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村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强国之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重点书系

包邮中国农村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强国之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重点书系

1星价 ¥41.3 (7.5折)
2星价¥41.3 定价¥5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701007543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560
  • 出版时间:2008-12-01
  • 条形码:9787010075433 ; 978-7-01-007543-3

内容简介

为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组织了《强国之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重点书系》,目的在于从历史的角度,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实践、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深化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高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坚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氛围,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思想保证,激励和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该套书系内容系统、全面,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历史的角度全方位回顾和再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具有较强的全局性和立体感;立足改革开放30年理论与实践中的一系列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学术探讨,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学术性;关注相关行业或领域,理论联系实际,以点带面,进行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感。书系客观真实地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全面回顾了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记录了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展示了30年来中国社会、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面貌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宣传了30年改革开放成就和中国对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生动地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认为,以书系的形式,全景记录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精神和实践,是对历史负责,是对后人负责,也是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加了一份珍贵的宝藏。她所载入的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时代精神,将永远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中闪光。

目录

绪论
**篇 以放活为轴心的体制改革(1978-2002年)
 **章 确立以家庭承包经黄为基础、统分结金的双层经营体制
  **节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经营制度
  第二节 “包产到户”三起三落与家庭经济地位的重新确立
  第三节 重新确立家庭经济地位的重大意义
  第四节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五节 法律保障体系的演进与完善
 第二章 推动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
  **节 统购统销体制的松动
  第二节 从收购市场化到销售市场化
  第三节 以顺价销售为核心的改革
 第三章 加快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节 从“以粮为纲”到多种经营
  第二节 农村非农产业长足发展
  第三节 新阶段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第四章 促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节 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第二节 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更为多样化
  第三节 经济组织的股份化、公司化趋势日益明显
  第四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得到发展
 第五章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节 农业农村发展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了条件
  第二节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辟了就地转移新空间
  第三节 外出务工经商成为转移就业的主要形态
 第六章 世纪之交农业农村发展的困惑
  **节 粮食生产滑坡明显
  第二节 农业生产要素流失严重
  第三节 城乡发展差距持续拉大
  第四节 二元结构依然制约转移就业
  第五节 农村基层治理结构仍不完善
第二篇 新农村政策体系框架初步形成(2003-2008年)
 第七章 构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制度框架
  **节 农民负担问题的制度成因
  第二节 农村税费改革取得巨大成效
  第三节 公共财政支持农村政策实现重大转变
  第四节 基本公共服务迈向均等化
 第八章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节 建立健全农业补贴制度
  第二节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第三节 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第九章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节 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加强农村公路建设
  第三节 建设农村美好家园
 第十章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节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第二节 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第三节 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第四节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节 加快农村扶贫开发
 第十一章 全面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
  **节 加强就业权益保护
  第二节 加强公共社会服务
  第三节 加强相关权益保护
第三篇 农村改革与发展展望
 第十二章 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节 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第二节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第三节 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第四节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第十三章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节 制定重要农产品产业发展战略
  第二节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三节 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
  第四节 统筹利用国际国内市场
 第十四章 健全农业农村投入保障制度
  **节 健全国家财政投入保障制度
  第二节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第三节 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第十五章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节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二节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第十六章 完善乡村社会治理结构
  **节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第二节 完善村级治理机制
 第十七章 开创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节 推进城镇化健康协调发展
  第二节 积极稳妥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
 第十八章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节 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第二节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第三节 着力改善农村民生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为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组织了《强国之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重点书系》,目的在于从历史的角度,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实践、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深化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高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坚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氛围,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思想保证,激励和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该套书系内容系统、全面,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历史的角度全方位回顾和再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具有较强的全局性和立体感;立足改革开放30年理论与实践中的一系列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学术探讨,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学术性;关注相关行业或领域,理论联系实际,以点带面,进行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感。书系客观真实地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全面回顾了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记录了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展示了30年来中国社会、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面貌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宣传了30年改革开放成就和中国对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生动地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认为,以书系的形式,全景记录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精神和实践,是对历史负责,是对后人负责,也是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加了一份珍贵的宝藏。她所载入的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时代精神,将永远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中闪光。

相关资料

**篇 以放活为轴心的体制改革(1978-2002年)  **章 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节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经营制度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私有、家庭经营制度自封建社会以后,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农村经济一直存在着几个显著的特点;**,土地实行私有制,但土地所有权的分布极不平衡,少数地主占有较多的土地,而多数农民只占有较少的土地;第二,农民以家庭为单位,以自有或租佃来的土地实行规模细小的农业经营;第三,在家庭经营中,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和家庭副业相结合,以综合利用农业的副产品和充裕的劳动力,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自给程度较高;第四,商品市场关系发育较早,剩余农产品的市场交换、土地的买卖和劳动力的流动等,都比较自由。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实行了土地改革,铲除了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使土地所有权的分布基本实现了平均化。但土改并没有消灭农村土地的私有制,而是通过平均地权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普通农民的理想。因此,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中国农村经济的上述特点,基本都未发生重大的变化,只是消灭了土地的地主所有制及由此形成的土地的租佃关系,使广大农民都变成了自耕农。但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在封建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大多实行过某种程度的平均地权,以缓解地主阶级与贫苦农民的尖锐矛盾,恢复被严重破坏的农业生产。然而,这并不能阻止小农户的破产和大地产的形成。因此,实行土地改革之后,如何防止历史上反复发生的土地所有权从平均化到兼并、形成大地产的轮回,显然是新生的人民政权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现实问题。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考虑,在土改之后,党就及时地发出了开展互助合作的号召,推行互助组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农户家庭的单干,到互助组,再到初级社,这中间无论是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还是劳动成果的分配方式,显然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但是,土地仍属于农民私有,这一农村经济中的基本制度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改革之前的那种以土地集体公有为基础的农村经济体制,实际上是在初级社消亡、高级社建立之后,才逐步形成的。  二、合作化运动快速推进铲除了农村土地私有制在农业生产互助组阶段,农民只是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打破了家庭的界限,在各个生产环节上实行互助,而属于各户的土地并没有合到一起,各户土地上收获的农产品,还是归各户所有,只是须根据地亩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