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

- ISBN:9787030274670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51
- 出版时间:2010-05-01
- 条形码:9787030274670 ; 978-7-03-027467-0
本书特色
《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国家重点学科。
内容简介
本书借鉴樊胜根分析经济增长的一篇经典文章,构建一个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分析框架,将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分为投人要素、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三个重要方面,指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其实质是各种投入可以转化为现实粮食产量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粮食生产的效率。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详细分析了技术进步、宏观粮食政策及自然灾害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和提高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本书可供农业经济管理及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科研工作者、相关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动态
1.4 研究思路、框架与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2.1 基本概念界定
2.2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公共物品性
2.3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第3章 中国的粮食生产效率——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
3.1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沿革与内涵
3.2 全要素生产率的度量方法
3.3 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模型
3.4 模型主要结果分析
第4章 科技进步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4.1 科技进步的内涵与构成因素
4.2 粮食技术进步的发展模式
4.3 科技进步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
4.4 保护和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科技政策
第5章 宏观粮食政策、农民种粮积极性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5.1 制度与中国的粮食政策
5.2 制度(政策)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贡献测定
5.3 农户“理性”经济行为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5.4 粮食“直接补贴”的效率、问题与重构
第6章 自然灾害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
6.1 我国粮食自然灾害类型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受灾变迁
6.2 自然灾害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
6.3 粮食产量波动中自然灾害的贡献测定
6.4 结论性评述
第7章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问题与预测
7.1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
7.2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面临的主要问题
7.3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预测
第8章 保护和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措施
8.1 切实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稳定种粮面积
8.2 建立农业资源的政策保护体系
8.3 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
8.4 优化粮食生产的区域布局,加强对粮食主产县的扶持
8.5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性设施建设,抵御自然灾害
参考文献
附录
节选
《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借鉴樊胜根分析经济增长的一篇经典文章,构建一个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分析框架,将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分为投人要素、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三个重要方面,指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其实质是各种投入可以转化为现实粮食产量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粮食生产的效率。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详细分析了技术进步、宏观粮食政策及自然灾害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和提高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措施和建议。《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可供农业经济管理及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科研工作者、相关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参考。
相关资料
插图:从经济学理论来说,无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还是马克思的经济理论都指出,一个社会只有满足了人们的生存需求之后,才能开展其他的活动。所谓生存需求,首要的当然是“吃饭问题”。在我国和世界的大多数国家,粮食是人们的主食,人们的饮食习惯是不易改变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人民摄取的热量和蛋白质,3/4来源于粮食。我国人口数量已超过13亿,粮食作为与13亿人口休戚相关的商品,其特殊性自然是不容置疑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业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是对中国农业对世界所作贡献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中国耕地资源匮乏的生动写照。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一个引起全球广泛关注的问题,涉及粮食生产、分配、贸易、消费等各个环节,是一个包括宏观调控、储备流通、质量监测等诸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农业大国,妥善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有着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由我国的国情、粮情所决定,粮食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治稳定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1.1.2 传统的粮食安全解决思路国内关于我国粮食安全的解决思路具体来说主要有立足国内、确保粮食安全和利用国际市场,保证我国粮食供给两种观点。1.1.2.1 通过国际市场实现中国粮食供求总量的基本平衡这是当前很流行的一个观点,然而这种想法不现实。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国作为快速发展的国家,多进口没有比较优势的粮食,对资源配置的改善、农民的收入增加甚至经济增长都有好处。但是有些出口大国常以粮食作为武器来达到政治目的,各国都不愿意自己的粮食安全被其他国家控制。中国为了生存,自然也就不能也不愿意大量进口粮食(林毅夫,2004)。中国人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
曾国藩的经济课
¥22.8¥68.0 -
经济学通俗读物:北大经济课(受益一生的经济学智慧)
¥9.7¥35.0 -
经济学反思
¥17.8¥56.0 -
账本里的中国
¥15.4¥48.0 -
博弈论
¥10.9¥38.0 -
国富论
¥16.7¥58.0 -
全球贸易摩擦与大国兴衰
¥19.4¥68.0 -
世界贸易战简史
¥17.9¥52.8 -
中国经济思想变迁与制度发展概论
¥16.0¥50.0 -
博弈论
¥28.4¥49.8 -
国富论
¥9.7¥35.0 -
中美贸易摩擦:怎么看 怎么办
¥16.7¥58.0 -
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第三版)
¥47.4¥108.0 -
高韧性社会:应对不确定危机的八种能力
¥23.1¥69.0 -
置身事内
¥55.9¥65.0 -
让财富找到你:有温度的经济学
¥19.4¥68.0 -
经济常识一本全
¥10.4¥35.0 -
看得懂的经济学-哈佛教授最受欢迎的经济学课
¥18.0¥58.0 -
思考.快与慢
¥47.9¥69.0 -
半小时漫画经济学(生活常识篇)
¥19.0¥49.9