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册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册

1星价 ¥20.5 (6.6折)
2星价¥20.5 定价¥31.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442595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
  • 页数:330
  • 出版时间:2009-08-01
  • 条形码:9787544425957 ; 978-7-5444-2595-7

本书特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修订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从现当代文学的整合理念上叙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其历史范畴是从“五四”新文学革命起,至目前正在发展中的文学。

目录

**编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缘起与诞生**章 中国新文学的历史背景与“五四”文学革命**节 外来文学思潮的撞击与新文学“前夜的涌动”第二节 新文学意识的觉醒和“五四”文学革命第三节 新文学社团蜂起与文学论争第四节 “五四”文学的基本主题与文学的多种流向第二章 中国现代文学奠基者——鲁迅**节 “鲁迅的方向”对中国新文学的开拓意义第二节 鲁迅小说: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和成熟标志第三节 《阿Q正传》: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之作第四节 鲁迅的杂文和散文、散文诗第三章 “五四”探索期小说**节 小说理念刷新与创作的多样探索第二节 叶绍钧与人生派小说第三节 郁达夫与浪漫抒情小说第四节 乡土写实小说第四章 “五四”新诗运动与中国新诗的开拓**节 “五四”新诗运动与胡适等的新诗创作实验第二节 郭沫若:中国新诗的伟大开拓者第三节 闻一多、徐志摩的新格律诗探索第四节 李金发、冯至等的多样诗艺寻求第五章 现代散文的开拓与创获**节 文体革命:“新青年”散文群体首建奇功第二节 语丝派散文与周作人的创作第三节 异彩纷呈的“五四”散文流派第四节 朱自清散文:白话美文的典范第六章 诞生期话剧运动与创作**节 话剧的“输入”和“五四”话剧运动第二节 多样探索的“五四”话剧创作第三节 田汉: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第四节 丁西林等的独幕喜剧第二编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深化**章 三四十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节 左翼文学的主导倾向与文学多元互补格局的建构第二节 民族解放旗帜下的抗战文艺运动及其文学论争第三节 多元发展的文学潮流与趋向第二章 发展期小说(一):中长篇小说大家**节 茅盾:现实主义小说巨匠第二节 老舍:现代中国的“市民作家” 第三节 巴金:热情追求光明的文学战士第四节 沈从文:从湘西走出的“风俗画家”第五节 钱锺书和他的《围城》第六节 张爱玲和她的《传奇》第三章 发展期小说(二):多种小说流派**节 早期普罗小说和“左联”作家群第二节 吴组缃等社会剖析派小说第三节 寻求艺术独立的“京派”小说第四节 注重艺术创新的“新感觉派”小说第五节 路翎与“七月派”小说第六节 徐讦、无名氏的后期浪漫派小说第七节 张恨水、黄谷柳等的新通俗小说第四章 新诗走向“历史的综合”**节 普罗诗派与政治抒情诗第二节 现实主义诗派与臧克家等的诗作第三节 艾青:卓越的民族诗人第四节 后期新月诗派:浪漫与唯美的融合第五节 戴望舒与现代主义诗歌第六节 胡风与“七月诗派”第七节 穆旦与“九叶诗人” 第八节 《马凡陀山歌》等政治讽刺诗第五章 流派竞存:现代散文的发展路径**节 现代散文鼎盛期的多样发展态势第二节 茅盾与社会写实派散文第三节 丰子恺、何其芳等的小品散文第四节 梁实秋、张爱玲等的艺术散文第五节 蓬勃发展的杂文创作第六节 瞿秋白、夏衍等的报告文学第六章 发展期戏剧文学的多样展开格局**节 三四十年代蓬勃发展的戏剧运动与创作第二节 曹禺:中国话剧文学的成熟标志第三节 田汉与洪深的左翼戏剧创作第四节 夏衍的戏剧文学创作第五节 郭沫若和40年代的历史剧第六节 《升官图》等政治讽刺剧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修订版)》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经过历史的沿革,现在已到了厘定课程的称谓与内涵,使之成为具有相对合理性的独立文学课程的时候了。这门课程的开设,始于建国初的现代文学课程,或称为“新文学课”;编撰了许多“中国现代文学史”,或称“中国新文学史”相关的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或称中国新文学史)的时间段,则界定在自1917年新文学革命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止,前后约30年时间。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有其合理性的。

相关资料

新月社的文学主张总起来可归纳为两点。**是批评了“五四”以来新文学情绪过分泛滥和形式散漫化倾向,提出“以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原则。他们认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情感过于泛滥,而“文学的力量不在于开扩,而在于集中;不在于放纵,而在于节制”,因而这些情感必须纳入一定的形式之中,.“完美的形体是完美的精神的惟一表现”。因而他们强调艺术选择和艺术加工,认为“没有选择就没有艺术”,“自然都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倡导“格律诗”,闻一多进而提出了著名的诗歌“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主张。所谓音乐美,是指音节的协和与节奏,因而要求每行的音节数大致相等。所谓绘画美,是指诗歌语言词藻修辞的美,也就是对土白语言的“艺术化”。建筑的美则是指诗歌外在形式所达到的“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所产生的视觉美。同样在“国剧运动”中,他们也批评早期易卜生式话剧“利用艺术去纠正人心,改善生活”的倾向,使“这些戏剧”“已不成其为艺术”。因而要求戏剧登上“纯形”的境界,追求戏剧的形式“节奏”。第二是对“五四”新文学的“欧化”倾向不满,强调要融合中西,要从中国古典艺术中汲取营养。闻一多便批评郭沫若的诗歌缺乏地方色彩,而应该融合中西,“做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而“国剧”的创造,就是要在写意的和写实的两峰间架起一座桥梁,创造一种新的戏剧。1926年6月以后,闻一多、徐志摩等相继离开北京,新月社无形解散。当他们与《现代评论》的胡适、陈西滢等人于1927年重新集合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和《新月月刊》(1928.3 一1933.6 )时,便进入了新月派活动的第二个时期,即后期新月派了。这一时期新月社的主要文学成就依然在诗歌创作上。当陈梦家1931年9月编选《新月诗选》时,收入18家诗人的诗作,显示了相当整齐的阵营。但这时闻一多已赴山东青岛大学任教,主要精力转入学术研究。骨干力量是陈梦家、方玮德等南京中央大学学生诗人群和卞之琳等北方青年诗人群。他们大都是徐志摩的学生,奉徐志摩为盟主。当徐志摩于1931年因飞机失事而遇难后,这个诗派也就进一步分化。至1933年6月《新月》正式停刊,宣布了这个诗派解体。同新月社相关联的另一个文学派别是“现代评论派”。“现代评论派”因《现代评论》杂志而得名,该刊由原《太平洋》杂志和《创造季刊》合并而于1924年12月在北京创办的。其基本成员主要是原《新潮》社成员,如杨振声等和北大的一些教授,主要有陈西滢、凌叔华、丁西林以及胡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