尼采所嘲讽的局限于艺术鉴赏的“女人美学”。书中还揭示了李泽厚美学的双向架构:向外打通马克思与康德而创造了人类学主体实践美学;向内打通儒、道、屈、禅而创造了中国美学研究的双鐾《美的历程》与《华夏美学》。尤其是《美的历程》一书,更是全然首创的中国审美趣味变迁史(而非艺术史)。作者对李氏著述和思想烂熟于心,在《李泽厚美术概论》中,李泽厚所有的美学理论硬核均被作者用以轻驭重的感受性语言所化解和阐释。
  在这些基本论述之外,《李泽厚美术概论》还收入作者与李泽厚的系列对话以及李泽厚本人从未发表过的自问自答录,从而使全书更为丰富。它适合于大学哲学系、文学系、艺术系的研究生、大学生阅读参考,也适合于向往美、希望进入美学之门的读者一览。

目录

自序:中国现代美学的**小提琴手
主篇
 李泽厚美学概论(2006—2009)
  **节 引论:真正的原创性美学
  第二节 李泽厚美学体系图式
  第三节 具有哲学、历史纵深度的美学表述
  第四节 马克思与康德互补的历史本体论
  第五节 美感心理数学方程式的猜想
  第六节 近似曹雪芹的大观美学与通观美学
  第七节 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阐释与“情感真理”的发现
  第八节 具有普世意义的中国现代话语谱系
 李泽厚与中国现代美的历程(1991)
  **节 创立独特的现代美学命题
  第二节 李泽厚对康德的重新阐释及主体实践美学的提出
  第三节 李泽厚的中国美学观和刘小枫的挑战
副篇
 与李泽厚的美学对谈录(2008)
  一、人是历史的存在
  二、“有人美学”与“无人美学”
  三、审美判断与文学鉴赏
 相关的哲学、历史、艺术思考——与李泽厚对谈选编
  一、走出语言学世纪(2006)
  二、关于存在的“*后家园”(2006)
  三、老庄哲学与海德格尔的根本区别(2006)
  四、对沟口雄三亚洲表述的质疑(2006)
  五、反“反二分法”与“后现代主义”(2006)
  六、世纪之交的哲学展望(1996)
  七、理念与情爱的冲突(1996)
  八、中国现代诸作家评论(1996)
  九、哲学智慧和艺术感觉(1996)
  十、个人主义在中国的浮沉(1994)
  十一、历史行程的二律背反(1992)
附录
 李泽厚:关于”美育代宗教”的杂谈答问(2008)
  一、语言是存在之家?
  二、天地境界
  三、感伤中的神意
李泽厚:漫谈美学——在香港国际创价学会上的演讲(2002)
李泽厚著作年表
刘再复著作出版情况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李泽厚美学概论》是在1990年、2006年的两次讲座基础上进行学术性提升后的结果,概说了李泽厚美学富有原创性与体系性的品格,更说明了这是拥有哲学一历史纵深度的追溯根源的“男人美学”,而非尼采所嘲讽的局限于艺术鉴赏的“女人美学”。书中还揭示了李泽厚美学的双向架构:向外打通马克思与康德而创造了人类学主体实践美学;向内打通儒、道、屈、禅而创造了中国美学研究的双鐾《美的历程》与《华夏美学》。尤其是《美的历程》一书,更是全然首创的中国审美趣味变迁史(而非艺术史)。作者对李氏著述和思想烂熟于心,在《李泽厚美术概论》中,李泽厚所有的美学理论硬核均被作者用以轻驭重的感受性语言所化解和阐释。在这些基本论述之外,《李泽厚美学概论》还收入作者与李泽厚的系列对话以及李泽厚本人从未发表过的自问自答录,从而使全书更为丰富。它适合于大学哲学系、文学系、艺术系的研究生、大学生阅读参考,也适合于向往美、希望进入美学之门的读者一览。

相关资料

在这段话里,李泽厚说明,中国美学强调的是情感性的优美和壮美,而不是宿命的恐惧或悲剧性的崇高。这一审美判断的背后,是非常深邃的文化内容。80年代时,李泽厚讲的是中国文化追求的现实人生的和谐,而非超世间的信念。90年代讲“一个世界”而非“两个世界”。他把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想通了,研究透了,对其美学范畴、美学观念的内涵也真正把握住了。正是这样,尽管西方哲学家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等都讲“崇高”,但李泽厚还是在中西比较的语境中讲出了新意。更不用说本来就属于中国的美学了。本就属于中国的儒、道、屈(屈原)、禅,李泽厚的阐释,处处都可以听到发前人所未发之声。历来都讲庄禅哲学相通,那么庄与禅的区别何在?前人并没有讲清,而李泽厚道破了,讲清了。庄子还有真人、至人等人格理想,禅则全然没有,全都放下。庄禅都以直观为法,但庄还存有思辨,禅则全然没有,全都放下,包括文字也不立,只看重通过瞬间抵达永恒的神秘体验。这些难点,一经点破,真让我们豁然开朗。现在大家都知道李泽厚说儒时讲“情本体”,有新的发现,其实他对庄禅也有许多原创性的开拓与发现。出国之后,我在香港城市大学的讲座系列中,也讲庄禅,在阅读前人他人的有关论著中,没有一个像李泽厚那样讲述庄子的深刻性在于发现历史的悲剧性与人生的悲剧性,也没有其他人像他那样用“我即佛”、“佛即我”的穿透性语言来描述禅宗,并说明其以觉代神的无神论实质。用辛弃疾的“众里寻她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诗句来说明禅宗,既贴切又形象,这种哲学、美学语言在中国也是罕见的。想透了,想通了,融会贯通了,然后才用*简明、*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本身就包含着原创性。这里我还要特别指出,二十多年来,中国学界出现了海德格尔热,紧接着又出现海德格尔与老子、庄子的比较热,这其中,出现了一些好书好文章,但是,也有很大的误区,这就是只注意相同、相似处,但李泽厚则指出两者的巨大差别。他认为海德格尔的哲学乃是“士兵的哲学”,崇尚死亡、鼓动牺牲的哲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许多德国士兵身上都带着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而中国的老、庄、禅,则崇尚生命,主张以柔克刚,大思路全然不同。李泽厚对德国哲学中崇尚毁灭的大倾向(包括尼采、海德格尔等),一直心存警惕,并表明自己与之相反的哲学态度。他所认定的世界十大哲学家名单(康德、休谟、马克思、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笛卡尔、毕达哥拉斯、杜威、

作者简介

刘再复,1941年生,福建南安人,196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89年旅居美国。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名誉教授等。主要从事文学研究。著述甚丰,详见本书附录。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