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沫若评说九十年
读者评分
4.6分

郭沫若评说九十年

1星价 ¥31.2 (6.5折)
2星价¥31.2 定价¥48.0
商品评论(5条)
sun***(三星用户)

很好的一本书

对郭沫若评说的总结集合,到货及时,内容具有新意,阐释准确,值得一看的书,装帧精美,没有瑕疵

2017-10-07 18:40:00
0 0
151***(三星用户)

这个系列都不错

余光中,金庸,曹禺,徐志摩。。。

2017-09-02 09:48:19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394083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98
  • 出版时间:2010-01-01
  • 条形码:9787503940835 ; 978-7-5039-4083-5

本书特色

《郭沫若评说九十年》:博采史料多元声音学界风云人文情怀

内容简介

郭沫若丰富而曲折的一生总能投射出这个时代*激越*活跃的影像,这种“与时俱进”的姿态常常带给我们满怀的激情与无限的想象,它们极大地强化了郭沫若所容纳的社会、时代与历史的巨大信息:从《女神》的浪漫主义开拓到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从大革命时代的政治抉择到别妇抛雏、投身抗战,从热情地拥抱新中国到以《科学的春天》迎接新时期的到来,可以说郭沫若是真正体现了所谓“与时俱进”的重要特点,在每一个时代发展的关键时刻,郭沫若都努力站在时代的“潮头”,他也*能追随“先进”的社会历史方向。这当然体现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的*可宝贵的财富: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全部的现代化的追求及其成果,都可以说是他们走出传统“天道循环”模式,承认有“新”,承认有“先进”,承认自己弱势的结果。先进,这就是20世纪中国思想追求的“关键词”。然而,问题也有另外的一面,例如,当处于具体历史情境当中的个人,究竟怎样有效地判断“先进”,而且,当“先进”总是以“新”的方式出现之时,是不是一切的“新”都一定属于“先进”?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所以,在20世纪,在包括郭沫若在内的中国知识分子那里,我们发现了“新=先进=好”,“*新=*先进=*好”的思维方式,发现了这一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历史的局限性,更有甚之,在政治权威独占意识形态的时候,也可能将“古老的”、“落后的”文化当作“先进”。

目录

丛书主编谈
 郭沫若:“地标”式的人物
本书编者前言
 我们怎样阅读郭沫若
自述
 巫峡的回忆
 峨眉山上的白雪
忆念
 回忆沫若早年在日本的学习生活(节录)
 在日本的郭沫若会见记
 回忆旅居日本时的父亲
 上海交游记(节选)
 秋日谈往(节录)
 难忘的往事
 回忆父亲
 郭沫若印象记(节录)
 郭沫若之片段
故实
 郭沫若与创造社的成立
 北伐年代中的郭沫若
 郭沫若与安娜的相遇
 郭沫若与毛泽东
 郭沫若与鲁迅个人恩怨透视(节选)
 郭沫若在“文革”后期
评议
 重读《李白与杜甫》
 郭沫若先生的多面性与深入性
 审美追求的瞀乱与失措(节选)
 郭沫若人格辩
 郭沫若与“十七年”政治心态
 庙堂与心态
论列
 (一)
  论郭沫若
  论郭沫若的诗
  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郭沫若、屈原和蔡文姬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节录)
  文学史中的郭沫若
 (二)
  论郭沫若“青春型”’的文化品格
  “五四”时期郭沫若对孔子的“曲解”
  论郭沫若早期悲剧意识与哲学本体论
  在与国共两党的关系中看郭沫若的1926—1927——并论与此相关的史料之解读及补充
  论郭沫若后三十年的学术争鸣(节录)
  郭沫若与屈原
  超越于时空之上的自由——关于郭沫若感受方式的一点札记
  从乡土、家庭的“边缘性”看郭沫若叛逆性格的必然性
  郭沫若的“行为艺术”:骨灰撒到大寨肥田
  意识形态想象与郭沫若史学研究
  郭沫若文学研究五十年
附录
 郭沫若生平纪要
 郭沫若研究文献辑要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郭沫若评说九十年》主要内容简介:郭沫若丰富而曲折的一生总能投射出这个时代*激越*活跃的影像,这种“与时俱进”的姿态常常带给我们满怀的激情与无限的想象,它们极大地强化了郭沫若所容纳的社会、时代与历史的巨大信息:从《女神》的浪漫主义开拓到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从大革命时代的政治抉择到别妇抛雏、投身抗战,从热情地拥抱新中国到以《科学的春天》迎接新时期的到来,可以说郭沫若是真正体现了所谓“与时俱进”的重要特点,在每一个时代发展的关键时刻,郭沫若都努力站在时代的“潮头”,他也*能追随“先进”的社会历史方向。这当然体现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的*可宝贵的财富: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全部的现代化的追求及其成果,都可以说是他们走出传统“天道循环”模式,承认有“新”,承认有“先进”,承认自己弱势的结果。先进,这就是20世纪中国思想追求的“关键词”。然而,问题也有另外的一面,例如,当处于具体历史情境当中的个人,究竟怎样有效地判断“先进”,而且,当“先进”总是以“新”的方式出现之时,是不是一切的“新”都一定属于“先进”?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所以,在20世纪,在包括郭沫若在内的中国知识分子那里,我们发现了“新=先进=好”,“*新=*先进=*好”的思维方式,发现了这一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历史的局限性,更有甚之,在政治权威独占意识形态的时候,也可能将“古老的”、“落后的”文化当作“先进”。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